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泽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活语文课程就是要在生活经验、语言积累、思维训练、方法习惯等方面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的语文素养”。生活语文学科所培养的知识、能力,对培智学校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词语认读、段落理解,还是简单写话、顺利交流,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积累、对语言运用规律的实践。而生活语文学科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所承载的古今文化,所散发的审美气韵,所指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皆是要为培智学校学生提供合理的、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通过感知、体验和参与,获得以生活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功能的改善,并实现自信、自尊、自理、自立的人生。简单来说,生活语文学科的语文素养,是为学生生活和发展提供支撑的一种综合能力。
培智学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言语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立的。但是这种相互作用建立在现代汉语的语法基础之上,而对于古代汉语的认读和运用,培智学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为什么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新教材中要纳入古诗文的教学?它又有着什么样的要求?
古诗文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古诗文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而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新教材选取的古诗文,是经过反复研讨确立的,能够反映和谐、勤俭、治学等积极导向的文本,能够为学生提供体验、感知我国古代语言的机会,从而扩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生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人文性和生活性相统一,因此古诗文教学也必然围绕着工具性、人文性和生活性展开。
首先,张志公先生曾经分析过语文的工具性,他认为要对语言材料和思想内容准确操纵、熟练运用,唯此才能发挥其功用。而培智学校学生大部分存在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他们的学习目标主要集中在理解、记忆、应用这三个阶段,并且他们可能会长期处于记忆这个阶段,对意义的理解会明显滞后于普通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对字、词、句的反复重现,让学生认识、熟悉、记住、积累语言材料。这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其次,古诗文蕴含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引导学生生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当然,由于历史的演变,古诗文中的遣词造句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对培智学校学生的理解会造成一些困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教材的篇章主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选择性地、有技术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先讲解贴近现实生活经验的字、词,后讲解蕴含历史背景的知识;先讲解具象的名词、动词,后分析需要调动抽象思维理解的句子;详细分析符合现代表达方式的句子,略讲具有古文语法表达方式或深厚文化主旨的内容;等等。教师只有切实吃透古诗文材料,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障碍程度等,才能将人文性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最后,生活语文的总目标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打基础,古诗文教学活动也离不开生活性,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的确立。但是,培智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大。例如,有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弱,但动作协调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在情绪行为方面存在障碍,但识字量大,能自主阅读篇幅较短的文本;还有的学生好奇心强,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但发音不清楚、表达不流畅。教师面对这些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时,就要根据古诗文教学的内容,确立分层教学目标。对于新教材中古诗文所具有的韵律、节奏,所包含的自理、自强的信念,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朴实、勤劳的价值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等,教师都应该通过情景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将之与学生的体验、参与相联系,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是对古诗文的诵读与理解,这也是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通过文字凝练、意象模糊、情感丰富的古诗文,获取有用的信息,积累字词、常识,应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初衷和目的。语言素材的积累直接影响句段、篇章的理解和把握。而古诗文朗朗上口、韵律美的特点,十分适合学生反复朗读和识记。
为了达到语言素材积累的目的,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正音,让学生获取文字读音的准确信息。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参与对字形、字音、字义的初步认读。对于学生由于存在发音障碍,不能将部分字音发标准、发圆满的问题,教师要尽量引导他们模仿发音的口形。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出声读、连贯读、不读错字。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指读配合视读,获取字词信息。最后,教师要根据古诗文韵律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个人能力水平,把握古诗文的节奏、断句等要素,也许达不到口诵心惟,但要对音韵熟悉,对节奏熟悉。叶圣陶先生曾经将读书方法分为“吟诵”和“宣读”,而无论采取哪种读法,通过声音的反复、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应是重点。只有在正音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读,使古诗文的言辞皆出于自身之口,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素材的目标,为深思打好基础。
古诗文凝练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可以感受我国灿烂文化,丰富文学体验。思维训练既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也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渠道。尽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对培智学校学生来说存在很多的困难,但生活语文教师也要注重以多样的文学载体、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意境逐步发展学生思维。
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生活语文新教材经过反复打磨、认真筛选的古诗文覆盖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学习领域,可串联学生思维的全部过程。现行新教材中选用的古诗文内容见表1。
表1 生活语文新教材古诗文篇目统计表
从编排的情况看,认读、识字、写字是古诗文教学的基础目标领域。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根据汉字字形、课文插图、语音符号等,进行文字的认读和记忆。而朗读、背诵、表达交流、积累等,涉及理解、分析、创造等内容,则是古诗文教学的高级目标领域。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帮助他们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反过来提高其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话的能力。
要获得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生需要在正音的基础上浏览古诗文,再通过倾听、跟读的活动获得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的意义,这是形象思维初步参与的过程。此时的学生会构筑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画面。而教师应借助情景模拟、讲解分析、内容表演等,对学生形成的画面进行补充和综合,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多元的教学活动获得相关体验,并在之后的表达或交流的阶段,将词句的含义及内容的主题进行输出,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尽管培智学校学生存在智力障碍,表达不够完整、不够清晰,但言语技巧、逻辑推理、联想想象的能力,都能在学生输出意义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因此,生活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
