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的关系*

2022-04-28 08:03张兴瑜胡朝兵孙鲁壮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领悟教养消极

黄 帆,张兴瑜,胡朝兵,†,孙鲁壮

(重庆师范大学 a.教育科学学院;b.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重庆 401331)

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或者抑制,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并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削弱个体对期望活动的参与度或者对欲求目标的达成行为。[1]初中生正值人生的关键期——青春期,一方面羞怯水平有持续增高的趋势;[2]另一方面如果羞怯程度过高,可能会对个人未来的适应和发展造成各种障碍和干扰,如学业、情感、婚姻和职业选择,甚至导致身心障碍,如社交焦虑,严重损害个人的健康和发展。[3]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羞怯的产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一系列态度和方式,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情感氛围,父母的教养行为在其中得以体现,并对孩子产生影响,它相对稳定,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并且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4]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羞怯的重要决定因素。[5]不过,目前大多数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有关的羞怯和社交焦虑研究采用的是西方样本。社交焦虑、父母教养方式等对文化有一定的依赖。[6]在不同的背景中,重复的实证研究越多,会增强理论的普遍性,结论就会更可靠。[7]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8]生活事件包括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本研究所指生活事件是负性生活事件,即引发个体消极情绪的事件,如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等。高峰强等人将负性生活事件作为中介变量,指出个体羞怯水平越高则会导致其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9]同时,生活事件发生得越多应激越强,越容易产生焦虑与孤独情绪,从而导致较高的羞怯水平。[10]单志艳等人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人际关系和生活事件有影响,教养方式对人际关系是直接影响,并通过人际关系间接对个体遭遇的生活事件发生作用。[11]郑郭嫄和黄晓琴研究发现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事件呈正相关,其中表现为父母低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等不良教养方式使青少年期经历的生活事件增加,同时康复力减退可诱导抑郁症的发生。[12]

羞怯的社会适应模型主要强调羞怯个体对社交情境的适应,该模型将羞怯个体的心理过程大体分为:接近社交情境阶段、逃避社交情境阶段、怨恨阶段。[13]294羞怯的个体认为,他人缺乏同情心、缺少社会支持、不为他人着想,而所有这些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和看法会加剧这种恶性循环,因此,羞怯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13]305研究还提供了支持羞怯和社会支持之间显著相关性的证据,羞怯个体可能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交技能和在社交场合中的不适应,所以获得的社会支持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通常比他们的同龄人要少得多。[14]在诸多社会支持种类中,领悟社会支持往往更能影响个体对支持行为的解释与反应。[15]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对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16]已有研究证明母亲的支持减弱了羞怯和内化问题之间的联系,朋友的支持加强了羞怯和抑郁之间的联系。[17]纵观已有研究,是由于羞怯个体不善于社交情景交往,使其与其他个体交往的机会较少,可能在情绪和行为上更多表现出沮丧或者抑制,导致其获得较低的社会支持度。与此同时,研究者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领悟社会支持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会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18]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羞怯水平的影响,并研究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在二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本研究假设:(1)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正向(/负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即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消极父母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2)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分别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羞怯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图1 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重庆一所初中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共11个班的学生,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所需时间约 30 分钟。问卷施测前, 主试向被试宣读指导语, 向学生宣读测试的保密原则。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2份,问卷有效率为8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283人;初一116 人,初二306人,初三100人。

二、研究工具

(一)羞怯量表

采用Cheek于1983年编制的羞怯量表(Shyness Scale,SS)的中文版,[19]246共13个项目,5级评分(1=“极不相符或不真实”,5=“极为相符或真实”),4个题目(3、6、9、12)反向计分后所有项目相加得到量表总分,高分代表更高的羞怯水平。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72.

