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达唑仑联合地西泮、苯巴比妥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疗效评价

2022-04-29 07:03:24高媛媛
医药与保健 2022年4期
关键词:苯巴比妥咪达唑仑癫痫

高媛媛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河南 洛阳 471000)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是儿童常见急症,发病率约为10%~25%,主要表现为肌群持续发作性抽搐和高烧,其反复发作可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影响脑代谢,破坏脑组织,造成大脑不可逆性损害,促使智力水平降低,遗留严重后遗症,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目前地西泮、苯巴比妥是临床治疗CSE 的主要治疗药物,两者联合可有效改善焦虑情绪引起的惊厥持续发作症状。但其需要反复给药,且由于患儿机体发育不完全导致依从性较差,易产生嗜睡、呼吸抑制、心率异常等不良反应,若剂量使用不当会危及生命。有研究报道,咪达唑仑应用于CSE 治疗效果明显,可延长患儿睡眠时间,安全性高。咪达唑仑通过刺激苯二氮蓖受体,可改善惊厥症状,减少抽搐发作时间,还可形成记忆短暂缺失,控制焦虑,促使患儿清醒。本研究将咪达唑仑、地西泮、苯巴比妥联合应用于CSE 患儿,分析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3例惊厥性癫痫患儿,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51)、治疗组(n=52)。常规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1~10 岁,平均年龄(5.67±1.77)岁,癫痫持续时间51~112 min,平均癫痫持续时间(80.54±9.87)min;病因类型:18 例高热惊厥,21 例癫痫,12 例病毒性感染。治疗组男33 例,女19 例;年龄1~9 岁,平均年龄(5.32±1.56)岁,癫痫持续时间49~112 min,平均癫痫持续时间(79.74±10.01)min;病因类型:16 例高热惊厥,23 例癫痫,13 例病毒性感染。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类型)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本研究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和治疗》中CSE 诊断标准;(2)具有典型惊厥持续发作性抽搐症状;(3)患儿家属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对本研究药物无禁忌或过敏患儿;(5)既往有发作史或初次发作。

排除标准:(1)具有自身免疫性、慢性感染性、血液系统等疾病患儿;(2)颅内感染引起的惊厥者;(3)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4)精神疾病、精神发育迟缓;(5)依从性较差,未完成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吸入氧气、抗感染、降低颅内压、建立静脉通道等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地西泮(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制药二厂,批准文号H41025470)+苯巴比妥(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57384)治疗,静脉推入地西泮,剂量0.3 mg/kg,1 次/d,30 min 症状未明显缓解,则再次静脉推入苯巴比妥,剂量20 mg/kg。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10980025)治疗,静脉注射,剂量0.15~0.2 mg/kg。

两组均连续用药治疗4 d。

1.4 疗效评估标准

治疗后根据癫痫情况进行疗效分级,分为治愈(癫痫持续发作时间≥75%)、有效(50% <癫痫持续发作时间<75%)、无效(癫痫持续状态无明显改善)。有效率=(治愈+ 有效)/ 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有效率;(2)记录治疗后两组惊厥控制时间、惊厥消失时间、高烧消退时间;记录治疗前后癫痫持续状态严重程度评分量表(STESS)评分变化情况,根据年龄、惊厥史、意识状态三个内容进行评分,最高分为6 分,分为预后良好(0~2 分)、预后不良(3~6 分);(3)治疗前后分别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蛋白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 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GAL(血清甘丙肽);(4)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嗜睡、头痛、心率加快、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症状;(5)治疗结束后均随访6 个月,记录两组出现后遗症(智力下降、视力受损、瘫痪)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94.23% 高于常规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临床症状、STESS 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惊厥控制时间、消失时间、高烧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前,两组STE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STESS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STESS 评分比较(±s)

