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艺术特色探析

2022-04-29 16:02王天行崔玉花
当代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王天行 崔玉花

[摘 要]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由延边大学出品,是以“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融铸中国魂”为主线的艺术作品。歌舞剧在其对结构和人物的艺术塑造,以及歌舞剧所运用的艺术样式与叙事手法上颇具特色。本文以《郑律成》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歌舞剧中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剖析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郑律成》;民族歌舞剧;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181-03

[作者简介]王天行(1996— ),女,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延吉 133002)

[通讯作者]崔玉花(1966— ),女,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延吉 133002)

2021年4月,由延边大学出品的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阿里郎剧场震撼上演。《郑律成》以表达“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融铸中国魂”为主线,将主人公郑律成置于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塑造出一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成为一名有理想,有信仰的朝鲜族革命家、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心路历程。《郑律成》以综合歌舞剧的表演形式,充分发挥音乐与舞蹈的交融感,让作品更加富于庄严感、抒情性与歌咏性,让作品焕发出新的时代感和艺术生命力。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和匠心独具地妙用道具及舞台布局,生动刻画了优秀作曲家郑律成的人民音乐家形象以及他的音乐特点、音乐人生和不同反响的艺术造诣。

一、《郑律成》艺术塑造特色

歌舞剧在被创作时要经历主题构想、结构编排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过程,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歌舞剧创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郑律成》自首演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成功入选文旅部第二届全国优秀展演剧目,它的成功大部分在于编剧塑造了一个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将郑律成的人物原型更加真实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1914年,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半岛南部全罗南道广州,郑律成出生时朝鲜半岛已沦为日本殖民地。郑律成的父亲是位爱国主义者,在父亲的影响和支持下,郑律成19岁离开家乡来到中国学习,后在南京鼓楼电话局做情报相关工作,为更好的掩护郑律成的身份,郑律成去上海学习音乐,从此便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故乡的悲痛和在中国的抗日烽火让郑律成日趋成熟,在1939年时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结婚,延安时期他创作了成名曲《延安颂》,表现了人们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热爱和对抗日斗争的无限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浪漫憧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延安颂》《延水谣》《寄语阿郎》《八路军进行曲》《志愿军十赞》《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等。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进行曲响彻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广场上空。1988年7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正式确定该进行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所焕发出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从革命战争年代直到今天,都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全剧从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拉开序幕,进行开篇点题。大屏幕上开始展现郑律成作品的乐谱,背景里隐隐约约展现战场上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身影,而后郑律成所做的代表性曲目由图片式分布由小至大向前推出,众多乐谱中“八路军进行曲”的乐谱逐渐推到的最前端。这正是在对于歌舞剧构思的过程中,编剧认为应当聚焦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创生来写郑律成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曲作者的精神追求。

一方面,纵观整部歌舞剧的结构,《郑律成》作品全剧结构为四幕十一场,序幕和尾声共13个部分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以排山倒海之势先声夺人,然后依次以《延安颂》《延水谣》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三首代表作的产生背景和背后故事,构成一条发展纵线和剧情主体,以郑律成与丁雪松的爱情故事为剧情副线,相互映衬、互为推动。

另一方面通过对每一幕的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一幕“告别故乡,投身抗战”中,郑律成离开家乡,日本飞机从天空飞过,光州-故乡的山脉,在定位光的投照下,郑律成坐在山坡上,面对着生他养他的故国山水,手里拿着他的曼陀铃唱起“别了,故乡……”在伴有群舞的《别了故乡》和与母亲的二重唱中,表达的是郑律成依依不舍的离开故乡和母亲,虽然长路漫漫,但是为了点燃光明的火种,决心已定。而母亲也对他的离开做好准备给予鼓励,要做一个威武不屈的朝鲜儿郎。歌舞剧将故事的发生地定位于郑律成的故乡,韩国-光州。同时也告诉了观众,郑律成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并塑造了郑律成奋不顾身,一心报国的热血形象。第二幕与第三幕“奔赴延安 激流放歌”“延水情长 跨国绝恋”中讲述了郑律成奔赴延安并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等歌曲并与丁雪松同志相识相爱的故事情节,剧中在树下的二重唱《延水谣》、情意浓浓双人舞的创编等艺术表演方式,共同塑造了郑律成从容、浪漫、宽厚、有爱的形象。第四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诞生,无疑是整部歌舞剧的高潮所在。舞台区散落着不断删改的费稿,但是郑律成充满自信。公木也在身旁为他鼓舞,并题词“向前!向前!向前!”歌词比曲调和歌唱更容易决定意义走向,这首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不仅表现了郑律成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也表现了中国战士们敢于斗争、不畏牺牲的勇敢和刚强。

