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词化进程及成因分析

2022-04-28 01:31丹,常
关键词:词法论元词库

张 一 丹,常 萍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历时发展的主要趋势,双音词的形成大都经历了词汇化过程。但是,近年来有学者就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是否发生了词汇化的问题提出质疑,并使用“词库”和“词法”的概念来阐释。本文以“追赶”为考察对象,通过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分析该词词化过程,并根据相关标准判定“追赶”是否属于词库词。此外,“追赶”还存在同素逆序词“赶追”,它们的词义、词性具有一致性,本文将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并进一步挖掘“追赶”存在同素逆序词的原因,揭示其存在的合理性。

综观研究现状,双音词的词汇化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涌现出一批优秀专著和论文,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专著是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1]。该书结合西方语言学理论分析汉语事实,运用宏观与微观、历时和共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指出汉语双音词的衍生方式分为:(1)从短语降格成双音词;(2)从句法结构演化成双音词;(3)从跨层结构到双音词。该书对汉语词汇化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分析。此外,还有涉及到词汇化的单篇论文,这部分成果较多,个案词汇和专书词汇的词汇化进程分析占有较大比例。学者们还将修辞现象、词典编纂、方言研究等与词汇化研究相结合,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徐时仪《词组词汇化与词典释义考探》[2]。作者从词典释义的角度分析双音词的词汇化问题,指出大型辞书在收录双音词时,应多从语言演变的情况考虑,客观地展示词汇发展的轨迹,体现其词汇化过程。

与词汇化研究相比,针对词库与词法的研究稍显不足。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3]是词库和词法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该著结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深入讨论汉语中能产性较高的词法模式和复合词的强势结构类型,并指出词汇化与词法模式在形成词的方式上的区别和关联。与词库、词法主题相关的单篇论文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施春宏《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4],文章以动词性双音复合词内部论元的整合机制为例,概括出句法结构和相关词法结构在论元整合机制上的异同,为句法、词库和词法的认识及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立足于上述已有成果,以“追赶”为具体分析对象,以词库与词法理论作为主要依据,梳理“追”与“赶”的历时演变,分析二者组合成词的过程,并探究其原因。在阐明“追赶”词化过程的同时,也能够对类似同义并列双音词研究有所帮助。此外,本文还将分析“追赶”与“赶追”的不同及“赶追”存在的原因,为同义并列双音词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一、“追”和“赶”的历时演变

(一)“追”的历时演变

(1)贞:乎(呼)追寇,及?

(《铁云藏龟》)[7]128~129

(2)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尚书·五子之歌》)[10]

(3)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11]

(4)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12]

例(1)的“追”释为本义“追逐、追赶”;孔安国在为例(2)作注时说:“虽欲改悔,其可追及乎?”[10]其中的“追”应理解为“补救”;例(3)的“追”应释为“回溯,上溯以往”;例(4)中的“追”应释为“祭祀先人,表示追念”,邢昺在《论语注疏》中解释该句的主旨为:“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也。”[13]

从这几个例句可以看出,“回溯”“补救”“追念先人”也都含有“追赶、追及”的意思,不过它们都表示在时间上的追赶、追及,这表明“追”的义项在引申过程中发生了隐喻,从表示空间概念上的“追赶”通过隐喻表示时间概念。

(5)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

(《汉书·货值传》)[14]

(6)躬追养于庙祧,奉蒸尝与钥同。

(张衡《东京赋》)[15]

(7)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16]

(8)方才老爷说的,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替他追个像……逢时过节,供在家里。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17]

例(5)“追”释为“追赶”;例(6)释为“追念先人”;例(7)释为“回溯,上溯以往”;例(8)释为“补救”。可以看出,两汉以后,“追”的词义很稳定,这些义项也逐渐变为“追”的常用义项。

(二)“赶”的历时演变

和“追”相比,表示“追逐、追赶”义的“赶”出现时间较晚。《正字通·走部》释为“赶,追逐也。今作赶”[18]。我们查阅《中华基本古籍库》语料库及《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目前可见到的较早用例来自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例如:

(9)庄曰:“昔有人相庄,位至三品,有刀箭厄。庄走出被赶,斫射未死,走得脱来,愿王哀之。”

(《朝野佥载·卷二》)[19]

(10)时同宿三卫子被持弓箭,乘马赶四十余里,以弓箭拟之,即下骡乞死。

(《朝野佥载·卷二》)[19]45

唐以后用例渐多,且多见于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例如:

(11)如天行亦有差,月星行又迟,赶它不上。

(《朱子语类·理气上》)[20]

(12)曹操笑曰:“赶我复回!倘破贼臣,建立大功,何官不做?”

