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团化办学趋势下,各教育集团需要思考如何在尊重各成员学校差异的基础上,发挥文化建设对集团各方面工作的统率作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借助“文化共生机制”,为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发展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具体举措是:确立一体多元的共生文化发展目标,建立共生文化创新的机制,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
关键词:教育集团;文化共生;机制创新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共同体理念下教育集团文化共生机制的创新研究”(课题批准文号:B/2021/02/51)阶段性成果。
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文化是引领集团内涵发展和品质发展的关键力量。集团文化应是集团内各成员校的价值聚向,一个教育集团无论有几所成员校,必须有基本的价值认同与文化共识。因此,打造集团文化场域,催生成员校的特色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建立和谐的集团文化共生机制,是实现集团化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文化共生是指多元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结而又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受文化本身或外部环境的影响,文化共生可能存在冲突、妥协或融合等多种状态。集团文化共生机制是指在集团化办学的前提下,通过文化设计、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不同途径建立完善的机制,保证各成员校既能树立自身文化特色,又兼有集团文化烙印,达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集团文化共生机制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共享共建”的基本理念。集团文化共生机制推崇每一所成员校既要吸纳和传承优势文化,又要结合自身生源和地域等特点形成学校特色,引领学校各领域发展。构建文化共生机制,要通过原点辐射,确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建立共生文化创新的机制,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确立一体多元的共生文化发展目标
一体多元的文化发展首先强调集团整体。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集团成员校文化特色虽各有不同,但都与集团整体文化关系密切,共生共长。各成员校要在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找准各校的角色定位,找准自己在集团化办学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找准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为了确立共生文化发展目标,更好地做到“一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办学目的。在集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核心校、成员校首先应该共同确定办学的根本目的,并以此为基准——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打造“扩大了的优质学校群”。在这一基准的价值引领之下,核心校、成员校才能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师资、物资等方面的优势,共同促进教育集团的整体发展。
第二,构建统一标识。通常情况下,一所学校能够获得外界的肯定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种积累既包括学校内部教育管理、指导工作的经验,也包括对外的影响力、家长的口碑等。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会以其教学管理的整体品质作为被认可的重要条件,这也是集团化办学品牌形成的核心价值。因此,集团一体化,也可以精神文化,尤其是以价值观念方面的建设为引领,在外界构建具有辨识性、一致性的标识。
第三,增强价值认同。集团应该保证成员校对自身的价值认同,这是文化建设工作“求同存异”的必然前提。基于成员校的视角,它们自身要与核心校达成理念上的共识,形成统一的办学价值观。比如,为了确保办学的高起点、高站位,成员校就需要以核心校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武进实小教育集团”)综合各成员校已有的文化、课程、环境等因素,结合集团“上善文化”核心理念引领,最终确立“上善·XX”的集团文化新表达:武进区实验小学的“上善·成己达人”、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的“上善·审美”、李公朴小学的“上善·适合”、人民路小学的“上善·开环”、屯昌实小的“上善·合一”,形成了一个价值融合、和而不同的“上善文化”理念群。
第四,加强制度统一。在集团化办学的现实背景下,制度文化的构建能够端正每一位教职工的行为,也使得各个校区能够有着较为统一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的构建需要从细枝末节处入手,争取做到教学研究工作的统一、教师培训工作的统一、主题教育活动的统一、各校文化布置要求的统一,此外还要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开展统一的交流检查等。
第五,提供多样平台。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平台与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能够加强成员校之间的联系。对此,集团可以采取集群的途径,加强核心校与成员校之间、不同成员校之间的联结,构建文化建设的共享平台,定期开展包括文化建设的研究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展示等活动,让成员校的管理者、教师都能找到文化建设的关键点。集团还可以构建文化建设的协商机制,成立文化研发中心等专门性的机构,系统、全面地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统筹与谋划。
二、建立共生文化创新的机制
