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平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1]。要避免乡村建设的千篇一律,满足不同地方村民的各异需求,因势利导的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是根本选择。村落体育文化是乡村建设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宝贵资源,是塑造乡村特色景观、特色品牌、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和特色机制等的重要源泉[2]。村落体育文化由三大体系构成,包括核心元素子体系,即核心体育文化理念及其延伸元素;应用子体系,即体育文化相关产业和文化活动等;载体子体系,即体育文化设施和场馆等。同时,村落体育文化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重价值,村落体育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农民群众身心健康,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振兴内容,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相耦合[3]。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存在文化供给严重不足、文化服务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和文化资源开发同质化等问题,因此,探索以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推动乡村振兴特色化发展,以更丰富的文化供给满足当地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破解乡村体育文化“千村一面”的建设难题,这不仅具有理论探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意义。
本文着重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SWOT分析法,以宁德市屏南县白玉村(2018年福建省运会皮划艇赛事举办地)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其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所具备的内外部条件,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落体育文化开发路径,以期为实现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目标要求的耦合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白玉村体育文化资源开发SWOT分析是对白玉村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求找到适合的开发策略。
1.1.1 资源优势
白玉村作为第十六届福建省运会皮划艇比赛场地,政府先后投入了7000余万元进行赛道与配套设施兴建,巨额投入使白玉村面貌焕然一新。村中赛道可满足专业队日常的比赛与训练任务,在闲暇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皮划艇体验等旅游项目。已建配套设施包括停车场、住宿、餐饮等,可以满足游客的日常接待需求,这些为白玉村发展体育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福建省运会赛事的成功举办,也锻炼了村民的大型活动组织、接待能力,有利于未来进一步培训村民的导游、餐饮、活动组织等旅游接待能力。
1.1.2 区位优势
白玉村交通便利,紧挨宁屏二级公路,距离白水洋鸳鸯溪27km、县城22km、宁德市80km,是寿山乡地理区位最优越的乡村。白玉村毗邻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村子四周环山,耕地面积少,有利于开发山地开展攀岩、滑草、徒步穿越、蹦极等项目。白水洋丰富的游客资源、屏南县城居民等为发展体育文化、创建文旅小镇提供了坚实基础。
1.1.3 政府支持
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明确把水上运动旅游和山地户外旅游等作为体育旅游新业态,同时制定了重点发展目标[4]。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列入七大战略之一,寿山乡人民政府迫切希望白玉村能抓住这一机遇,以举办福建省运会皮划艇赛事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速发展。政府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大力支持白玉村发展,推动白玉村成为屏南县乃至福建省的一张名片。这些都为白玉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1.2.1 创新意识不足
白玉村虽然拥有皮划艇赛事场地设施及其配套等资源,但民众对于利用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特色体育文化开发的认识和创新开发意识不足,尚未对体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有效开发,导致其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1.2.2 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不足
一方面,白玉村接近2/3的人外出务工,使得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力缺位,从而制约了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白玉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专业人才是文化开发的支撑和保障,管理者的观念、能力和方法也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的决策、规划和具体落实及目标的实现。目前白玉村缺乏对其特色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和体系构建的专业人才,缺少精通体育文化策划、包装和营销宣传的人才,这阻碍了白玉体育文化资源走向产业化和品牌化。
1.3.1 体育旅游升温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大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休闲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追求,近年来呈升温态势。体育资源是白玉村的特色名片,在此基础上,进行体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形成产业化和品牌化,是形成白玉村旅游吸引力的关键途径。
1.3.2 国家战略推动
2019年1月,白玉村被宁德市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也意味着白玉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的推动下,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1.4.1 本区域内其他文化资源开发
白玉村周边聚集了寿山村、降龙村、白凌村等具有特色资源的村落,这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既有相互映衬的关系,也存在相互取代的竞争关系。例如,对于茶盐古道的开发,寿山村因其地理位置更有优势。降龙村已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文化底蕴比白玉村更加深厚。
1.4.2 文化品牌竞争
白玉村目前的皮划艇赛事设施因其专业性等原因,二次利用率较低。白玉村也未能根据实际条件进行有效开发形成特色体育文化品牌,而具备特色体育文化品牌是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具有文化品牌影响力的村落或旅游景点相比,白玉村处于劣势。
因此,白玉村体育文化开发的总体方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以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体育文化赋能,充分发挥白玉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府支持优势,在创新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理念、确立以文化为特色的开发原则、积极借助村民乡贤和高校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体育文化载体和项目,形成品牌化和产业化,增加其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四个目标要求的耦合发展。
政府应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面向市场需求,根据村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制定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政策,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科学引导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投入和开支。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整合各方力量,深入进行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开发等工作,明确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借助当前的国家战略和旅游市场升温的契机,以“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村落特色体育文化产业、景点或文旅小镇,并出台相应的保障举措。