在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歌舞剧中人物立得住且真实、鲜活、感人,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敢于放开表演,生动松弛。全剧准确抓住郑律成在中国延安时期风起云涌中勇立潮头的特定背景,强化艺术的时代真实,放大郑律成性格中的勇敢、倔强、从容和友爱、浪漫、细腻的性格。除此之外剧中丁雪松、莫邪、公木、冼星海等共产党人角色同台,彰显神采各具之美,实属难得。正是有了这样“活的”塑造铺垫,当他们背后叠化出凝重的纪念碑浮雕时,厚重感和情感升华顿生,不由得珍存心中。也正是歌舞剧中演员们的个性化演绎让当下观众相信,正是有这样一代人,共产党才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才能迎来曙光。

二、《郑律成》艺术样式特色

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郑律成》艺术语言多样,艺术手段丰富,艺术样式多元。但即使这样,歌舞剧呈现给观众的并不是眼花缭乱的表演以及不修逻辑的故事情节,而是“乱”中有序。

在歌舞剧的音乐创作方面,歌舞剧的作曲家认为此部歌舞剧并不是郑律成先生的作品音乐会,而是为歌颂这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而创作的剧目。所以音乐创作上除了采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作或原作素材外,其他音乐都是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再创作。一方面用音乐充分刻画人物形象,音乐跌宕起伏、贯穿自然,另一方面采用反映剧情的传统民族舞蹈音乐,并通过歌与舞的形式,全面展示出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首先,在创作《延安颂》故事情节的一幕中,合唱队演员从舞台两侧上场在流动中层层迭入,形成了错落生动的舞台构图,郑律成与合唱队共同唱起了“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正如歌舞剧作曲总监禹永一所说,这首歌抒情性和战斗性水乳交融,以绰约多姿的优美曲调开始,在和缓之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故在创作改编时,将《延安颂》增添不同程度的和声合唱,以此来表现这首歌曲更加辽阔而有气势,庄严而又辉煌。

其次,第四幕中音乐作品《到前线去》等。通过对其音乐本体的分析,发现作曲家运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的进行曲节奏的特点加以创作,以及在作品《热血》中,也可以看到作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音乐素材加以改编等。所以整部歌舞剧的音乐创作中,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为主题的音乐本体素材与大量音乐作品相结合,使《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始终贯穿全剧,更加说明了这首歌曲的重要,也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整部歌舞剧的核心基调,音乐创作方面,这首歌曲是歌舞剧起点的乐思。

在舞蹈编排方面,《郑律成》歌舞剧的舞蹈叙事模式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舞蹈叙事方式,舞蹈编排发展起来的各个“动机”使整部作品充满“戏剧性”因素。从歌舞剧中可分析,在第二幕中,艰苦的生活需要充满激情的艺术来振奋,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歌咏运动,而延安成为一片歌的海洋。在郑律成刚来到延安一幕中,舞台上舞者们比较日常化生活动态的群舞动作呈现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一片祥和的景象。

首先“陕北公学”“抗大”“鲁艺”的学生们结伴出行而洋溢着的青春气息和生产劳动的百姓队伍充满着解放区人民独有的幸福感构成了此时此刻的舞台。郑律成唱起“穿过了江南迷雾茫茫,越过了秦川关山苍苍,三千里飞度,长空雁叫,四万万圣地,心驰神往,啊,延安,我来了……”把观众带回到了在历史印象中的延安,延河、宝塔山、清凉山景物交织辉映。这样音乐、舞蹈、舞美结合为一体的叙事不仅共同推进了这一幕郑律成创作《延安颂》的故事情节发展,也为他成功创作出《延安颂》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可能性。

其次第三幕中一群身穿八路军装的抗大女学生从舞台两侧登场,舞者由大斜线的调度快步走出,边歌边舞,舞中有歌,歌中有舞。“抗日救国上战场,巾帼何岂让须眉,看我战刀挥,雪里梅花我最美……”演员们更多手持刀枪而同时抬后腿、吸旁腿的舞动,更能体现出“巾帼何岂让须眉”的战斗模态……舞台空间构图看起来有条不紊,细致并且有计划地在舞台上组织演员的活动空间。舞台调度模式也参与了“表面线点机制”的空间构成,在尾声时舞者们的排列方式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没有两个人是在同一条线上,这样的舞台效果给观众呈现出不仅可以看到个别舞者,而且任意一线舞者的移动也不会受到其他舞者的干扰。舞台上的群舞通过动作与调度的编排,自由地在“分散”与“聚焦”中来回切换,舞者有序地依次更替变换位置。舞美编导认为通过这样的舞蹈编排方式,告诉观众虽然时代在变,但是郑律成的革命英雄精神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一代年轻人。