创建集团特色文化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集团,仅仅停留在形式融合上显然远远不够,必须逐步从形式融合走向文化上的实质性融合。要真正实现深度融合,每个教育集团必须从集团精神文化入手,建立文化创新的机制,实现融合共生、互相提升的目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文化共进、管理互动的管理机制。对于学校而言,文化是其魂,管理是其身,唯有文化与管理的双向推进才能实现完整的发展。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核心校和成员校要做好两者之间的融合,这也意味着两者之间要相互学习,不是以“改造”的心态去强调一种发展的“前进”,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去帮助集团中的每一所学校进行文化上的提炼、提升、提淬。在此过程中,集团帮助各成员校找到自己的优势,实现一体多元的文化创生。
第二,建立课程孵化、资源共享的课程发展机制。学校的本质功能是教育,教育需要有载体,而教育的载体就是课程。课程是一所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集团文化创新发展就是要着眼于课程的建设,着力于课程内涵的挖掘,学校不仅要有自己的课程主张和课程形态,更要提升自己的课程品质。在课程建设中,优势的集团成员校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实现名师资源共享、工具资源共享、媒体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学习资源共享等,为文化创新提供隐形力量。
第三,建立差异补偿、多元成长的人才培养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文化的创生者,培养人才是打开集团文化密码的根本所在。因为“人”的作用,让学校称作“学校”。但是,每个人都是精彩而独特的唯一,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存在差异性。学校的发展在教师的成长,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唯有超一流的教师培训体系才能打造超一流的师资队伍。所以,教师的培养模式始终是集团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集团骨干教师的带教、走教、团队契约式支教、优秀课例点教等形式培养人才,形成集团师训资源系列成果,可以有效地反哺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三、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
提高集团化办学的整体效益,实现教育集团的抱团优势,必须追求教育集团内部各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完善各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整合协调。设立“文化资源互通共享管理委员会”,由集团总校长和若干名集团副校长组成,全面协调各成员校的日常文化资源互通共享管理工作。委员会盘点各成员校特色文化资源,摸清“家底”,科学谋划,整体设计互通共享内容:横向上,破除各校彼此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病,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机制;纵向上,破除头重脚轻、贯通不畅的难题,打造统筹有力、运转高效、做强做实的管理体系,提高快速响应、精准落地能力,完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协同机制。
第二,重点扶持。“文化资源互通共享管理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厘清各校特色文化发展需求,明确重点,加大投入。比如,武进实小教育集团充分利用、积极开发集团内外各类优质资源的育人价值,拓展体验教育基地,将小学校与大集团、大社会勾连起来,比如武进区实验小学重点打造上善书院、人民路小学重点打造新教育、李公朴小学重点打造小公民课程等。
第三,设计联动。本着理念认同、文化渗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分步推进的原则,采用以点带面、统分结合的推进策略,激发自主发展意识,发挥抱团作战优势,逐步实现“点”的突破到“面”的融合。比如,江苏省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的资源优势在于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这些品牌为集团共有,可以为公办成员校在优质资源调取方面提供帮助,助力教师快速成长。
第四,科技支撑。打破时空界限,建设各校文化资源互通共享平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武进实小教育集团根据各校区特色课程的需要,结合集团各校区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优质课程,比如,武进区实验小学的书院课程、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的4H课程、人民路小学的彩虹花阅读课程等,各校区可以自主选择,推广实施。对于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由于师资有困难而难以开设的学校,集团尝试实行教师走校上课,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
第五,评价激励。集团层面对于能有效运用互通共享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服务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更多师生用好用足相关资源,从而实现集团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共建共享是教育集团化建设的关键,在共建中需要注重各项基础支撑机制,如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建设。除此之外,还需变网上资源为校本资源,打开资源搜集的多渠道;变人力资源为教育资源,聚焦人的发展,实现教育力的提升;变自制资源为共享资源,使集团化办学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祥兰.文化建设促进中小学教育品质提升[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2).
[2]钱爱芙.上善文化观照下的集团化办学新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7/8B).
(汤华燕,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邮编: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