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究

2022-04-29 11:10:16刘丽霞
理论观察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路径外语人才培养

摘 要:新时代为培养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语师范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本文回顾我国外语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与经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进行阐释和反思,并从“新文科”建设等政策部署入手,尝试从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校-院”职能分工、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等方面,探讨大学外语专业师范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以培育适应国家外语基础教育发展新需求的卓越外语人才。

关键词:师范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2 — 0134 — 04

一、外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行成就

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需有机统合两个核心要素,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外语人才培养和以教学实践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要求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上都实现了跨越式的更新和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已有经验,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外语专业教育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基本已从培养“工具型”“经院式”人才的传统观念中脱离出来,由单科性向多科性转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型创新人才。江书平总结认为,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在外语专业培养方面主要形成了定位性专业培养、创新化人才培养、复合型专业培养三个方向,而其中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1]。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尝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陆续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内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到200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从政策层面正式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其他通用语种也在此影响下引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2]。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之下,跨学科教育成为实现这一构想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形成“外语+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以及双学位等交叉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打破以往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发挥多学科协同的优势,尤其对于有特色优势学科的院校,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门高级人才,增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但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首先,由于部分院系开设了过多非外语专业课程,未能有效平衡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比重,对外语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其次,未充分论证与所跨专业进行学科交叉的有效性、科学性,难以真正体现跨学科教学的效果,如罗世平认为仅仅把外语和其他专业简单地加在一起,两者并不会自动复合相融,只是混合而已,真正的复合应当是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之间的深层复合[3];韩久全、卢文戈也指出这种“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科跨度与学科衔接的内在联系,违反了教学客观规律[4]。

总体来说,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21世纪高质量、多元化人才需要总体趋势的,尤其跨学科教育在内在逻辑上与“新文科”建设有相通之处,即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所以要培养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应充分借鉴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同时也要切实反思并规避其存在的问题。

(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涉及的另一重要课题是师范生培育问题,顾名思义,卓越人才培养尤其强调的是人才培养质量,故笔者认为其最终应以卓越教师为职业导向。我国启动卓越教师计划的时间较晚,在2010年教育部组织“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于2014年全面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之前,已有一些西方国家在卓越教师培育方面取得了建设性成果,如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基础教育教师质量提升计划,2012年发布的《卓越教师教育计划》;英国2004年开始实施“卓越教师计划”,2011年出台《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政策;澳大利亚于2000年出台《政府优秀教师计划》等。国内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研究,如付淑琼的《多方协同:美国“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质量评价机制》[5]、马毅飞的《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6]等,为我国卓越教师计划的推进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虽然有学者认为应将卓越教师培育的重心放在职后的实际教学阶段,但师范院校的教育在一名卓越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处于奠基时期,肩负着教师专业职前培育的重任,深刻影响着其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师德修养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王金云通过分析2009-2018年CNKI中卓越教师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发现关于“师范生”的研究位列四大前沿研究主题之一,讨论主要侧重于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师风建设与理想信念的养成、师范生技能的训练与强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创新、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方面[7]。因而,在学生阶段就以卓越教师为职业导向推进对英语师范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无疑是有益的。

目前,学界已经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理论模型对卓越教师标准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如王钢认为教师除传统的教育者角色以外,新時代的职业发展特点还要求其兼具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身份[8];罗小娟借助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提出卓越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卓越特质主要表现有四点,即具有浪漫主义的教师信念、超出常人的实践智慧、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精神以及自我实现的不舍追求[9];赵振红、于兰认为对卓越教师的培养应在职前教育阶段改革师范生课程体系,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实习生指导教师制度,建立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评估、问责与淘汰机制[10]。尽管对卓越教师培育标准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但多样化的讨论对于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的探索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引领作用,有利于高等师范院校确立卓越人才培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

此外,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提出还强调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目前,我国形成了“三轨多级”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教育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质量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原因之一便是传统师范类院校普遍出现一种“去师范化”取向。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向综合性大学靠拢,导致一些院校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发展问题,还由于过于凸显学术性研究成果而忽略了原有的教师教育根基和师范性的锻造,致使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无法有效满足各地对优秀教育人才的需要。而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旨归之一便是引导高校特色办学,解决部分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同质化倾向明显的问题,因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部分处于困境中的师范专业院校重拾向社会输送卓越师资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指明了方向。

二、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的探索

要实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育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以往的传统师范教育和外语专业教育均难以满足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的外语师范专业应当反思过往经验,有效衔接专业导向的外语复合人才培养和教学导向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两大方面,探索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新路径。

