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华 王珊珊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2)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从追求视觉质量发展到重视视觉功能的预防与康复,因此专业的眼视光技术产业也应升级迭代[1]。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能力,才能应对眼视光技术产业的革新、升级[2]。因此,眼视光技术专业有必要探索“创新链与教育链耦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化学生的双创意识,挖掘学生的双创潜力。
2017年,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鼓励学生在校内自主创业——开设眼镜店。这虽然开启了双创教育,但仅是“小众化”的学生活动,而且只是学生的“课间操”“午间茶”,并没有整合到专业教育层面,导致双创教育的成果仅是零散的展品,不是批量化产品[3]。
从计划行为理论看,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因此,我们尝试构建并实践创新链与教育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链是指围绕某一个创新的核心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接结构模式;教育链是指职业教育链。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双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创新、平台建设、教学改革,使创新链与教育链在教育体系的宏观、中观、微观上紧密耦合、有序进行、相互作用,以彼此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每个学生接受基本的双创教育训练,以及双创尖子生有机会得到进一步培养。
科学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有助于引导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各个培养环节,即把创新创业的理念、元素融入教育过程[4]。眼视光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重诚信、善沟通、能创新”纳入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总目标下,按人才培养“双创意识、双创能力”双主线设立课程目标。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促进教师树立双创教育观,有效地破除双创教育只是少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思维误区,树立“教师人人有责、学生人人有份”的全员创新创业教育思想[5]。
2.2.1 阶梯式培养模式,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第一课堂耦合
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在这个阶段开设“眼镜营销实务”课程,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开设医疗器械管理与法规、医学伦理学课程,让学生注重职业道德、诚信创新、合规创业。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眼镜店管理”课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新创业,为什么要创新创业,并对眼视光专业领域最常见的创业形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6]。同时通过思政课程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理解双创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敢闯会创、具有家国情怀的实干家和事业的开拓者[7]。
在大学二年级,侧重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在这个阶段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上运用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换元思维、转向思维、对立思维、反向思维、原点思维、连动思维,带领学生探讨有一定创新创业背景的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开发新事物,而且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双创知识,把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例如,在“儿童眼保健和公共卫生”授课中,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儿童眼保健产品的发展,并用现有知识评价儿童眼保健产品的优劣,并提出开发新产品的设想,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眼视光常用仪器设备技术”授课中,让学生分析检查者与被检者在眼视光常用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并提出眼视光常用仪器设备可以改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低视力助视技术”授课中,借助《美国眼病研究所视觉功能问卷-25(NEI-VFQ-25)》《低视力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LVQOL)》《视功能问卷-14(VF-14)》,让学生评估分析低视力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围绕某种眼视光常见病,分析现有产品利用屈光矫正、非光学助视器助视、光学助视器助视、改善明暗对比度、扩大视野等方法,最大程度帮助患者利用残余视力进行视觉性康复,以及利用患者听觉、触觉、嗅觉等非视觉感觉来辅助其获取外界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设计了五个层次实践训练,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这五个层次实践在三年不间断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将双创思维与实际动手能力合二为一,帮助学生“心与手”的交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竞争力[8]。
在大学三年级,侧重学生双创实践水平的提升。在这个阶段由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两部分组成。学生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跟岗实习32周之后,根据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一个分支作为顶岗实习8周的实习内容。实习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运作的核心环节,借助企业丰富的实践器材与设备优势,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新技术研发,在提升学生聚焦业务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奠定扎实基础。
2.2.2 衔接式实践平台,第一和第二课堂联手助力双创教育
一是搭建创业教学实践平台。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培养双创意识的基础上,开设创新创业训练营,包括创新及创新意识、新产品营销能力、组建创业团队、把握创业机会、项目财务的规划、商业模式和竞争策略、管理新创企业、书写创业计划书。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参加第二课堂的双创训练营,提升分析竞品、确定目标客户、打破技术壁垒、组建创业团队、选择融资方式、创业风险规避等的创业知识。
二是搭建创业模拟实践平台。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双创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设创新创业指导站,向学生提供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机会,组建由校内教师和校外行业能手组成的导师团队,帮助启发和挖掘学生在第一课堂专业课程中的设想和创意、解答学生在创业流程上的各类问题。创业模拟实践平台既促进学生思考创业活动专业知识,又促进学生思考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转化。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系统规划与资源整合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梦想。
三是搭建创业实战实践平台。向有意愿的学生提供在校内开设和运营视光服务中心的机会。视光服务中心尽管设在校内,但与一般市场上门店的功能一样,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校内视光服务中心的学生,走进课堂是学生,走进服务中心是企业的员工。参加校内视光服务中心开设和运营的学生可亲身感受企业运营要求,实践第一课堂获得的专业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固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实现毕业与创业之间的对接。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双创教育,首先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设立统一了全员双创教育的思想;其次按“双创意识+双创能力+双创实践”的三级创业教育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启蒙、深化、升华”“课程、培训、实践”阶梯式的培养模式;再者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开展教育,双创教育全覆盖到全体学生,强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最后通过第二课堂助力,让有双创能力的尖子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扬个性、有创新[9]。
通过三年实践,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双创教育达到以下三个效果:
(1)双创教育理念“基因”式植入:在第一课堂,通过把双创精神和双创意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从而将双创基因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0]。
(2)双创教育体系“漫灌”式培养:在第一课堂,以专业教育为最基本平台,通过基础、提高到拓展的递进式培养双创人才。基础层通过通识教育进行启蒙,提高层通过专业教育提升双创素质,拓展层通过对接市场进行实战教育[11]。
(3)双创教育对象“滴灌”式施教:在第二课堂,以双创赛事为助燃点,通过开设“双创训练营”“创新创业指导站”特色小班、校内眼镜店以及第一课堂的“顶岗实习”,实现双创教育的分层分类,确保创新创业的火种不仅能点得着,而且护得住、燃得旺[12]。
经过三年实践,和此前3届学生相比,接受双链融合教育的二年级学生的双创意愿明显提高,超过一半的同学主动报名参加“双创训练营”“创新创业指导站”特色小班以及校内眼镜店的经营活动;接受双链融合教育的三年级学生的双创能力明显增强,更愿意选择自主创业。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制度不完善,经验不多。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与教育教学体系脱节、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等。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上述问题更加突出。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推动眼视光技术行业行稳致远和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提升双创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创新链与教育链耦合模式。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手助力双创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加强学生知行互动、融合,有效地完成人才素质的创造性的培育工作。该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探索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系统地针对上述问题,交出了一份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