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卓??张鸣雁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科本质在于语用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量的语文情境化实践活动。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活动设计,首先应以单元要素为抓手,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设计情境化活动,既包含语文课程具体内容,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又具有情境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引领性,包括学生学习探究的策略、方法,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表达和展示的平台等。
整体设计的、发展学科能力的情境化教学活动,将语文要素训练、教学目标达成渗透到活动全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经由语文整体活动真正发生,提高学生学习力,为其核心素养培养服务。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花钟》为例,以单元语文要素为“锚点”,依托智慧教育平台,融合应用微课、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课前线上导学、课堂以学定教和课后实践环节开展混合式的整体设计情境化语文教学活动,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基础性学习任务:创设“夺徽章”情境活动,预学完成导学单
利用三年级学生大多喜爱游戏的特性,笔者将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任务的环节设计成“夺徽章”的情境活动。这既有利于教师更直接地掌握学情、了解差异,进行课堂分层教学,又有助于学生清楚自己的定位。导学单是情境化活动的起点,由自学微课视频(课中生字、基础知识)、课前预学(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测评和展示组成,每项任务匹配相应数量的积分(见表1),以激发学生预学的兴趣,强化积分的附加价值,为学习活动增添趣味性,形成互竞局面。每个积分区间设定对应等级的徽章称号,提高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如图1)。
(一)“夺徽章”+导学单,确定教学目标
“夺徽章”的预学任务情境,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预习活动,在特定的学习任务中,产生真实的角色感,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在情境化预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导学单(如图2)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方法,使学生借助微课自学课文基础知识,厘清学习过程,明确学习须达到的要求,掌握科学的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首先,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微课自学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实现语言文字的识记、积累与梳理。
其次,学生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留心观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梳理出文中的9种花名及其开放时间和开放姿态。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找出课文每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自读,是对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语文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再次,学生搜集整理与文中植物学家林奈的花钟相关的资料,模仿制作文中花卉的名片并谈感想,可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判断和综合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
最后,完成测评,提出问题。教师依据导学检测和展示中的要求,完成对学生导学目标达成及学习能力情况的检测评估。这既便于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薄弱点,也便于教师全方位掌握学生预学现状,因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需要深入思考。这一导学任务旨在让学生在自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比较、求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设置“夺徽章”情境活动,设计导学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找准定位、作好铺垫。
(二)依据课前数据研判学情
基于线上提交的学生导学检测、展示数据,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将学生预学后诊断出的问题分类处理,针对学生预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调整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活动。
一是归纳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找出课文每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这一问题聚焦在第一自然段的关键句是课文的第一句还是第二句。73.2%的学生认为是第一句——“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其他学生认为关键句是课文的第二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二是归纳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1)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个问句,能不能做这个自然段的关键句?(2)文中植物学家林奈修建的花钟,在24小时依次开放,它究竟有哪些花卉呢?(3)林奈花钟上的时间,为什么说是“大致”的时间?
三是对于存在的个别问题,可以将问题发布在线上班级群里,让学生之间以音频或小视频等形式释疑解惑,线上提交,教师择优推送(如图3)。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以学定教,精准设置课堂情境化活动
知识、能力、素养的获取是学生与情境互动的结果,学习是一种在情境中的实践。如果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的需求,从打破最初的平衡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平衡,新旧知识的冲突和融合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依照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和预学诊断的实际需求,我们精准设置课堂情境化活动。
(一)融合应用智慧平台与VR全景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前预学学生梳理学习难点和疑问的能力,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运用VR技术为学生创建沉浸式、可视化的学习情境,突破时空限制,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进入更加真实的场景以理解、积累和运用知识。
课前,借助智慧平台的内置浏览器,融合应用VR技术,笔者提前上传了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花钟VR资源,编辑好互动内容,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晚上九点,昙花含笑一现……教学中,通过一体机,对智慧平台上的VR情境画面进行调控,全景还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花钟。学生戴上VR头盔,可感受到林奈的花钟就在自己身边,触手可及,立刻被眼前的虚拟情境吸引。编辑交互时,在虚拟空间中可使用一些触发点提示学生。学生对准触发点后,相关内容被触发,便产生交互情境——花钟上的花在不同时刻开放的场景。同时,运用智慧平台,教师播放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音频。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一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一句还是第二句?植物学家林奈修建的花钟上究竟有哪些花卉?很快,这两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VR交互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这正是建构主义理念的体现,让学生获得逼真的学习情境,通过感官与文字内容的互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将智慧平台与VR技术相融合,教学情境的设定和互动元素的设置,给学生带来了充足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冲击,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立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更为细致的观察体验,对事物也有更多的了解。虚拟现实体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激发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单元要素的训练。
