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坤
无求录事草堂赀,尚复惊心小宛诗。
不为江关殊故国,但伤风木异前时。
孝乌栖树情相感,慈竹当阶手自移。
从此关门勤诵读,休经谢墅学围棋。
孙枝蔚(1620—1687),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人。入清后,常住扬州。性好诗,结交四方名士,遂以诗名。康熙十七年(1678),孙枝蔚五十九岁时,召试博学鸿词,求罢不允,不中程式而出,仍拟授司经局正字,复改为内阁中书舍人。施润章极赞其志行,曰:“虽有蒲轮之征,不改悬车之素,可谓皭然无忝处士者也。”又评其诗“出入杜、韩、苏、陆诸家,不务雕饰”。著有《溉堂集》。
这是一首借助于题写凌慰侯有怀草堂而颂扬主人公仁爱孝道的难得的七律佳作。作为乡贤凌慰侯,一生具有不谋荣利,但行孝心的传统美德与高贵品质,实在是值得歌颂与弘扬的。从凌慰侯自题“有怀草堂”匾额观之,其旨甚明,就是立志怀念先人、承传祖德、践行孝义、惠风和畅、谐美社会。而作为长住扬州的诗人孙枝蔚,也是一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奉善行孝之人。可见,诗人委实是一个品节高尚、德行善良之贤士。诗人与诗中主人公凌慰侯之间,委实是惺惺相惜者也。正因为如此,诗人颂扬主人公的行孝美德才更为真切、亲切和深切,别具孝心的审美眼光。
此诗首联,劈头就点名主人公是一个不求名利、甘居草堂的高洁雅士,而且还是一个懂得诫勉自己、孝顺和蔼之人。“小宛诗”,即指《诗经·小雅·小宛》篇。《小宛》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六句,内容跌宕起伏,情感沉郁恳切,将怀念父母的思想感情或明或暗地贯穿于全诗。实际上,它是一首歌颂儿女孝行、宣传孝道美德的诗歌。其诗首章云:“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其第六章云:“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诗人引用《诗经》中《小宛》的典故,其目的就是要借此表明主人公恭敬谨慎、真诚行孝的可贵美德。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主人公不愿为了一己名利、升官发财而远离家乡赴千里之外的边关去谋个一官半职,因为他不想重蹈前人所悲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生前未能尽其孝的覆辙。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意思就是说,到了父母真正垂垂老矣或丧失自理能力的时候,儿子就不便到过远的地方去做事了。倘若远离家乡,到父母病逝前恐怕连见上一面的机会都不会有了,到那时,就是真正的不孝之子了。孔子这里讲的父母,不是指年纪轻轻、身体强壮时候的父母。这当是不难理解的。更何况紧接着“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游别有方”这句重要的压阵话语呢?因此,要正确理解儿女尽孝的问题,必须将其置于父母特定的年龄阶段层面之上来考察,不能一概而论,不分青红皂白。由此看来,主人公所说的“但伤风木异前时”,其当时父母可能已老年颓唐或丧失自理能力,所以他不忍心不顾父母而奔赴江关边塞。这样做,正是其孝道精神真实而有力的体现。“风木”典故之用,恰到好处,颇具说服力。颔联通过“孝乌”与“慈竹”两个意象的描写,来渲染主人公的孝心无时无地不在的客观事实,可谓孝心满园、孝风蔚然。此联创作颇具匠心,甚有意味。“孝乌栖树情相感”一句,诗人从仰视高空的角度,将主人公的孝心与孝乌德行对应比勘,以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的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在主人公看来,连动物乌鸦都怀有孝心,小乌鸦对老乌鸦都会尽职尽力、反哺行孝,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那就更应该对父母长辈力尽孝心。这是更进一层的写法,具有强调的作用。至于“慈竹当阶手自移”一句,则从平视的角度,来体现主人公对慈竹孝道文化内涵的尊敬与热爱之情。“手自移”这一细节描写,真切地反映出主人公对移栽慈竹的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如果说“孝乌栖树情相感”,是表达主人公有点被动接受孝乌孝德精神的话,那么,“慈竹当阶手自移”,则是表达主人公完全主动承传慈竹孝心美德的行为。然而,就主人公而言,对于孝乌与慈竹的孝心,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承传,都一样彰显出主人公所具有的高度自觉的孝德品质。很显然,孝乌与慈竹的描写,在这里的确起到了衬托主人公孝心的真善美精神的作用。尾联别出心裁,转写主人公闭门勤读、决意弃玩的好学形象,虽仅二句,却力重千钧,是全诗之出彩之句、闪光之点、警策之处。主人公何以如此闭门勤读、决意弃玩,其目的很清楚,就是要苦读向上、金榜题名而耀祖光宗。如果说让父母长辈衣食无忧、住有所居仅仅是停留在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小孝”层面的话,那么,能让父母长辈自豪骄傲、心情愉悦,那就是更高精神层次的“大孝”层面。此首七律,如果说前面六句,都是体现在对主人公孝德本心、观念、环境等诸因素的刻画描写的话,那么末二句,则是最终将主人公的孝心掷地有声地落实到切切实实的勤读弃玩的行动之中。真可谓“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主人公将心中之孝稳稳地落实在行为之孝上,这才是最可靠的、最接地气的真孝。因此,主人公可谓名副其实的大孝子。诗人将主人公内在的孝德本质与孝乌、慈竹外在的孝德文化浓厚氛围现象层层写出、娓娓道来,自是九九归一、水到渠成,一个孝心满怀、唯孝是举的高大可敬的孝子形象便赫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得不令人仰视之、钦慕之和传扬之。
此诗主旨鲜明,用典贴切,意象鲜明,刻画生动,虚实相生,别具艺术审美价值。作者以惺惺相惜的亲切而真诚的态度,成功地塑造了甘贫自守、厉行孝道的孝子形象,热情歌颂了乡贤仁爱大孝的可贵精神,这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孙枝蔚《题凌慰侯有怀草堂》这首七律所歌咏的乡贤孝子形象与孝德精神,至今依然熠熠闪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给人以孝心可鉴的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感谢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颇具榜样力量的孝子光辉形象,真正体现出“诗言志”(《尚书·尧典》)的诗学意义与教化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