(《三国志平话·卷上》)[21]

(13)这里官军,恐有伏兵,不敢去赶。

(《水浒传·第八十回》)[22]

以上例句中的“赶”都释作本义“追赶”。“赶”多作动词使用,在句子中可以单用作谓语中心,如例(9)和例(13);也可以带宾语,如例(12);还可带补语,如例句(10)和例(11)。

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赶”的词义得到进一步引申,从较为具体的含义逐步演变出表示抽象概念的意义,例如:

(14)厨人馈食于堂,手中盘馔,皆被众禽搏撮,莫可驱赶。

(《金华子杂编·卷下》)[23]

(15)快斟酒来吃,我得赶入城去投军。(《三国演义·第一回》)[24]

(16)赶热好喫。

(《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25]

(17)已遣人去,赶晚就有回信。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26]

“赶”在例(14)中义为“驱赶,驱逐”;在例(15)中作“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解;在例(16)中释为“趁,凑着”;在例(17)中义为“等,等到(某个时候)”。“赶”的词义引申也体现出由空间到时间的转喻,“追逐”“驱赶,驱逐”“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都表示在空间上追逐某人或某物,表示一个具体动作,而“趁,凑着”“等,等到(某个时候)”表示在时间上赶上、达到,此处的“赶”从具体动作转移到表示思想意念领域的赶上、达到了。

根据以上对“追”与“赶”的历时演变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追逐、追赶”义上相同,这一义项是其概念意义,这就为“追”和“赶”形成双音词提供了条件。下面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追”和“赶”的成词过程。

二、“追赶”组合为词的进程分析

(一)从词库和词法角度分析同义并列式双音词

词汇化是汉语中结构性词汇产生的一个重要进程,但是否所有的结构性词汇都经历过词汇化过程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徐时仪认为:“双音词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从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层面的单位到凝固的、单一的、词汇单位的词汇语法化过程,即由短语或词组演变为词。”[2]但董秀芳主张区分词库和词法的概念,她认为:“二者都是产生新词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词库是一些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单位的集合,而词法是具有一定能产性和周遍性的生成词的规则,它比构词法的涵盖范围更广,不仅关心词的形成模式,还包括构造词语的基本单位、词法模式的历时变化等内容。”[3]202

我们认同董秀芳上述的观点,汉语的词汇系统应该包括词库词和词法词,它们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存在区别。“从意义上看,词库词的词义不可从内部构成成分中被预测出来,而词法词内部结构清晰,词义可从词语内部构成成分及其关系上预测和推断得出;从形式上看,词库词内部成分间的关系与相应的句法关系相同,可以明确找到与句法关系相同的构式,并使这种构式扩展。而词法词不存在相应的句法关系和句法构式”[27]。如果用这样的观点判断汉语双音词的词汇化进程,那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汉语中的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成词是否都经历了词汇化进程。因为在汉语的同义并列双音词中,有一类的意义基本上与其构成成分相同,也就是说,词的概念意义与内部构成成分的概念意义相同,词的语类属性与其组成成分的语类属性相同。如“追赶”一词,其概念义与其组成成分“追”和“赶”相同,“追赶”的词性是动词,“追”和“赶”的词性也都是动词。

用典型的词汇化理论去分析这类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来源和产生,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意义与其组成成分基本相同,所以词和短语的界限难以区分,这样会使得词汇化的标准和成词的时代不易确定。而使用词法化理论更能解释清楚这类词的成词原因。

(二)“追赶”的词化过程分析

董秀芳认为:“词库词可能来自于词汇化,而词法词是由汉语的构词法形成的词”[3]14,并提出判定词法模式的三个标准:“规则性、能产性、有效性。规则性是指形式与意义之间有一致的关联,从结构形式就可以推断出意义,结构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固定;能产性是指能构造新词,且能在一定条件下周遍运用;有效性是指该模式要有一定的作用范围,使用范围太小的,可纳入词库处理。”[3]32~33同时满足这三条标准的才应当被看作词法模式。

下面我们从规则性角度出发,以“追赶”为例进行分析。“追赶”的概念意义与其内部组成成分基本相同。我们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BC语料库及《中国基本古籍库》中与“追赶”相关的语料进行检索后发现,由于表示“追逐”义的“赶”出现时间较晚,“追赶”直到宋代才组合使用,之后在金、元、明、清都有用例。

(18)使副答云:“来时契丹旧酋在沙漠,已曾迁人马追赶,次第终须捉得。”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28]

(19)经断贼人酒李三夤夜偷盗本家鸡儿,知觉追赶本贼,持刀相敌上打伤。

(《元典章》)[29]

(20)公子知是盗马之贼,追赶了一程,不觉数里,转过流水桥边不见了。

(《警世通言·卷二十一》)[30]

(21)惟该逆有至汉中过年,明春入蜀之说,不知鲍军追赶得及否?