古诗文的教学,不仅包含了字词、句式的学习,还蕴含了生活方式、地方习俗、价值观念等内容的传递,其隐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非常深厚的,可阐释的空间和可想象的画面也是非常丰富的。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学科的古诗文教学并不是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都照搬到课堂上,教师要有选择地进行文学经验的筛选和传播,并将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呈现学生能力水平能够达到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作用。
生活语文新教材在选取古诗文的时候,一方面立足的是学科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观照的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主题多与学习、生活、自然相关。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学生认知的发展,新教材编排的古诗文篇目数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对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升。
因此,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为学生提供可观的视野和可想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经验。例如,教师在讲解《悯农》时,可补充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内容、劳动模范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将勤俭节约的主题与生活相连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学与生活的连接,比单一的认读、识记又高了一层。这种观念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步入社会进行有序生活的基础。
要有效落实上述古诗文教学的领域目标,在生活语文课堂上如何选取恰当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线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古诗文教学不仅覆盖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等领域,还涉及综合性学习领域的能力。因此,只采取一种教学手段或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能使生活语文课堂的生动、丰富、形象、立体变成可能。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创造适宜学生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环境。
文本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是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古诗文教学也要紧紧抓住新教材中编选的课文。教师要带领学生逐渐熟悉课文,可以利用指读、视读、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看似难以理解的课文进行信息的输入。这个过程中,眼睛从一个注视点移动到另一个注视点,眼睛与大脑共同作用,避免出现注视的遗漏。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熟悉每个文字、每个段落,为之后的理解、应用打好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很快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而对于能力较弱、需要支持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指读、跟读和朗读,让他们尽量熟悉课文。
例如,三年级上册《对韵歌》,是根据《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改写的。这节课编排在识字单元,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反映自然现象或事物的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配以恰当的音乐进行范读。让学生先认真听,听清楚每一个字的读音。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读,让学生建立字音和字形的联系。最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指着读、跟教师读、大声朗读等方式,强化对汉字的记忆。
无论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是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运用,以问题为引领都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情境,创设适合学生思考并执行的小问题、小任务。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对课文信息进行提取、理解的过程。在心理学领域,提取信息、理解信息都是阅读的高级阶段。对于培智学校学生来说,他们存在的各种障碍,影响着提取、理解信息的进程。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对信息进行分解和重组的责任。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列举适合启发学生阅读、联想的小问题,将生活语文知识在小步子、多循环中传授给学生。
例如,四年级下册《江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采莲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利用课件展示莲叶、鱼儿的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生动的采莲场景。接下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如:莲叶生长的区域什么样,莲叶是什么样子的,莲叶四周的环境怎么样,等等。通过让学生解答不同的问题,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面对的困难,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当学生参与、体验时,教师要给予多元、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支持、被关注、被肯定,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
阅读是有方法的,不同的读者会呈现不同的阅读进度、阅读体验、阅读成果。在培智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总结并讲解一些适合学生练习、使用的阅读方法。例如,通过声音、画面、动作等渠道获得意义。但是,有了声音、画面、动作,并不等于获取了古诗文的全部意义。古诗文作为一种具有模糊性想象空间的文学类型,还需要学生深入文字的内部,结合历史、文化、习俗等元素,进行联想和分析。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障碍类型和程度,有选择性地补充信息,以助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了解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特点,再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针对认知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了解古诗文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完成古诗文的理解训练。针对情绪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稳定、放松的情绪下进行阅读的训练。针对表达不流畅,但能跟着教师进行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认读、识字开始,逐步展开理解、应用的训练,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通过情景化、个性化的设计,让古诗文的教学内容活起来,让学生在可选择的任务中完成识记、理解、联想等能力的训练。
培智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认读、理解、感知能力发展不够充分,培智学校教师更要从教育教学活动中挖掘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资源。古诗文以其整齐的句式、优美的韵律,易读易记,适合培智学校学生进行包括记忆、理解、应用等学习领域的训练,如字词识记、诵读、感知等。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不是纯文学教学,其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基础上,体现培智教育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等特色。教师应将整体与个体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总目标,对存在不同障碍的学生设置个别化目标,并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力程度、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等,恰当地运用新教材中的图片资源、作业资源,创设适合的分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