(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蒋奖等人在2010年初步修订过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20]该问卷分为父亲版和母亲版,各包含21个项目且内容相同,包括三个维度:拒绝(Rejection)、情感温暖(Emotional Warmth)和过度保护(Overprotection)。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从“1=从不”到“4=总是”),其中第15题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父母越倾向采用该类型的教养方式。该量表在以往研究中信度良好,[21]在本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总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3。

(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该量表为刘贤臣等人编制,[8]包括27个条目,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6个维度。采用6级评分的方式,分别 计0~5分,判断特定事件在限定时间内发生与否,若发生过则判断对个体影响的轻重程度。得分越高,代表压力性生活事件越多。在本次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2。

(四)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由姜乾金等人修订,[19]131用于评价被试者觉察到的社会支持,考虑到研究对象为初中生,将“领导、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保留“亲戚”。量表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3个分量表组成,分量表各包含4道题。采用7级评分,从“1~7”表示“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总分由3个分量表得分相加而成,分数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总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2。

(五)数据分析

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相关分析,将研究中的人口学变量采用虚拟编码的方式进行分析处理,运用AMOS23.0中介模型分析及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通过Harman单因子分析发现,共有22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5.58%,小于40%的临界标准,[22]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初中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表1 初中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结果

表1列出了各主要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结果显示,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6维度、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相关均显著,首先,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羞怯与父亲过度保护(r=0.23,p<0.01)、母亲过度保护(r=0.12,p<0.01)、父亲拒绝(r=0.24,p<0.01)和母亲拒绝(r=0.24,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情感温暖(r=-0.26,p<0.01)、母亲情感温暖(r=-0.28,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其次,羞怯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1),与生活事件(r=0.30,p<0.01)呈显著正相关。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为控制由潜变量的多个项目造成的膨胀测量误差,将羞怯的13个项目均按照4,4,5个项目进行打包处理,[23]打包后的观测变量以每个包裹内项目的平均分代替,接着进行测量模型的检验。

图2 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羞怯间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羞怯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建立全路径模型并进行路径分析。考虑父母教养方式的积极父母教养与消极教养方式对羞怯的效应不一致,因此把他们作为两个变量考虑,建立了5因子模型。结果显示:X2/df=3.25,NFI=0.92,IFI=0.94,TLI=0.93,CFI=0.94,RMSEA=0.07,表明模型拟合良好。[24]除生活事件到羞怯、消极教养方式到羞怯、积极教养方式到羞怯和消极教养方式到母亲过度保护的路径在0.01水平上显著外,其他路径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详细标准化的路径系数见图2。

由父母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积极教养方式)、羞怯、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的路径关系图2可知,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至羞怯的路径显著,表明无论是积极的教养方式还是消极的教养方式对羞怯具有直接效应,积极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羞怯水平,消极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羞怯水平。同时,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至生活事件路径显著,生活事件至羞怯的路径显著,即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又通过生活事件间接地影响羞怯。另外,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至领悟社会支持路径显著,领悟社会支持至羞怯的路径显著,即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又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地影响羞怯,总体而言,父母(积极/消极)教养方式既直接地作用于羞怯,又通过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地起作用。

在模型拟合良好基础上,做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分析检验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中介效应的显著性。采用重复随机取样方法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然后根据样本拟合模型,计算出中介效应的平均路径值和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若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则中介效应显著。[25]由表2可知各条路径的95%置信区间都没有包括0,因而验证了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羞怯中的中介效应。

表2 对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四、讨论

(一)羞怯、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本研究考察的各变量(父母教养方式、羞怯、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间相关显著。其中,父母情感温暖与羞怯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羞怯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互为消长,父母越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的羞怯水平越低,同时,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羞怯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羞怯的共生性,高羞怯与父母消极教养体验相伴随,这一研究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26-28]家庭作为一个不断运行的动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相对稳定的交往与情感模式,具有相应的内在规则。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参与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途径和方法。具体而言,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羞怯的作用不同。同时,生活在充满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下的学生,能知觉到更多的支持与理解,从而降低其羞怯水平。相反的,在更多使用拒绝与过度保护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个体体验到更多的打击与挫败,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与无助感。一般来说,严格/监督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允许他们的孩子有足够的自主权,这导致更多的负面评价。[29]同样,羞怯的个体常将自己评价为社交失败者,这种对自身社交能力的低自尊会导致其更多回避社交活动,产生更多的孤独感。[30]缺乏父母的情感关怀或甚至是父母的认可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不讨人喜爱,并表现出低自尊会增加其负面评价的恐惧,从而产生依赖或退缩的行为习惯,这会促发其羞怯行为模式的形成。[27]因此,家长应适当减少强制性的、消极的行为措施,采用更加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法,并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和接纳,给予孩子发表个体意见的民主权利。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自主性,帮助羞怯问题的学生,而且在社会心理功能的许多其他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羞怯呈显著正相关,即生活事件得分越高,羞怯得分越高,说明当生活事件频繁发生时,在人际情境中会表现出焦虑情绪,从而会提高羞怯水平。这一研究与以往研究一致。[10,31]最后,领悟社会支持与羞怯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也与前人研究一致。[32]

