社交APP老年信息传播的路径探索

2022-04-29 13:29葛敏张琳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9期
关键词:老龄化

葛敏 张琳

摘要:社交APP的兴起,不仅深受年青一代的追捧,老年群体也加入了使用大军。但新媒体的使用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除了新媒体大环境下出现的虚假信息泛滥、低俗化、同质化等问题,社交APP的目标受众仍是年轻群体,现今的新媒体市场并没有聚焦于老年群体,老年群体有着与年轻群体同样的社交需求,即使是打着“适老”旗号的产品,也多是追求形式,更忽略了对老年群体的生理及精神的适配。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老人以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为晚年归属,但是老年群体在面对新媒体的迭代时又表现得非常困惑,若想要切实提高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需要多方共同携手合作,社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共助,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老年群体信息接收与处理能力。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传播;社交APP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年群体的生活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社交APP在给年轻受众带来便利的同时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老年群体作为社交APP潜在的用户群体,在信息的传播路径上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一、社交APP的运营现状

(一)内容:低俗化、同质化严重

随着社交APP的兴起,生活在城镇的年轻群体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他们可以自由社交、自由购物,生活品质丝毫不比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人差。但容易忽视的是老年群体也有着同样的社交需求,但是如今流行的社交APP如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内容形式都高度同质化,通过APP可以了解日常的娱乐八卦、民生小事、国家要闻,与他人进行社交多是以文字聊天或者视频的形式。许多APP为了吸引流量不断加入猎奇、低俗的元素,在违反法律的边缘反复试探。对于媒介素养较高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以清晰分辨并且准确地从APP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对于在传统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老年群体而言,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是权威的,这种信任让同质且粗制的信息泛滥,虚假信息不仅侵害了老年群体的基本权益,更弱化了其对媒体的信任。

(二)模式:不当竞争致虚假信息泛滥

近期各界的“内卷”之风席卷,社交APP之间也难以幸免,为了抢占受众的注意力,社交APP的内容输出常会夸张用词,进行虚假宣传,而信息主要是照搬各个平台的新闻,且不加以验证。信息有社会雷达的作用,但对老年群体而言,庞大的信息量让他们难以筛选,由信息超载产生的焦虑不容小觑,老年群体对社会的感知降低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年龄焦虑。一些社交APP在建立之初并没有制定明确的经营模式,许多的经营策略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少新晋的品牌方与APP进行合作,以短视频进行软性植入,其中生活化的视频内容会吸引拥有大把休闲时间的老年人,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使是一次性购买,在不做复购的情况下仍是有利可图。不少品牌方看中了这一点,陆续与社交平台进行合作,不考虑二次销售,在赚完一桶金后很快退出市场,换个方向继续投资贩卖进行二次圈钱。不同于以往线下宣讲会进行售卖各类产品,社交APP的使用便利性和受众广泛性更益于产品的销售,但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这种无良圈钱的行为再一次影响了其对社交APP的信任。

二、老年群体社交APP的使用现状

(一)老年用户量逐年增长

我国因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于年青一代来说,他们需要承担父母的赡养问题,而对于他们的后代而言,可能不仅需要赡养双方父母,还需要赡养祖辈。在未来,老年群体所占人口比例将逐年攀升,将有庞大的高龄用户群涌入网络社交阵营,而今方便快捷的交往模式也吸引着年长者。通过子代反哺、同辈沟通、老年大学等方式提高年长者的媒介素养,老年群体使用社交APP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1]。加之以往积累下来的中年用户,通过平台用户的维护与黏性的培养,未来老年用户群体还会进一步增长。

(二)社交APP使用在线时间长

随着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善,除了部分全职养育孙代的年长者,老年群体大都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在传统媒体时代,老年群体会固定自己的作息,如在相应的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收听喜爱的电台节目。但社交APP的出现打破了单调且固定的娱乐习惯,老年群体可以有条不紊地安排生活,大量的闲余时间可以用来社交,浏览视频甚至创作视频,社交APP的在线时间长且稳定。较有共性的是,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老年群体都喜欢视频创作,特别是带特效或滤镜的视频,其中老年男性偏爱有趣的特效视频,而老年女性更偏爱带有美颜滤镜的视频。老年群体不仅可以通过拍摄视频与旧有关系保持联系,还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大部分老年群体拍摄视频的主题是分享自己的生活,在获得关注增加成就感之时,对社交APP的滤镜也情有独钟。不少老年女性表示,在视频里的自己“会年轻十岁”,虽然这句话的真实性暂无可考,却从侧面解释了老年群体对社交APP热爱的原因。