(一)响应时代需要,确立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的总体要求

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号召,我国师范院校要完成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任务,应当以“知行合一”为旨归,立足“新文科”建设大局,以“牢记经世使命、传承师道尊严、提升专业素养、培育卓越人才”为指导理念,以“社会需求驱动科研、科研成果反哺课堂、课堂所学服务社会”为建设目标,以“小班制、导师制、学分制、本研一体化、外语专业化”为教学思路,以“一流学科、一流教师、一流课程”为支撑,致力于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二)反思现有管理体制,明确“校-院”职能分工

当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其初衷是调动二级学院管理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其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分工不明、效率低下、外行指导内行等问题,未发挥出该模式在高校管理中的优势。因而,在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设置和具体培养环节中的主体性,明确学院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避免教务部门过度干涉外语专业的教学活动。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个性化的外语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机制

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质与职业规划可分别采取三种机制。其一,针对专业基础扎实、研究能力突出、具有全面发展潜质的学生采取“基地班”管理模式,建立小班额、导师制和动态进出机制,以培养兼具研究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卓越教师;其二,对于有志投身基础教育的外语专业师范生,响应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建立并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采取“联合培养”模式,推荐优秀学生到与本校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的中小学进行一年以上的专业实习,使外语专业师范生尽早进入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其三,在“外语专业化”理念的指导下,为具备学术潜力的学生提供“第二专业”修读机会,建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之间的流动机制,以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外语专业人才。

(四)有机融合专业与实践教育,制定卓越人才导向的培养方案

首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地的具体表现,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注重夯实外语专业基础,又要体现“新文科”融合趋势和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导向。因而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即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在思想认识上,应具有爱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在技能上,要兼具扎实的外语专业基础与跨学科知识结构,在服务国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外语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学术深造潜力,胜任沟通中外文明的任务,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支撑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专业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直接取决于课程体系。因而在课程体系方面,应突出专业特色,因校制宜,充分挖掘与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条件和师资队伍的潜力;突破高校传统选课机制,鼓励外语专业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向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授予“第二学位”。同时,在原有外语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聘请其他专业专家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并通过“专业特训营”等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结构,提升运用所学外语解决现实问题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素养。此外,可尝试开设教育设计类课程。外语师范专业的卓越人才除了要拥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还需参与班级管理、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等,了解并合理运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各类新兴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未来作为教师的师范生自身要逐渐形成一套独立、成熟、富于批判意识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就需要通过设置教育设计类课程,通过实践培养师范生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应用能力。

要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求学院统筹规划教师教育课程、“新文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实践类课程,打造“外语-专业”课程体系,跨学科协同培育卓越外语教师;综合运用名师引领制、专业导师制、实践导师制,构建新型师生指导模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双向合作机制,扩展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

再次,基于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以及多样化的课堂授课形式的出现,在教学方式上,应充分结合线上线下教育,探索并挖掘线上授课的方法和优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此机会利用翻转课堂等方式训练学生对各种线上授课平台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最后,要适时更新学生评价体系。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对于通过二级认证的院校培养的学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毕业要求,分别包括:践行师德,遵守师德规范,具有教育情怀;学会教学,具备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学会育人,具有进行班级指导、综合育人的能力;学会发展,能够自我反思和沟通合作。这意味着对于外语师范专业学生的评价必须突破以往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传统,与教学模式相结合,在专业课的期末成绩评定中添加过程性评价模块,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教学设计、参与课堂教学;通过与合作的中小院校互通教师评价体系,将师范生的实习实践表现纳入毕业资格评定之中,构建一套真正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结语

面对新时代对高等院校外语师范专业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不仅符合国家的发展目标,而且对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和卓越教师培养有所补益,有利于培育适应国家外语基础教育发展,并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功底、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外语基础教育人才,使其能够服务和引领外语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具备成为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基本潜质。

〔参 考 文 献〕

[1]江书平.教学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养,2012(02).

[2]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9(03).

[3]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03).

[4]韩久全,卢文戈.跨文化交际:中国外语本科人才应有的培养方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3-4).

[5]吴宝锁,田良臣,刘登珲.多学科协同的“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路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2(02).

[6]付淑琼.多方协同:美国“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质量评价机制[J].教育研究,2016(04).

[7]马毅飞.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4(08).

[8]王金云.2009-2018年我国关于卓越教师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基于CNKI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

[9]王钢.当代中国卓越教师标准之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6).

[10]羅小娟.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卓越教师卓越性阐释[J].现代大学教育,2016(04).

[11]赵振红,于兰.如何使教师卓越?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科学,2021(05).

[12]陈一铭,祁占勇.师范院校“教育设计”课程的开创——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22(01).

[13]郝连明,程晓亮.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22(01).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12 — 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外语师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究”(编号:CJSKYB2020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丽霞(1972—),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与文化、俄语教学。

猜你喜欢
新路径外语人才培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幼儿园班级管理新路径探讨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径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