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宇佳
[摘 要]
美育是高校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综合艺术院校美育工作应贯彻国家美育方针政策,改革专业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同向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重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以习近平主席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为依据,改革中不断融入国家和区域的战略发展,推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云南民族音乐教育内容及传承路径。
[关键词]美育;艺术师范教育;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2-0004-03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于2019年3月,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确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各高校要全面加强美育工作,整合资源,深化改革,落实举措,推动美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育人质量。[1][2]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02年由音乐系和音乐教育系合并组建,多年来依托云南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走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路子,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音乐学院一直推进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构建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在大力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教学方面,已逐渐形成“能力素质导向 民族音乐核心 实践教学为本”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贯彻国家美育方针政策,改革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国家相关文件为指导,[3]音乐学院整合专业资源,联动民族艺术研究院、高职学院等办学单位,以学校“5个1000万”工程为支持,[4]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过程中汲取世界各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依托云南地域文化以及服务云南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产学研优势,利用丰富的云南民族音乐资源以及“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便利,协同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和音乐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积累和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打破现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和实践体系的单一性,确立以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为主导,着力构建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手段突出,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结构,并形成“能力素质导向 民族音乐核心 实践教学为本”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持续不断地探索,目前已见成效。专业申报了多个科研和教改项目,例如教育部一般规划课题“滇西北特有民族原生歌唱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云南高等音乐教育史”,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研究”“滇池
流域撒梅人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对策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海外传播研究”“西方钢琴教学流派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业改革与实践”等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有力推动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同时,依据科研和教改项目,专业建设获得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例如论文获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及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云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评选二等奖;民族乐团创作和演出作品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专著获第二十二次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七届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论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怒江丙中洛中学为例》获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论文評选二等奖;《基于云南高校音乐教育“专、教、研”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获第二届国民音乐教育大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创作作品《滇鼓》获云南文学艺术创作“聂耳音乐奖”等30多个奖项。
二、构建一体两翼课程体系
针对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背景,建立了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为主体、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培养方案和课程特点,提出“兼容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实施“课程与项目”并行、“课堂教学与实践场域”交融互动、“本科生与硕士生”小组合作、“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五类课堂:学校为第一课堂,推进各级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鼓励音乐专业教师积极创新教学,引导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增强课堂的生师互动性。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力推进创意、创新教育,例如昆明市小学课后“三点半”课堂教学为主。第三课堂推动实践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世界,不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四课堂实施海外研修计划。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美国、英国、法国、泰国学校交流项目,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第五课堂依托在线课程,推动钢琴教学法、钢琴室内乐、音乐教育学等MOOC课程建设,推动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通过多类课堂模式的综合实施,为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艺术教师奠定基础。
三、扩大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
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使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后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音乐教学与展演实验中心”“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两项院级教学成果奖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先进个人”称号等,受到了兄弟院校的肯定。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多名优秀毕业生先后考入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利物浦大学、意大利帕尔玛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苏州大学、湖南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
四、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音乐教育专业近年来致力于开拓音乐教育实践领域,加快构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首先,参与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材建设,积极开展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在课程体系中突出能力导向和实践特色以外,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社区音乐教育、昆明城市中小学以及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村音乐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其次,在云南艺术学院的具体指导下,以“项目+实践”的形式分别与玉溪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建立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实践基地,采用教学团队讲座、公开课、圆桌交流、音乐会等形式,与兄弟院校深层次合作交流;与昆明市金碧街道办事处合作建立金碧社区音乐教育基地,以云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助力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探索”为依托,指派作曲专业、演唱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成不同小组,帮助金碧社区和谐社区的建设;与昆明市云大附中星耀校区以及第二十四中学等中小学合作,除了在该校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之外,还帮助艺术教育薄弱的学校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例如帮助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建设孔雀鼓校本课程以及建立“孔雀鼓”打击乐团,孔雀鼓校本课程除了成为该校的特色课程在五华区享有盛誉以外,“孔雀鼓”打击乐团还在昆明市、五华区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佳绩。除了中学以外,项目组还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附中(中专)开设孔雀鼓特色课程,引导大学生了解、认识并通过孔雀鼓表现民族音乐文化;第三,与巍山县教体局合作,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共同搭建巍山县农村学校实习平台,目前平台学校已有18所。积极开展乡村音乐教师培养,通过“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等方式,由学院调配优秀教师对巍山县中小学音乐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取得较好效果。
实践证明,本专业提倡的“能力素质导向”“民族音乐核心”“实践教学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影响显著。
五、创新云南民族音乐教育内容及传承路径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技术已带给教育巨大变革,改变了教育的“长相”——朝向深度社会化;改变了教育的“筋脉”——探索“认知智能化”;改变了教育的“内芯”——追求教育个性化。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音乐教育生态发生改变,民族音乐教育不再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代称,其教育内涵已引发更深刻的讨论。首先,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内容从简单的民族音乐文化介绍已扩展到对多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以及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整合的层面,构建了民族音乐教育的新体系。其次,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随着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开始把跨文化比较等内容引入课堂,大大丰富了课程内容。再次,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和乡村建设功能,在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背景下不断得到体现。最后,“云课堂”“学堂在线”“智慧树”等线上平台,“抖音”“B站”等视频网站,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内容的传承方式变革為传承、创新、传播等多路径的整体体现。因此,进一步挖掘音乐教育专业内涵,将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的民族音乐、跨文化内容更深入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创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路径,也是美育理念在当代的体现。
结 语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充分利用云南民族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办学历史,以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依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组建团队整合不同专业教师力量,凝练研究方向,跨学科发展,突出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的优势和特色。此外依托云南“一带一路”沿线的特殊地理位置,整合现有的国内外学术资源与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培养学生融通的知识结构,通达的思维方式,通透的世界视野,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与多方深度合作,实现民族音乐教育服务国家、地方、学校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
注释:
高等学校艺术师范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戏曲教育、影视教育相关专业)是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以艺术教育为依托,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实践环节,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为己任。
[2]云南艺术学院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类艺术人才。
[3]《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
[4]学校于2017年深入推进实施“5个1000万”工程,在本科专业建设、科研创作展演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 环境建设、学科建设5个重点工作上下功夫,每年投入5000万,连续4年共计投入2亿元经费,为本科教育教学厚植基础、增强活力。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