(三)侧重于实用信息的获取

在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的作用下,老年群体容易出现强烈的孤独、抑郁等倾向。社交APP所提供的情感陪伴与分析,对于年轻群体的效果更为显著,老年群体使用社交APP更侧重于实用性。在传统观念里,老年群体多以需要帮扶的形象出现,实际上在步入老龄后,他们思维活跃度与工作效率并不会显著下降,甚至在使用社交APP以后,不少老年人可以实现信息的自给自足,有余力者还会提醒忙于工作的儿女。在与儿女的交往过程中,情感内敛的老年人会通过发送信息链接以表示关心,年青一代或许无法解码链接背后藏匿的关心,但在老年群体间,此类表示关心的做法是非常普遍的。

三、社交APP的适老性设计不足之处

(一)信息把关不足,虚假信息泛滥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碎片化的表达与阅读不仅吸引了许多专业媒体人员,不少业余爱好者也纷纷加入短视频制作大军。现今社交APP的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对于将传统媒体奉为圭臬的老年群体而言,很容易轻信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加之KOL(意见领袖)与商家合作,不少广告混合着虚假宣传进入老年群体的视野,若媒介素养不高,很容易掉入网络的陷阱。与此同时,平台的信息把关也存在不足,社交平台对于大多采用关键词过滤的方法,对于虚假和敏感的信息的把控不能落到实处,机械的防范无法真正筛除虚假信息。对辨别力不强的老年群体而言,智能过滤虚假信息是适老化设计值得关注的重点。

(二)未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生理特点

由于生理原因,在70岁以后,老年人的视力及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大幅下降,视觉的退化跟不上手机阅读与娱乐的潮流。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设计者将电脑、手提电话、电视的功能逐渐融合在一块小屏幕上,提倡通过使用智能手机,足不出户便可知道天下事。但是对于视力本就严重退化的老年群体来说,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可能会引起生理不适,通过社交APP来获取信息更是难以实现的。除此以外,对于在传统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跳跃式且碎片化的信息不符合他们连续且有逻辑的阅读习惯,较小且简洁的字体也不适合老年群体的阅读与交流,过于复杂的操作界面给知识量不大的年长者带来了困惑。老年群体在思维跟不上操作、行动跟不上表达,很难轻松掌握智能媒体。

(三)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

观察生活可以发现,过分强调“老”是日常生活中的老年产品的通病,形式上怀旧复古,内容上却没有跟紧时代[2]。例如,老年机的外形就与年轻人使用的智能机大相径庭,外形憨厚且功能单一,市面上为老年群体专门设计的APP很少能显示出功用,即便是下载量较高的APP也容易出现经常维修、稳定性不足、操作不够简洁、过度追求利润而忽略服务等问题。在互联网给全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老年群体不应被排除在外。不少研发者缺乏创新精神,在设计社交APP时大多照搬传统APP的套路,在栏目设计上并未做好区分,且定位模糊,虽然打着“适老”的旗号但内容并未做好深耕。

四、社交APP在老年信息传播上的改进建议

(一)APP研发推广“老年模式”

如今,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关注十分密切,许多社交APP都有“青少年模式”或“家长模式”,防止少年人过度沉迷网络信息或者受不健康信息侵害,但对于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老年人而言,社交APP的“老年模式”也是同样需要的。在用户注册时注意统计年龄,超过60岁可以提供“老年模式”,并根据老人的生理特点,可以将界面信息字体加粗加大。相较于“青少年模式”需要重点强调的健康成长来说,“老年模式”应更侧重于APP的简易操作和服务。实现“信息过滤+简易操作+人工服务”三位一体的结合。

(二)精细化信息内容分类

媒体行业发达的国家大多做好了信息分类,也设置了影视分级等。我国社交APP的信息分类做得还远远不够,除了在用户登录注册时需要特别统计注册者的年龄,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分类,还需要对未经核实的八卦新闻进行过滤。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老年群体爱看的信息类型,并做好分类,如饮食、养生保健、生活、时事政治、休闲娱乐等。