一是发挥乡贤力量。动员有相关能力、特长或资源的乡贤参与开发,给予他们一定的扶持和资助,明确他们的社会地位,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通过乡贤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带领广大村民共同参与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二是制定激励措施。对于参与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村民给予一定形式不同程度的激励,并鼓励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体育文化资源项目或载体的开发,以此吸引外出村民回乡创业或参与项目建设。三是利用高校智力资源。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专业的体育文化产业营销和市场化推广运作的人才[5],而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无疑能够满足上述人才需求。借助校地合作中的高校智力优势,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村落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设计,提升村落核心竞争力,合理引导村落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方向,在促进村落经济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1 创新理念,实现与乡风文明目标的耦合发展
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结合实际,提炼出特色元素,作为村落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构建村落体育文化的核心元素子体系,并以此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例如,白玉村可以以中华传统“和”文化内涵中的身心和谐、人人和谐、天人和谐、天下和谐的思想内容引领白玉村乡风文明建设。
一是身心和谐。传统“和”文化主张人的身心和谐。白玉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注重通过各类载体和体育活动,引导村民将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体育的强身健体相结合,从而提高个人的身心素养,凸显乡风文明的个体特色。二是人人和谐,即社会和谐。白玉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依托村民作为主体力量,既要积极引导村民上下齐心,又要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人和谐成为白玉乡风文明建设的整体特色。三是天人和谐。中国古代先哲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因此,白玉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保护白玉村总体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开发与利用问题,使天人和谐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特色。四是天下和谐,即族群或国家之间的和谐。白玉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发挥现有18个姓氏家族的共同力量,建立一个乡村振兴的和谐群体,抱团发展,共同进退,使天下和谐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品牌特色。
2.3.2 遵循规律,实现与生态宜居目标的耦合发展
以村落体育文化的核心元素为引领,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践行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天人合一,开发形成融入青山绿地碧水的体育文化。村落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当地的地理条件为依托,挖掘更多基于自然条件的体育休闲娱乐项目,更多体现人与自然生态的有效融合,形成融进青山绿地碧水的体育文化,体现村落体育文化的生态特点。二是知行合一,开发形成冶心智与炼体质并重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强调身心和谐,即人的修身养性与强身健体相结合,因此,村落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注重开发既能陶冶心智也能锻炼体质的体育项目,使得人们在休闲娱乐获得精神满足的同时也能强健体魄,从而赋予村落更多的生态宜居元素。三是中西合璧,开发形成融合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体育文化。要结合实际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式和载体展示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所在,进一步增加村落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四是雅俗共赏,开发形成高雅性和平民性兼容的体育文化。在村落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开发高雅性和平民性兼容的体育文化项目,增加更多丰富的、民众能够直接参与的体验项目,使民众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体育的平民乐趣,为民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神满足。
2.3.3 项目带动,实现与产业兴旺目标的耦合发展
在遵循以上四个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与市场和有关高校进行对接,借助市场和高校师生的智力资源,对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设计,构建村落体育文化的载体子体系和应用子体系,带动村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致力于形成产业化和品牌化[6]。
载体创建方面,可编写村落体育文化手册,并收录体现村落特色体育文化的典故、案例、事迹和语录汇编,成为村落体育文化的普及性读本;设计村落特色体育小镇形象体系,包括Logo、基本要素和应用构建等,形成村落体育文化的形象识别系统;构建村落特色体育小镇导览体系,将村落特色文化典故或语录等素材融入小镇导览体系,使村落处处体现特色文化元素;此外,还可以设计村落体育文化博物馆、村落体育文化漫画墙和村落体育文化城雕组等多种载体。以上载体的创建,将大大充实村落的体育文化内涵,丰富村落的体育文化禀赋,为村落形成对外吸引力,带动村落旅游产业发展和品牌化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项目开发方面,可根据村落地理条件开发青山体育文化体验项目群、绿地体育文化体验项目群、碧水体育文化体验项目群。青山体育文化体验项目群可以包括越野体验、山谷蹦极体验、户外或室内攀岩体验、林下素拓体验等。绿地体育文化体验项目群可以包括迷你高尔夫体验、竹弓射艺体验、农耕武术体验和农耕体育文化体验等。碧水体育文化体验项目群可以包括短道龙舟体验、水上乐园体验等。这些项目群既融入青山绿地碧水、陶冶心智和锻炼体质,也融合现代性与传统性、高雅性和平民性,能够极大增加村落体育文化的特色,形成村落独特的体育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村落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3.4 管理保障,实现治理有效目标及其耦合发展
在领导与政策保障方面,村落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利用现有宏观政策及上级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有关的政策落实和资金投入,出台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将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管理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乡村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和村民自治的有效窗口,并以此吸引乡贤和各类人才的加入。在资金投入方面,除了政府财政拨款之外,村落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或整个项目打包进行招商引资、融资,或围绕某一个具体项目进行招商引资,还可以发动乡贤捐资或参与运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确保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需求。在村民动员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村民尤其是乡贤这一乡村自治主体的功能,引导村民乡贤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参与村落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价值满足和共同发展为目标凝聚人心,形成利益共同体[7]。鼓励乡贤积极参与项目开发,把村落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充分发挥他们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总体而言,村落应以特色体育文化推动德治、资源开发推动自治、有效管理推动法治,促进德治、自治与法治的融合。
通过对白玉村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和实证研究,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把握机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内在动力,培育各类智力人才;注重文化赋能,促进耦合联动发展。研究进一步认为,村落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注重通过创新理念、遵循规律、项目带动和管理保障等路径突出其在塑造乡村特色景观、特色品牌、特色产业和特色机制方面的作用,以此满足当地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避免乡村建设的同质化现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