音乐的力量远远超越了语言,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用舞蹈所表现的肢体语言烘托气氛,二者结合把歌舞剧中艺术元素很好地交汇在一起,具有开拓创新的非凡意义。

三、《郑律成》艺术叙事特色

歌舞剧中虽然不能像戏剧那样用“台词”叙述情节,但是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需要借助具体的叙事手法来深度推动剧情的发展。《郑律成》中具有特殊性的叙事方式,除了音乐与舞蹈所表现的叙事性之外,编剧也同样在整部作品的叙事性和表现性中找到了平衡点,以达到对受众讲故事的效果。

就歌舞剧而言,除了剧中角色的对话或独白之外,“舞台外的声音”也起到诸多作用。在《郑律成》中我们称之为“皮夹克”,与其所建构的虚构世界和剧中人物互动,从而扮演着演员之外的重要角色。在整部歌舞剧的发展过程中“剧外音”扮演了多重角色。

其一,在本部歌舞剧郑律成与丁雪松跨国绝恋的一幕中,皮夹克剧外音跳出对丁雪松说的话:“组织上让我们正式通知你,从现在起你要停止和郑律成的一切交往,你必须考虑你自己的立场!”剧外音的加入无疑补充了这一幕中无法主动交代的内容,这样在歌舞剧现实空间叙事和人物心理空间叙事中变搭建了一座桥梁。

其二,在郑律成在延安大礼堂演唱《延安颂》一幕之后,剧外音以一种铿锵有力的声音传入整个剧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剧外音的加入更有力突出此刻舞台上郑律成坚定党的信念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这一幕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声音”,它能够帮助观众了解故事的背景、情节等,它时而评价舞台上发生的事件、时而揭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观众释疑解惑,更能“遥控”舞台进程,“透露”歌舞剧中人物内心活动,推动人物塑造发展,充当指挥与媒介的双重角色。

最后,歌舞剧为一种体裁,是将音乐、戏剧、舞蹈、舞台美术多种媒介构成综合性艺术,为多媒介符号中的一种。在多媒介符号文本中,存在着某一个“定调”,这个“定调”为整个文本传送的意义进行解释。在丁雪松与郑律成分手这一幕的镜头中,观众需要对此时多媒介文本中的一个媒介定调,否则观众就会失去对这幕戏解读的凭据。在这个镜头中,郑律成说:“雪松,我不能连累你,我们分手吧”他说这话时,特写镜头却显示了他的表情极为不舍。在演员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为不舍”则是这一段文本的“定调”。因此可以体会到分手并不是郑律成的本意。人物表达的语言与人物表演的表情意义正好相反,而画面传达的信息应当是“定调”的。

导演利用这样的叙事手段,虽然如此冲突,但是人物的心理和文化处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确是很细腻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总导演十分关注歌舞剧叙事理念的创新,在第四幕战斗的间歇时间的一幕中,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参加到前线的郑律成梦到母亲,同时舞台上伴有朝鲜族特色的群舞。群舞架构了一个郑律成与母亲之间情感的桥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在叙事手法上也是此部歌舞剧的一个突破。

整部歌舞剧不论是何种叙事方式都在深度挖掘歌舞剧本体的叙事功能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情感世界的表现。并在叙事方法达到了各个段落之间起承转合并有整体性思维和逻辑,而且在歌舞的表演过程中注重大量细节,从而达到了时空交错与人物形象和关系以及主题相互关联的效果。[4]

结 语

为了重现郑律成的革命艺术家风采,延边大学第一次以民族歌舞剧的形式把郑律成的革命艺术家形象搬到舞台上。通过对此歌舞剧艺术塑造、艺术手段以及艺术叙事手法的分析,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优秀作曲家郑律成的音乐特点以及不同反响的艺术造诣,歌舞剧把战争的神圣与音乐的壮美,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高贵进行浓墨重彩地渲染,艺术特色极致展现。首先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整部剧中编剧没有刻意地设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真实地着力展现郑律成在战争烽火、民族存亡、流血牺牲的考验下是怎样回应时代话题的,体现出他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他执着的性格。其次通过对音乐创作与舞美编排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为歌舞剧的核心始终贯穿歌舞剧始终,音乐与舞蹈交融的表演形式也作为中坚力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最后歌舞剧的叙事方式别具一格,每一幕都串联起情感架构,增强着歌舞剧的故事性和真实性。全剧着力表现着郑律成面对战争、面对战火、面对民族存亡、面对流血牺牲、面对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体现出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热血激情,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战争培养和造就了艺术家,艺术家也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成就革命艺术家”的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张洪全)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