(《曾文正公家训·卷下》)[31]

以上例句表明“追赶”是一个典型动词,在句法功能上,它可以单用,如例(18);可以带宾语,如例(19);可以带补语,如例(20)和例(21)。

从“追赶”在历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还可以看出,“追赶”满足了词法模式的规则性标准。“追赶”的词义是“加快速度赶上前去打击或捉住”,如“追赶本贼”;或“加快速度赶上”,如“追赶两个和尚一个道士”。“追赶”的概念意义与其内部组成成分“追”和“赶”的含义几乎相同。按照典型的词库词标准无法分析“追赶”的词汇化进程,因为“追赶”的内部成分之间结合得较为松散,从而导致无法分清词与短语的界限,无法明确“追”与“赶”凝固成词的时间。使用“追赶”的同时,口语中还活跃着单音形式“追”和“赶”。董秀芳认为这类双音词是相应的单音词在韵律和风格上的互补形式,一般要求与双音词搭配,具有庄重的书面语色彩。“由于它们只是作为一种风格变体存在于语言中,因而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要比其他双音词次要一些,处于双音词集合的边缘位置。”[1]132因此,我们认为“追赶”与经历过词汇化进程的典型的词库词不同,它满足了词法模式的规则性标准。

此外,从能产性和有效性的角度看,“追赶”是由及物动词“追”和“赶”复合而成的,其结构可以用符号表示为V+V。“动词性复合词在结构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动动复合,一类是动名复合。其中动动复合属于同形类叠加,它是汉语动词性复合词的强势结构类型。”[3]151动词中的并列式复合词属于第一大类,它选择同义、近义或反义形式构成,在汉语中,满足这一形式的并列式结构数量相当可观,如“寻找”“进入”“种植”“浇灌”“观看”“学习”“洗涤”“阅读”等。像上述与“追赶”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可以说它既符合能产性标准,也满足有效性的要求。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追赶”满足了词法模式的规则性、能产性、有效性三条标准,可以被认作词法词,而不必划分进词库词中。

我们还可以利用动词性双音复合词内部论元整合机制理论分析“追赶”的词法化。

2.4.3 色谱与质谱条件 (1)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DB-WAX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进样量为1 μL,分流进样(分流比10∶1);进样口温度为280℃;离子源温度为230℃;传输线温度为250℃;色谱柱程序升温(起始温度50℃,保持3 min;以10℃/min升至220℃,保持20 min);载气为氦气,载气流速为1.0 mL/min。(2)质谱条件:离子源为电喷雾电离源(ESI);选择离子扫描(SIM)模式;电子能量为70 eV。

施春宏将论元结构理论移置到对词素所支配的语义成分及其关系的分析中。[4]典型的并列式复合词V1V2的论元结构都相同,根据配价理论,“追”与“赶”都属于二价动词,则其论元结构可以表示为V2+V2→VV2,它们的主体论元、客体论元都相同,整合后作为复合词的主体论元、客体论元。从句法的角度来看,“追”与“赶”出现在句子中,一般是紧密相邻的,中间不能插入别的论元,且它们在基础句式中,所有底层论元在整合过程中都可以无标记地提升,施春宏将这种类型称为自由合用式[4]。“追”与“赶”的整合类型是V2+V2→VV2,属于主体、客体都同指的类型,这对于“追赶”的词法化提供了很大可能,因为“追”与“赶”不仅在句法位置上相邻,而且它们支配的论元在数量上相等,同等性质的论元也同指,这样使得它们的论元完全可能整合成一体,整合之后可以无标记地提升到主语或宾语的句法位置上。“追赶”成词的生成机制是拧合,即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因同指而整合,“追”与“赶”的论元在整合时,是两组论元分别拧合,具有较高的紧密度,可以有效地保存底层结构的语义信息,因而具有词法化成功的基础。词汇化与词法化两者不是截然不同的进程,从词法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双元拧合的生成机制;从词汇化的基本约束条件来看,“追”和“赶”各自使用频率很高,所能出现的交际场景也很丰富。因此,“追赶”是具有可词法化能力的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追赶”是一个词法词,而不是词库词。首先,它的概念意义与组成成分的意义基本相同,在各个时期的用例中都无法清楚划分“追赶”究竟是词还是短语。与“追赶”类似的词在汉语中相当丰富,我们应该将其认定为具有词法化性质的词,如“寻找”“治疗”等。其次,“追”与“赶”都是二价动词,它们的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同指,拧合之后具有较高的紧密度,具有词法化成功的基础。最后,“追赶”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的交际场景也比较丰富。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为“追赶”不是经历过词汇化进程的典型词库词,而是一个词法词。

