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怨如慕”在“慕”不在“怨”

2022-04-29 14:03袁功民
文史知识 2022年8期
关键词:舜帝赤壁赋用典

袁功民

笔者目前所见对苏轼《赤壁赋》“如怨如慕”一句有注或不注两种情况。注者如徐中玉《国学大讲堂·苏东坡文集导读》释为“像哀怨,像眷恋”,王水照、聂安福《苏轼散文精选》释为“像是哀怨,又像是眷恋”,张志烈、张晓蕾《苏轼选集》释为“像哀怨又像爱慕”。不注者如第一部对苏轼诗、词、文集进行全面校勘注释编年辑佚,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业内享有大名的王水照《苏轼选集》,曾枣庄、曾涛《三苏选集》,刘乃昌、高洪奎《苏轼散文选集》,丁放、武道房《宋文选》等。无论注或未注,似均未把“怨慕”作为典故对待并进行溯源释义。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一个著名故事:古代舜帝以孝顺闻名,他的父亲瞽叟因宠爱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像便“常欲杀舜”,瞽叟和像趁舜修理粮仓时“纵火焚廪”,派舜下井施工时埋土填井,都因舜早已发现他们的阴谋而设计脱逃。虽然如此,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就有了《孟子·万章》篇的师生对话。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孟子的学生万章问道:舜到田野中去,对着苍天哭泣,他为什么要哭泣呢?孟子只用了两个字回答:怨慕。“怨”是抱怨,“慕”是思慕,传神地表达了舜当时的复杂心情。虽然对父亲和弟弟的行为难免抱怨,但父母毕竟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更眷恋、思慕自己的父母兄弟。孟子这里的“怨慕”,不是等量齐观的两种情感,其重点在“慕”不在“怨”,因为孟子接下来回答万章“然则舜怨乎”的问题时,用大段篇幅称颂舜“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的孝顺品格和圣人之性,并由衷赞叹:“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故《汉语大词典》对“怨慕”的释义,在引用了上面的典故后释为:“后泛指因不得相见而思慕。”

儒家忠孝一义。“乌台诗案”被贬后的苏轼,虽不免失意郁闷甚至“如泣如诉”,但恪守于封建纲常,对朝廷无责备怨恨之心,怀期待思慕之意,与舜虽“号泣于旻天”,但仍大孝父母的“怨慕”情感,有仿佛和相通之处,这既可从赋文“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得到印证,也是苏轼“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与李公择十七首》之一一)的立朝大节使然。尽管“如怨如慕”是苏子对舟中客悲凉箫声的描述,但后世早已公认主客实为一人,是苏轼借客之口抒己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生花妙笔。笔者以为,此时此地的苏轼与彼时彼地的舜帝产生了情感共鸣,故而把“如怨如慕”、似“怨”实“慕”的“怨慕”之情,融入《赤壁赋》中,以引用典故、引证事例、引发联想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展现自己抑扬起伏的内心世界。

笔者之所以认为“如怨如慕”是用典,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博闻强记,几乎无诗文不用典。二是北宋承继了中唐以来的崇孟思潮,作为当时文坛领袖的苏轼,不可能不受这一风气影响,不可能不精研覃思孟子思想,不可能不对“怨慕”加以留意。

历来用典有明暗之分,而以暗用为贵,即不知道其中用典的,也不妨碍理解;知道用典的,更觉得意味深长。“如怨如慕”就是暗用孟子“怨慕”典故,表达作者重点在“慕”的思想情感,对理解《赤壁赋》全篇深意有重要作用。有典不注,或不据典故寓意、不加区别释义“怨”“慕”,不利于引导读者体悟苏轼与圣人相通、在“慕”不在“怨”的情感取向,及感悟苏轼公忠体国、乐观旷达的高尚人格。因此,对“如怨如慕”不可不注,注必进行征典释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大)

猜你喜欢
舜帝赤壁赋用典
中秋夜思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天下为家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苏东坡《前赤壁赋》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五帝本纪之舜帝传奇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