(二)借助智慧平台实现课堂情境的便捷交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用语文单元要素解决真实任务,发展语言,提升能力,使学习活动更有意义。智慧平台融合VR技术,是用生活实景的展现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一环节,教师将“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教学切入点,通过品读、感悟重点段落,让学生以比较多样的表达方式,品味作者语言的丰富精妙,之后进行仿写创作,使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练习写作,在学生体会了教材的写作方法并积累了文中好词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写话训练,在迁移中学会运用语言,逐步规范语言,在写作中习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围绕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提供仿写“脚手架”,即课外搜集的花卉及开放时间,并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帮助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阅读学生的写话练习,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仅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好词,还运用了平常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修辞手法,从仿到创,实现语文单元要素训练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上的意义和价值。
之后,借助智慧平台的互动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平板电脑扫码“随堂反馈”工具栏中的授课小程序进行移动授课,上传学生随堂仿写练习,将学生的写话上传至大屏幕上展示,采取集体评价、勾画好词、赏析佳句的方式,运用工具栏的红花、大拇指图案激励学生。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在同学面前时,他们的内心是骄傲、激动的。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课堂生机盎然。
三、拓展型学习任务:创设任务型主题情境,实现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育人方式的变革强调情境化、活动化、实践性、综合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得益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得以形成。为此,我们设计了利用学科知识观察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本校花钟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见表2)。征集活动为学生探究实践性学习创设了具体情境,提供了锻炼空间,增强了学科知识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结,加强了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我们设置的花钟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在情境上非常有代入感。学生学习完课文,通过智慧平台融合VR技术,即可更好地感受植物学家林奈修建的花钟。同时,为了设计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花钟,学生还需要进行建构性思考、质疑、实践,进而创新。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制作花钟样图和花钟设计方案的过程,能够将课本知识付诸实践,手脑并用,提高专注力、想象力、创造性、思考能力。最后,围绕关键语句介绍本小组的方案,并将录制的小视频上传到智慧平台班级群,由学生、家长和教师投票评选“最优方案小组”和“最佳讲解员”。
这样,学生的实践和迁移能力就在资料查阅、数据计算、方案设计的综合性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起来。这既能将多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品格和能力,并在与同伴协作完成实践任务中建构了知识、激活了思维、开启了智慧,进行大胆实践,提升核心素养,不断积蓄成长的力量。
可见,跨学科的综合活动切入点要让学生喜爱,激发他们的主动行为。只有增强语文主题活动的情境化、趣味性和挑战性,才可能激发学生探究实践的热情。
四、总结和思考
借助数字化平台创设任务型教学情境,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整体设计的语文活动中巩固基础知识,将单元语文素养训练融入依托数字化平台创设的任务型教学情境中,进行结果性评价,更利于指导预习、诊断学情,引领学生合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借助数字化平台,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在课前、课中、课后他们都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线上线下多元评价,实现评价过程的情境化,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对学生枯燥的题目训练变成有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式地“做事”,并变单一的作业为丰富的成果展示,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性体验、个性化展示、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社会化素养。在预学阶段,线上测评、展示即时反馈,可为教师精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提供数据支持;课堂共学阶段,总体思路是在“学”的过程中嵌入“导”,借助智慧平台的多元数字评价功能进行随机评价,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感悟,突出学生创意,让正在发生的学习中的那些尚未真正、完全娴熟的技能,经由情境创设得以更充分的巩固与掌握。而且,在跨学科主题情境实践活动阶段,充分关注完成任务的情境、过程、表现,重视能力在具体生活场景中的适应性、使用度等,进行表现性评价。
(二)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法和核心素养
设置跨学科主题情境实践活动,可将学生带入语言运用的真实场景,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生活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而且,统整好核心素养目标、单元语文要素、教学目标、活动情境和评价等诸多因素,能够在语文情境活动整体化设计推进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发展情境学习力和应变力,打开语言运用与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之间的真实关系,在自主探究、合作实践、展示交流中实现问题探讨、思维碰撞、核心素养的提升,让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运用的力量。
数字化时代的未来让人充满遐想。只有多维度大胆尝试,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新路径以及大数据变革教育评价的新方式,探索借助技术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习成为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参与,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注:本文系2021年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随班就读听障儿童语文情景教学个案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7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金卓系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张鸣雁系甘肃省酒泉市北关小学教师,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