除此以外,还应注意老年群体可能面对的极端化表达与性别歧视现象。老年群体在机能完全退化之前思维还是很活跃的,但部分娱乐性信息在无形地污染着老年群体的精神世界,长此以往老年群体对社交APP的刻板印象加深,潜在的庞大用户群体可能流失。做好信息分类是在做口碑,对于软件形象也是一种维护。

(三)线上线下合作加大社群维护与陪伴

老年人在退休后,逐渐退出了年轻时叱咤风云的社会舞台,走向边缘化,部分家庭地位下降。但无论之前社会地位如何,都难以避免寂寞,渴望却又害怕与外界交流。不少老年人因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早年经历及职业各异,在看待问题时角度也不同,与子女的沟通上或存在壁垒。他们对内渴望与子女交流,对外希望通过网络认识新的朋友并维系老朋友[3]。社交APP对于年长者的意义是多样的,既需要通过此扩大自身的社交圈,获得情感和时间上的陪伴,也需要通过彼此之间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以防止与社会脱节。因此,社交APP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需要加大社群的建立与维护,在建立社群时不仅需要同城推荐,更需要增加同城自动加入的老年群。在维护上,APP开发者甚至可以和当地的老年大学、社区居委会一起合作,开设互联网学习课程,线上线下合作共联,在提升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同时,也积极创设相互沟通交流的环境。通过系统的网络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同辈之间稳定连续的沟通学习,也会给老年群体带来回归校园的活力,使老年群体更愿意社交,社交APP联合社区及老年大学,做好社群维护即可两相助益[4]。

(四)发掘老年网红,树立生活榜样

大部分老年人对于社交是持乐观态度的,他们愿意使用社交APP,也愿意分享生活日常,但是部分老年群体也存在对社交APP的不信任甚至排斥的态度,困顿于自身机能的衰退与晚年生活事物的烦琐,许多老年人因顾虑过多而不敢尝试。但部分面对互联网较为积极的老人,通过社交平台展示自我则成为网红,这群老年人大多对生活有自身的理解与态度,不焦虑于时间的流逝,或是从容老去、或是维持着较为年轻精致的容颜,面对镜头不怯场,自信地分享自己的晚年生活。老年网红分布于各个社交平台,他们分享生活的同时也给不少老年人树立了生活榜样,不困于年龄,晚年生活是可以丰富多彩的。社交平台可以及时挖掘视频播放量较多的老年用户,通过技术补助或签约的方式帮助其稳定的内容输出,用更长时间的陪伴来鼓励更多的老年群体高质量生活。

五、结语

科技的进步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在教育、医疗、影视、养老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时代的向前需要技术在背后推动。不仅是年轻群体,老年群体也有着对新媒体社交的需求,社会在大力迎合年轻用户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老年人的社交需求。社交APP老年信息传播的路径探索任重而道远,但前景是光明的,因为有一部分银发网红已经脱颖而出,他们积极拥抱互联网的态度与行为也在鼓励更多的老年群体使用社交APP进行自我表达,从最普遍的微信到抖音、快手,老年群体向年轻人证明他们并非刻板印象里的“老古板”,通过制作短视频发表自身的观点,以睿智的观点循循善诱年青一代,不仅收获了关注与尊重,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住了精神阵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晚年幸福的生活,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社交方式更受到老年群体的青睐。信息的交流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时代的进步,社交APP更应该成为沟通的“桥”而不是只为年轻人服务的“茧”。相信在不久后,会有更多的老年群体通过使用社交APP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武晓立.跨越“数字鸿沟”:社交媒体时代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J].青年记者,2020(25):16-17.

[2] 孟博文,殷文.老年传播视角下新媒介适老性研究:以智能手机与微信、抖音等APP为例[J].传媒观察,2021(8):74-79.

[3] 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J].青年探索,2017(5):78-87.

[4] 喻国明,朱烊枢,张曼琦,等.网络交往中的弱关系研究:控制模式与路径效能:以陌生人社交APP的考察与探究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9):141-146.

猜你喜欢
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祖母的小帮手:老龄化世界需要更多可随机应变的机器人
开业护士制度或可应对老龄化
刍议产品设计与老龄化市场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