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鑫 刘烨 Scarlett 张海律 琦琦 远帆
早春三月,新疆阿勒泰还被皑皑白雪覆盖着。不到22岁的赛肯拿起冬不拉,站到克兰河流经的一座木桥上。这个年轻的哈萨克族小伙认真弹唱起一首《空气》,“前辈所说的一切,都飘在空气中”。在北京上学的赛肯正在度过一个漫长的归乡寒假。“我在家里帮忙,或者到酒吧驻唱和调音。”说这话的时候,他站在桦林、雪山、牧场的背景下 ——确实能满足我们对边疆的浪漫想象。诺改特村的不远处,群山间白雪皑皑,这里的游客并不太多,附近少有人烟。往往经历了一番艰苦行路,才能在这里看到最纯净的风光。就在这时,冬不拉又一次响起,赛肯再次哼起《白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作为中国民间国宝、泉州文化名片,其奠基者正是“木偶之父”、泉州人江加走。如今这些被称为“加走头”或“花园头”的木偶头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并被全球各大博物馆收藏。但在它的第四代传承人黄雪玲眼中,这些木偶头不仅应该被“收起”,更应该被“看到”。对于江派木偶头而言,对传统审美语言的坚守最关键,也最可贵。从雕刻、打底、磨光、修光、着粉、敷彩、盖蜡到植须梳发,个个步骤使用的工具与材料始终未变,还是极尽自然;而偶头的眉眼、须发和表情仍凝聚着经由时间筛选而来的美。制作过程环环相扣,无论哪一步没有扣合好都会让它失了神韵。黄雪玲希望让这门传统技艺走到当下的阳光里,让大家知道:木偶从不老。这种坚守中难得的正是那份“不移”,因为“不移”就有定,因为能“定”,她在时代潮流中就总能保持那颗珍贵的匠心。
阳光刚刚穿过对面的竹林,透射到这座三层高的独栋小院里。院里有一棵种植超过二十年的胡颓子树,惊蛰前后,叶子已经长得茂盛,只等果实结出来。“再过一阵,树干就有果子了,果子很甜的。”屋子的主人朱梦熊从敞开的厅堂向外走,他今年74岁了。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昌硕街道下辖的双一村,“梦熊竹编”是当地村民熟知的场所,这是朱梦熊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坊。这里竹山相连,满目苍翠,是安吉县内面积最大的毛竹产出村。朱梦熊制作的竹篮、竹篓也从“梦熊竹编”走向了更远的城市。
林芝位于藏东南,有着繁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自然植被和与大众认知里不同的西藏风光。西藏传统编织工艺在某种程度上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生活方式。每年,萍措都在西藏各地穿行,探访当地的合作社,将那些美丽的工艺品从闭塞的小村庄带到人们的视线中。“人们对美感的追求来自对自然万物的模仿和想象,流云、日月、藤蔓符号的使用都有美好寓意,鲜艳明亮的色彩和民族性格一样,乐观、热情。”
生长在云南糯岗的傣族人世代以茶为生,茶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地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自小跟着父母穿梭于茶林。村寨沿途所及之处,天然丛林中的野生茶树数不尽、看不完。叶并自小在古寨出生、长大,从6岁起每年春天便跟着爷爷奶奶去采摘新茶。她小时候体力不强,累了就在茶树阴凉处休息,要么就爬到茶树上玩耍,就这样在茶林间与茶树一起生长。千百年来,这里都如此沉静,仿佛时光不曾流动。
他姓陈,名志坚,道地的潮汕长相,他温和的举动又透出孔夫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坚定。在他手中得到传承的技艺正是潮州人引以为傲的朱泥手拉壶制作工艺。工夫茶就像潮州的血脉,而作为工夫茶具中的点睛一笔、与本地单丛茶最为适配的潮州朱泥手拉壶,其历史始自清代。它精致细巧的体量、比例、线条、拿捏,让每个制壶匠人必得在自己心中存那么一把“完美”的壶,才能一直走在寻找完美的路上。来自本地的朱泥从被提炼、拉坯、修坯、做壶嘴,再到最后精修,整个过程也如同一个魂灵被赋予形体,拥有了各自的气质与脾性,“有的很敏感,有的很皮实”。在长期钻研实验和与本地茶人的交流中,他反倒确定了对传统器型与审美的坚持。“创新并非刻意求得,在对经典的反复再现中,时代的气息会自然显现。”这个过程看来轻巧,却最需耐得住寂寞,因为你随时要跟那个想探出头的“我”周旋。而单纯又安静的陈志坚便有这份“耐苦”的品质。在他眼中,好的手拉壶一定是靠“拉”的,而不是“修”。终归他和他的手拉壶还是会回到潮州人每一日的生活中。人与器由此合二为一。
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孟连是傣族、拉祜族与佤族聚居的地方。地名孟连是傣语“找到的好地方”之意。贯穿孟连全境的南垒河由北至南,被视为孟连的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在河岸居住的人家,河两岸还有众多奇特的溶洞。进入孟连,沿路可见青绿的稻田两旁四角翘起飞檐的傣族寨子,路边随处可见的香蕉树恣意生长。孟连不为人所知的是各个山间种植的近5万亩牛油果树。
婻婻是土生土长的佤族人,家中长辈也是牛油果农。我们跟她一起,在娜允古镇往南雅线行驶,地势由低向高,渐入半山后地势逐渐宽阔。在山谷深处,是佤族人格布南青的农场。140多亩的土地上,咖啡树、芭蕉树、牛油果树、百香果树比比皆是。远山间茁壮成长的牛油果树遍布山坡,霎那间以为闯入了一片牛油果森林。郁郁葱葱的绿叶里,一簇簇的花朵布满枝头,婻婻说,家里的牛油果4月的花期后,便可进入丰盛的产果期。
在山西省吕梁山脉西麓中段的黄河边上 ,横亘着一座千年古渡口 —— 碛口。如烟的历史早已散去,山川却依旧雄浑苍劲。在黄河的哺育下,黄土高原将自己厚重的过往一层层积淀下来,造就了一望无际的梁、峁、沟、塬,黄土文明就此孑然而立。喝着黄河水长大的碛口人 ,似乎骨子里就透着那份勤劳、淳朴。碛口由黄河船运渡口而生,李世喜曾经也是码头上的一名船工。头箍白羊肚毛巾,身着羊皮袄,黑布鞋佩戴绑腿,旱烟袋——这就是碛口老李。一个土生土长的碛口农民,也是当地出了名的人物。作为碛口古镇的一张“活名片”,老李见证了近20年碛口的变迁。他一边接待着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一边带领着村民开农家乐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