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安,孙晓,刘强,熊小云,杨玉苹,司晓培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膝关节骨折等关节类疾病主要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明显,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症状,提高膝关节功能。然而作为侵入性操作,TKA 也会引起较明显的疼痛感,在术后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愈合不良、关节僵硬、肺栓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甚至导致膝关节部分功能丧失。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康复的重视,在TKA 手术治疗后,还需要结合科学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常规康复训练以锻炼人体肌肉群为主,难以促进关节恢复,且容易对关节造成损伤,不利于患者恢复。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与PNF 技术是两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模式,可以显著解决患者训练中的问题,在训练过程中可保护患者膝关节安全,提高患者肢体与日常运动能力。本文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TKA 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联合PNF 技术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取得了较满意的研究结果,现将研究整理并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接受TKA 手术治疗的患者70 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龄53~78 岁,年龄均值为(65.53±4.89)岁;原发病:骨关节炎21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0 例,其他4 例;病侧:左侧18 例,右侧17例。观察组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龄55~79 岁,年龄均值为(66.18±5.01)岁;原发病:骨关节炎2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0 例,其他5 例;病侧:左侧19 例,右侧16 例。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病、病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初次实施单侧TKA 手术患者;(2)符合TKA 手术指征;(3)X 线显示假体放置良好;(4)精神及沟通正常;(5)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通知书。
排除标准:(1)同时行双侧TKA 手术患者;(2)身体患有其他疾病无法进行康复训练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患者;(4)在术前因长期卧床伴随严重性心脑神经等系统疾病;(5)临床资料不全者。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康复训练。
(1)术后第1 周。患者患肢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和患肢直脚抬高练习,训练过程中患者需穿弹力袜进行,以免因训练引起关节水肿,训练需保持每天5 h 左右。持续被动训练:2 min 内完成一次屈伸活动,每次1 h,每天2 次,训练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最佳。若患者需要使用训练器械时,需要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2)术后第2 周到第4 周。加强主动屈伸训练,对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和膝关节屈伸训练,每天训练4~6 次,每次训练30 min 左右。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拄拐步行训练,每天2 次,步行时间10 min 左右。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联合PNF 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让患者采取坐位,使用德国RECK 公司生产的viva 2 型系统,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下肢康复模式中不同的模式,有主动、被动和助力三种方式,调整不同的振动强度,频率为1 次/d,5 次/ 周,20 min/ 次。
(2)PNF 技术训练。①患肢屈曲-内收-外旋:治疗师让患者保持健侧卧位,随后将左手放置在患者内侧腹肌处,右手放置在患者足舟骨内侧,双手快速牵引患者下肢,使患肢不断伸展和换位。②患肢伸展-外展-内旋:治疗师将左手放置在患者股二头肌外侧,右手放置在跖趾关节下侧,双手快速牵引患者下肢,踝跖屈后开始整体运动,帮助患者进行下肢训练。③膝屈伸组合:治疗师双手放置在患者侧骰骨上下两侧,施加牵引力对患者背屈外翻、跖屈内翻抗阻。同时,治疗师对患者进行科学指导,让患者在训练时注意观察患肢是否移位、膝关节是否出现疼痛等,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向治疗师报告。康复训练每组动作须进行10 次以上,每次30 min左右,频率为1 次/d,5 次/ 周。训练结束后治疗师需要对患者关节进行冰敷处理。
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4 周。
(1)膝关节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采用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KSS)评价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分为临床评分(主诉疼痛、稳定性、活动范围、缺陷)、功能评分(行走、上下楼梯、缺陷)两部分,每部分总分为0~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膝关节功能越好。(2)肢体平衡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价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共14 个项目,总分为0~56 分,分数越高说明平衡越好。(3)术后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QOL)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分为活动限制(5 项)、躯体功能(7 项)、社会支持(4 项)、神经状况(5 项)、经济(3 项)及总体健康(4项)等6 个维度,共28 个项目,各项目有5 个条目,每个条目1~5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有改善。
干预前,两组患者膝关节临床评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观察组膝关节临床评分、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KS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B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B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QOL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TKA 手术需要切除患者韧带、半月板等部位,这对患者膝关节控制能力和肌肉收缩功能都会造成破坏,对术后患者康复带来一定难度和风险。目前,对于TKA 术后患者的恢复训练多重视关节的活动度和疼痛缓释等方面,对于平衡力及本体感觉没有进行相关康复,长此以后会降低膝关节稳定程度,对患者行走平衡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对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时,不仅要重视患者膝关节活动能力,还应该关注患者本体感觉以及平衡能力的训练。
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是利用智能操作,通过芯片控制内部发动机为机器提供动力,根据患者力量变动以及机体扩张调整机器阻力、速度等,通过康复训练来提高患者膝关节的运动觉和位置觉。此康复方式在诸多疾病下肢恢复中都取得不错效果,例如脑卒中、脑瘫等。PNF 技术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紧张,该技术利用神经感官、肌肉运动以及本体感觉共同作用,促进关节进行挤压和牵引,实现对本体感觉刺激和触动,从而实现肌肉反应的过程。研究认为,利用PNF 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是通过皮肤触摸、阻力施压、对肌肉压力反射、言语以及视觉反馈等手段,对患者残留本体感觉进行刺激,使得神经器官肌肉产生应激反应,达到肌肉收缩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可对神经异常兴奋性进行调节,保证肌肉张力得以改善,达到正常行动的效果。因此采用PNF 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稳定性巩固和本体感觉唤醒。
PNF 技术对患者肌肉强度有较高要求,部分学者认为其不适用于高血压患者以及老年患者,因为该技术会加重老年患者关节疼痛,且较高强度的训练动作使老年患者无法有效完成训练,因而没有将PNF 技术应用在老年患者中。但过往研究显示,PNF 技术康复模式不会对老年患者造成身体损伤,有利于老年患者康复,且在实施PNF 技术联合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模式时,康复训练效果更加显著,可有效解决TKA 老年患者恢复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吴雪娇等研究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机器人强化对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显示患者训练后的下肢平衡能力明显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KSS 评分、BBS 评分以及QOL 量表各维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观察组干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这提示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模式联合PNF 技术对TKA 手术患者膝关节功能、平衡能力恢复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其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这与上述研究以及郭大伟等人看法存在较大的相似度。分析认为,PNF 技术能够通过一系列良性刺激(如皮肤接触、牵张反射、言语与视觉反馈等)刺激残留本体感受器,促使患肢神经肌肉反应发动,相关肌肉加强收缩,进而达到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平衡能力恢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施以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可进一步刺激关节,增强其训练敏感性,使其动态感知力及肌肉调节能力加快恢复,同时,训练期间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调整刺激模式,也能够做到更有针对性地训练,并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进而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膝关节活动功能以及肢体平衡能力的加快恢复,既可增进患者的训练信心,又可对其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TKA 手术患者术后实施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联合PNF 技术方案干预是一种可行康复训练策略,可显著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对其平衡功能恢复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参与康复治疗,并促进其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