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网络;后现代叙事治疗;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2-0064-04
【作者简介】高慧,重庆市沙坪坝区汉渝路小学校(重庆,40003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在上网过程中容易出现无节制的情况。无节制的上网行为会导致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追求及时享乐、缺少自律能力,甚至发展为对社会责任和道德问题的淡漠。本节心理辅导课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改变小学生无节制的上网行为,结合后现代叙事治疗理论,将问题变成资源,帮助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提高自主能力,合理规划上网时间。
【教学过程】
一、暖身游戏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网罗同类”的游戏吧。老师一边说一件喜欢做的事情,一边做一个动作,如果你也喜欢做这件事情,请跟我一起做相同的动作。
教师:我喜欢上学,拍拍手。
喜欢上学的学生跟着拍手。
教师:我喜欢跑步,转一圈。
喜欢跑步的学生跟着原地转圈。
教师:我喜欢上网,击个掌。
喜欢上网的学生找其他同学击掌。
教师:通过这个游戏,你们网罗出的哪种同类比较多?
学生:上网。
教师:老师也看出来了,很多同学喜欢上网。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上网”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网罗同类”游戏,带领学生进入网络世界,用寻找“同类”的社会计量法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存在感,用“爱好”提高学生探索内心的积极性,消除“被批评”的戒备心理,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接纳。
二、现象探索
教师:老师在课前做了一个关于“网络偏好”的小调查,统计出五、六年级学生上网喜欢做的事情。
PPT展示“网络偏好”调查結果:58%的学生喜欢打游戏;13%的学生喜欢刷视频;10%的学生喜欢追剧;7%的学生喜欢查资料;6%的学生喜欢看小说、动漫等;还有6%的学生喜欢上网做其他事情。
教师:从调查中,大家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喜欢上网打游戏的人真多。
教师:老师很好奇,大家喜欢在网上做那么多事情,那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偏好”调查结果让学生了解同龄人的上网现状,产生对“上网时间管理”这个话题的好奇和兴趣。
三、主题活动
1.玩转“时间尺”。
教师:鉴于大家的上网情况,时间老人送给老师一把“时间尺”,这把神奇的“时间尺”上标出了0~24小时的刻度,只要拿到这把尺,任何人都可以完全自由地支配一整天的时间。现在,老师把“时间尺”发到你们手中。那么,你希望安排多少时间上网呢?请在“时间尺”上标出你希望的上网时间。
学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谁愿意分享自己的上网时间?请将你手中的小圆片贴在黑板上“时间尺”的相应位置。
学生上台标记。
教师:选择24小时上网的同学愿意分享原因吗?
学生:上网让我很快乐,我想一整天都上网。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计量法,让学生了解班级其他同学的上网时间规划,引发学生对网络使用的初步思考。
2.创编奇迹故事。
教师:一觉醒来,你真的可以将24小时都用来上网,你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好的变化,又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个小故事,并为故事取一个名字。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
学生:我们小组创编的故事为《开心和为难》。如果将24小时都用来上网,我会尽情地玩游戏,会很开心;但如果一直玩下去,就会荒废学业,让人为难。
设计意图:通过奇迹提问,引发学生对合理上网的思考。
3.对话上网体验。
教师:同学们,如果你在上网中体验到快乐,请击一下掌。
学生击掌。
教师:上网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又或者满足了我们哪些需求呢?
学生1:上网可以让我交到很多朋友。
学生2:我在网络游戏中可以获得成就感。
教师:看来,网络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以及积极影响。请大家填写“E海泛舟”活动单(见图1)。如果你在上网的过程中也有这些感受,请用喜欢的图案标记出来;如果你还有更多积极的体验,请自行补充。
设计意图:基于后现代叙事治疗理论,利用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从网络对个体的积极影响入手,探索喜欢上网的原因,理解“网瘾”行为,减少自我攻击。
4.丰盈人生故事。
教师:上网固然带给我们诸多积极影响,但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上网,还有哪些人、事、物或场景也能带给我们积极影响?请同学们补充在“E海泛舟”活动单上。
学生活动并分享。
学生1:运动会跑第一名、比赛获奖都能让我获得成就感。
小组2:和好朋友一起玩、逛街、读书也可以让我变得充实。
小组3:画画、旅游、做手账也能解压放松。
教师:请同学们用喜欢的颜色和图案装饰“E海泛舟”活动单上的这些经历,就像装饰自己的生活一样,最后为自己的作品取名。完成作品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
学生活动并分享。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作品?
学生:我的作品叫《多彩的生活》,我发现除了上网,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发现网络世界之外的多彩生活,进而丰盈人生故事。
5.重置上网时间。
教师:时间老人看到同学们多彩的生活,又看了看黑板上的“时间尺”。他很好奇,如果你们把生活安排得这样多姿多彩,对上网的时间有影响吗?
学生1:有。
教师:你想如何重新规划上网时间?
学生1:我打算把8小时的上网时间减少到3小时,这样我就有时间安排其他事情了。
教师:你愿意上台移动自己的小圆片位置吗?
学生1:愿意。
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也愿意重新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请上台移动自己的小圆片。
学生上台移动小圆片。
教师:我看你把小圆片从24小时移动到了6小时,为什么?
学生2:和朋友在一起玩也很重要,如果我24小时都在上网,生活就太单调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评估上网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寻找合理上网的方法及途径。
四、整合结束
教师:我们今天探讨了上网以及我们的生活,大家对本节课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挺惊喜的。我发现生活不只有网络,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教師:我们要感谢网络,它让我们体验到高效和便利,感受到积极与美好。我们也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体验和上网一样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体验,我们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总结本节课内容,让学生的收获和感悟提升到意识层面;通过聆听他人分享,从中受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避开“非黑即白”的说教,从积极资源视角紧贴学生的生活谈网络。结合后现代叙事治疗理论,引导学生发掘其他可以替代上网的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丰富学生的人生故事,让学生有力量去寻找自我改变的内在力量。整个教学做到将学生与“问题”分开、不给学生贴标签,看见学生的需求、理解学生的行为。教学流程清晰,活动推进比较顺畅,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放下戒备积极分享。教学中也出现了“意外”情况,如针对自始至终坚持24小时上网的学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恰当的回应,还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
【点评】
本节心理辅导课有3个闪光点值得借鉴。
1.选题精准,教学理念积极。本节课选题贴近新时代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信息时代小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真实发展需要。教师尊重小学生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的真实感受,注重采用资源视角,对无节制的上网行为进行解构和重构,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潜力。
2.设计聚焦主题,教学过程流畅。整个设计紧紧围绕上网体验,从对网络世界的兴奋、好奇的情感体验,到假如可以自由上网的想象;从在网络中得到的快乐体验,到尝试寻找自我改变的内在力量;从对过度上网的理性思考,到合理规划上网时间的实际行动,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师生共同创造出一个自主探索的保护性心理空间。
3.方法运用灵活,教学效果良好。本节课以活动体验为主,灵活运用身体律动、资源外化、社会计量、奇迹故事等心理辅导方法。教师还创造了想象性空间,将网络世界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时间尺”具象化,并通过前后两次的社会计量将团体心理状态的变化展现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点评嘉宾:徐立,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