2.3 两组GAL、NSE、S-100β、BDNF 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GAL、NSE、S-100β 蛋白、BDNF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GAL、NSE、S-100β 蛋白、BDNF 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GAL、NSE、S-100β 蛋白、BDNF 指标比较(±s)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嗜睡1 例,头痛1 例,心率加快1 例,呼吸抑制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6%(7/52);常规组出现嗜睡2 例,头痛1 例,心率加快1 例,呼吸抑制8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12/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1.734,=0.187)。

2.5 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结束后随访6 个月,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9.62%低于常规组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n(%)]

3 结论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属于神经系统危重疾病,特指惊厥短时间反复发作或抽搐持续时间超过30 min,其机制尚未明确,患儿持续高热状态可导致脑部耗氧量加快,脑血流急速下降,颅内压增高,还可损伤脑部组织,引起脑水肿,造成神经细胞死亡,留下不可治愈性后遗症,影响患儿智力发育。因此,临床治疗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疾病发展,改善患儿预后。

临床常采用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治疗CSE 患儿。地西泮可减轻神经系统损伤,改善局部抽搐症状,若大剂量服用可舒张中枢性肌肉,但易蓄积体内抑制呼吸功能。苯巴比妥具有抗惊厥作用,其持续作用时间长,可干预脑干激活系统,产生安定、催眠效果,减少抽搐症状发作时间,但会加重患儿心血管负荷,发生低血压。两者联合可有效增强抗惊厥效果,但易引起患儿产生不良反应。有研究报道,在苯巴比妥、地西泮基础上联合咪达唑仑治疗CSE 可有效改善惊厥,缩短抽搐时间,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因此本研究拟定咪达唑仑治疗CSE 患者,咪达唑仑为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脑组织,达到抗惊厥作用,因其溶于水,具有稳定性,可避免体内出现蓄积,减少不良发应发生。同时有助于改善失眠,促进诱导睡眠,其还可开放氯离子通路,有效抑制神经系统兴奋,调节大脑皮层放电异常情况,从而改善机体酸碱平衡值,减慢脑代谢进程,减轻脑损伤,加快患儿清醒时间。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较高,临床症状、STESS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两者联合治疗CSE 患儿可提高有效率,缓解临床症状,降低STESS 评分,促进病情恢复。分析认为可能与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咪达唑仑,减少惊厥持续时间,减少脑部组织耗氧量,控制颅内压,弥补常规组药物缺陷,从而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关。

有文献报道,患儿GAL、NSE、S-100β 蛋白、BDNF 指标均异常升高,对惊厥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GAL 显著增加导致惊厥持续状态下抽搐发作时间延长,BDNF 分布于神经系统内,可控制神经元分裂、存活,分泌过多可造成自发性神经性冲动及突触异常。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血清相关指标水平、后遗症发生率降低,治疗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咪达唑仑联合苯巴比妥、地西泮治疗CSE 患儿,可降低血清指标,减少后遗症发生。分析认为可能与咪达唑仑可抑制神经中枢,改善大脑皮层放电异常状况,改善脑损伤,从而缩短患儿清醒时间有关。另STESS 评分降低与血清GAL、NSE、S-100β 蛋白、BDNF 指标呈正相关,GAL、NSE、S-100β 蛋白、BDNF指标降低可能是咪达唑仑治疗CSE 患儿的分子水平机制。

综上所述,将咪达唑仑、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应用于CSE 患儿,效果显著,可减少惊厥持续时间,降低STESS 评分,调节血清相关指标,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苯巴比妥咪达唑仑癫痫
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效果观察
癫痫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盐酸多奈呱齐联合咪达唑仑治疗老年性痴呆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饮食科学(2017年5期)2017-05-20 17:11:53
咪达唑仑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探析
妇科手术前使用苯巴比妥术后致固定性药疹(附1例报告)
淮海医药(2015年2期)2016-01-12 04:33:30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西南军医(2015年4期)2015-01-23 01:19:30
纳洛酮抢救苯巴比妥重度中毒5例的急救护理
苯巴比妥在中毒大鼠体内死后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