(二)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羞怯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在积极、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羞怯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与本研究理论假设相吻合。即积极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负向预测羞怯,又通过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羞怯产生影响;相反地,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羞怯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同时也通过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这两个变量的中介作用对羞怯产生影响。当个体经历的生活事件较多或较严重,同时获得的社会支持又不是非常多时,其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就会降低,从而导致羞怯程度过高。该结果丰富了心理应激过程模型。[33]已有研究探讨了儿童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效能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个体外化问题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其中权威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学校负性事件,并且学校负性事件在父母权威教养方式与外化问题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4]另外,羞怯和压力性的生活事件之间的显著交互作用,表明有压力性的生活事件可能是影响许多羞怯青少年生活的先前未知的环境因素,当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始终较低时,羞怯水平才会降低。[35]而且,青少年会更容易受到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比如搬家、父母离异、亲人去世),与经历较少生活事件的青少年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羞怯水平的减少幅度较小。[36]此外,研究表明宽容型和权威/民主型教养方式与高水平的领悟社会支持相关,而独裁教养方式与低水平的社会支持有关。[37]而且羞怯的个人通常对社会交往采取回避态度,容易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自尊心低,这使得他们较少参与社会活动,因此,他们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更低。

(三)研究启示与教育建议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对象,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与羞怯之间的关系,结果论证了理论假设,父母消极或积极的教养方式不仅可以直接正向(或负向)预测初中生羞怯,而且通过生活事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羞怯间接发挥影响。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意义。

首先,该研究结果能够启示父母应积极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来,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改善教育方式,注意方法,多采用温暖、理解教养方式,适当减少强制性的、消极的行为措施。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在童年中期采用权威教养方式的中国儿童在4年后表现出较少的外化问题,而那些采用专制教养程度高的孩子则表现出更多的外化问题。[34]所以,应尽量降低因为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这个层面造成子女羞怯的直接影响,促进子女良好适应社会交往、形成良性发展。

其次,对羞怯的干预具有指导意义。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应多关注羞怯个体的心理特点及表现与成因,对其个性中的缺陷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干预,将羞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从生活事件的源头入手,减轻生活应激源对个体羞怯的影响,着重关注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个体,帮助其分析和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有效的问题解决强化其社交行为,从而降低生活事件的破坏程度对羞怯个体的影响。再者,增加来自朋友、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引导羞怯者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降低对负面评价的恐惧,鼓励羞怯者尝试和发展自己的风格。

最后,对羞怯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设计不同的干预方案。比如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焦虑管理训练、自我指导训练等通过强调改变个体认知来缓解或消除负面情绪,让他们了解和体验自己在社交情境下的认知评价方法和情绪以及行为反应,使羞怯个体意识到是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导致了他们在社会情境下的胆怯和退缩,通过重新建构认知和信念,进而合理地解决自身的羞怯问题。同时,也可进行社交技能训练,羞怯者通过学习、模仿、角色扮演、反馈、模拟现实情景和迁移训练等方式,训练他们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能,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使羞怯个体在团体中体验自我、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接纳自我并最终克服自身的羞怯,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归属感,此外也可融合多种方法与技术(如游戏疗法、艺术疗法、团体箱庭疗法)帮助羞怯个体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提供多角度的自我表达和建构,获得更多的心理服务和社会支持,从而降低个体羞怯水平,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五、结论

1.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的羞怯水平,即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消极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正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

2.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在父母(消极/积极)教养方式与羞怯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领悟教养消极
多么痛的领悟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让自己发光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