三、“追”和“赶”组合成词的原因分析

上文通过对照分析“追赶”从宋代至清代的用例,我们得出“追赶”属于词法词而非词库词的结论。下面将更进一步挖掘“追”与“赶”组合成词的原因。我们认为,基本语义相同、双音化趋势、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机制及心理追求等原因促使“追”与“赶”组合成词。

首先,“追”与“赶”的基本语义相同。从上文例句可以发现,“追”和“赶”在单用时具有相同的词义,基本语义的相似性为两个词的组合创造了条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追”和“赶”在概念意义上的相关性体现了句法象似性理论中关系相似的原则,即它们的概念距离十分接近,这种概念意义上的相近使得“追”和“赶”能够形成意合式并列结构。与“追赶”类似的词语还有“寻找”“治疗”“阅读”“学习”等,它们与其内部组成成分的语义也基本相同,在概念意义上也具有相关性,更容易被放在一起使用,从而具有组合成词的可能。

此外,双音化是词汇历时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促使“追”和“赶”逐渐组合为词另一因素。“冯胜利(1996)将韵律构词理论引入汉语,他认为汉语中一个标准音步是由两个音节构成,即汉语中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必须由两个音节构成。韵律对于汉语构词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复合词首先必须是一个韵律词,因而必须具有两个音节。”[1]38因此可以说,双音节是汉语词语的基本形态,双音节词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主体地位。

除了语义、音节要素外,我们认为“追赶”形成并列式双音词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组块”的心理机制。“组块”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人脑在处理语言信息时极大程度地依赖短时记忆,听话者在发话者所说的一句话没有结束之前,必须尽可能全部记住前面所听到的内容,倘若话语比较长,或听话者给予前面听到的词语过多的注意力,那么需要记住的词很快会超过人脑短时记忆的限度。为了减少记忆负担,人们会一边听一边处理话语内容,将能够组合在一起的成分尽量组合,这种处理方式就是‘组块’。”[1]44-45当在线性顺序上邻近的两个成分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在一起出现时,语言使用者就有可能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来加以处理,而不再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这样就使得两个成分原本的语法距离缩短甚至消失,最终使得双音词产生。

我们认为,并列式双音词的形成还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追求有关。单音和双音同时并存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选择双音步进行表达。因为韵律的制约和要求,在双音节音步建立之后,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词的单音形式换成双音形式,以求获得辞气顺畅、表意完足的表达效果。双音并列形式由于可以不改变原来单音形式的语义而成为一个音步,从而构成一个韵律词,因而备受语言使用者的青睐。而在人们主动影响下,与之相应的词法也逐渐产生,词库与词法共同作用,使得并列式双音词的生成更加迅速,数量也更多。

综上所述,相同语义的性质、双音化趋势、“组块”心理机制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追求在“追赶”及与之类似的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成词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从自然形成和人为推动两个方面,促成“追赶”类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组合成词。

四、“追赶”“赶追”的差异

在“追赶”的词化过程中,还存在同素逆序词“赶追”。二者语义大致相同,从明代开始一直并存使用,有时甚至出现在同一部书中,例如:

(19)(张)绣正往前追赶,忽山后一彪军拥出。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24]187

(20)(张角)忽见山背后一彪人马飞出,当先玄德,左有关公,右有张飞。冲杀,角军大乱,赶追五十余里,救了董卓回寨。

(《三国演义·第一回》)[24]48

(21)长生虽未见国王追赶之情,观各兽之惨容,若似投人之状。

(《北游记·第二回》)[32]

(22)山中各兽被哥阁国王军马赶追,俱逃于长生禅榻前。

(《北游记·第二回》)[32]

