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亚琴 郭迎庆 张志军 翁鹏
摘 要:独立学院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专业课教师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德育、智育协调统一、教师优势互补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协同育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
一、“协同育人”论述
协同理论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系统科学,指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从而使整个系统更好地发展,达到最优效果。将协同理论运用于教育界中即为协同育人,各个育人主体进行有效合作,共享资源与信息,进而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力量,辅导员主要负责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课教师则主要负责做好大学生的智育工作。这两支育人队伍的工作重点不同,育人职能相对分离,在育人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合作,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不利于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思想观念不到位。协同育人机制是独立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思想共同落实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协同育人机制在两者主体之间的思想观念落实并不到位,形成各司其职、各管一摊的“独立化”局面,形成育人要求与育人实际的管理“两张皮”。部分辅导员从思想上认为,专职化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属于辅导员职责要求所在,“守住底线、做好常态化管理工作”即可以成为工作的全部,而无须与专业课教师进行育人机制的统筹协调。因此,就会出现对学生成绩的不关心、不在意,不会主动与教师就学习的情况进行沟通和交流,更不会从专业课老师那里获取到学生就学习问题而形成的反馈意见;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完全应当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学工系统完成,而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好课、讲好内容”即可,无须过多询问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问题,更不会关心到学生就业创业以及未来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这两种做法对于协同育人机制的思想观念落实极其不利,严重影响协同育人机制合力的形成。
2、协同育人的沟通交流机制不健全。由于部分独立学院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这两支队伍协同育人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导致协同育人的沟通交流机制不健全。部分辅导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肩负着协助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智育的工作任务,而且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负责的学生数量太多,工作负担太重,没有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缺乏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共同语言;有些专业课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不太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无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部分独立学院缺少这两支队伍沟通交流的工作管理机制,还未建立协同育人的平台与规章制度。上述原因都使独立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经常沟通交流的条件,无法形成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合力。
3、协同育人的激励保障机制刚性不足。独立学院明确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工作目标,对学校工作人员的育人要求十分明确与具体,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无法对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生工作者的德育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缺乏严格的考核与表彰制度,致使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缺乏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而且,独立学院对专业课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德育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奖励制度,在職位晋升、职称评定、工资津贴等方面没有将他们的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一个项目,只是把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作为专业课教师的考核标准,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则偏重业务工作效果。这就导致独立学院协同育人的激励保障机制刚性不足,两支育人队伍都没有足够的激情进行协同育人。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的构建
1、制定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的工作职责。一是思想引领。努力强化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骨干力量的认同感,要求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切实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偏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二是分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专业学习、职业素质培养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给予耐心而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忧所虑,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把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与解决学业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协同配合。完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两支教学队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2、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交流平台,扩展师生课外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专业课教师通常担负着一线教学的重任,因受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与学生课外交流的机会较少,所以对学生在课堂外的兴趣爱好、现阶段的思想状况与未来的目标规划等表现并不了解;辅导员通常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因学生人数较多,也不能及时向专业课教师传达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因而专业课教师难以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现代科技发达,可以使用的社交软件也较多,故而以手机或电脑为媒介搭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共同网络平台(例如微信群,QQ群等),可以打破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同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局限性。
3、扩展协同育人的领域。目前,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领域较窄,社会实践、学生课题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校园文化创建等活动中缺乏沟通与合作。为了增强协同育人合力,独立学院应当扩展协同育人的领域。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课题研究、学生就业指导中协同配合,实现协同育人。一方面,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可供学生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越来越多,学校应该制订相应制度,鼓励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其中,辅导员应主要负责这些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专业课教师应当负责人员的遴选、团队的组织与课题的选择、专业知识的指导。另一方面,近年来,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成了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独立学院应当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促使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实现二者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 徐耀勇,徐耀荣.新形势下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方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3)
[2]刘兵勇,王雅静,齐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 2)
[3] 马云天,石罗晶 .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基于“课程思政”视角 [J]. 医科大学学报,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