(23)秦叔宝在城上看见杨林率兵下去,料必追赶唐壁,忙与众将领兵出城。

(《说唐全传·第二十九回》)[33]

(24)秦王回头望见尉缭恭紧赶追来将近,忙把逍遥马加上几鞭。

(《说唐全传·第四十六回》)[33]317

(25)店里一个人大骂出来,却不追赶,低头在摊台底下又抓了几个出来摆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34]

(26)伯明道:“这却怎么处?偏是到今天才讲起来,若是早几天倒还可以找了百象图赶追一个。”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九回》)[34]589

可以看出,“赶追”和“追赶”的词义基本相同,在语义上具有一致性。我们认为,“追赶”和“赶追”的共存符合词法词的范畴,因为它们内部成分结合较为松散,与短语的界限并不清晰,它们的词化程度相较于满足词汇化进程的典型成员来说是较低的。

我们比较“追赶”和“赶追”在文献中的使用数量,发现“赶追”的用例一直少于“追赶”的用例(见表2)。

表2 “追赶”与“赶追”在部分作品中的使用数量

以上是“追赶”和“赶追”在明清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赶追”的用例一直比“追赶”的用例少,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查找到使用“赶追”的语料197条,使用“追赶”的则有2735条。现代汉语中也是如此。笔者对北大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的现代汉语部分进行搜索,发现“追赶”10562条,而“赶追”只在BCC语料库中有记载,且只有12条。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语音的制约。

关于并列式双音词的词序,语音上有两种排布规律:“先平后仄和先清后浊。”[35]先平后仄指构成并列式双音词的语素若读音不同,则按照平声在前,仄声在后的顺序排列;若同为仄声,则按照上、去、入的顺序排列,此为“顺乎声音之自然,在未有声音之前固已如此。”[36]“追赶”的“追”声调为阴平,“赶”声调为上声,符合这一规律。此外,先清后浊也是制约并列式双音词语序的重要规律,它指构成并列式双音词的两个语素“声调相同时,声母为清声母的语素排列在前,声母为浊声母的语素排列在后。”[36]查检“追”和“赶”的中古音韵地位,“追”声母为知母,声调为平声,“赶”声母为群母,声调也为平声,知母属于全清声母,群母属于全浊声母,按此规律,“追”应当排在“赶”前。

先平后仄和先清后浊之所以成为制约并列式双音词语序的强有力规律的原因,在于汉语使用者对美好和谐的表达效果的追求,“而轻重有致,抑扬分明正是汉语的语音结构具有音乐形式美的主要表征。”[35]“追赶”的词序符合先平后仄、先清后浊的规律,更能满足人们对韵律美的需求,因此比“赶追”更受语言使用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赶追”是“追赶”的同素逆序词,它最早出现于明朝的文献中,且与“追赶”出现在相同的著作中。它们的语义相近,且都作为动词使用。“追赶”的使用数量远远大于“赶追”,这一现象与语音的制约规律有关,语言使用者追求轻重错落、四声搭配的表达效果,符合先平后仄、先清后浊规律的词更能产生这种效果,因此,“追赶”的使用频率更高,而“赶追”则较少被使用。

五、结论

本文梳理“追”和“赶”的历时发展,分析同义并列式双音词“追赶”的成词过程,并利用词库、词法、认知语言学、韵律构词及认知心理学的“组块”等相关理论,解释其成词的原因,对“追赶”类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提供更多思路。

我们认为用词库与词法理论对“追赶”及其类似词语进行考察,相较于传统的词汇化过程分析,更具有合理性。“追赶”内部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固定,从结构形式就可以推断出意义,符合词法模式的规则性、能产性和有效性标准。它的整合模式属于自由合用式,构词机制属于词法化中的拧合。“追赶”的成词原因有语义性质相同、双音化趋势、“组块”心理机制及表达效果的影响和促进。

此外,“追赶”还存在同素逆序词“赶追”,它们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但“追赶”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赶追”,究其原因,主要是语音在其中发挥作用。双音节词的词序在排列上,一般情况下遵循先平后仄、先清后浊的规律,“追赶”更符合此标准,因而语言使用者倾向于选择“追赶”而非“赶追”。

猜你喜欢
词法论元词库
一“吃”多用
输入法词库取证比较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算法分析优化
输入法词库乾坤大挪移
谈对外汉语“词法词”教学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2010年高考英语“相似”考题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