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肖德美:成就川剧“多面体”

2022-04-28 08:09肖玥
音乐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多面体小生川剧

肖玥

关键词:川剧;小生;梅花奖;艺术硕士;肖德美

稍有资历的川剧爱好者们一定不会对《芙蓉花仙》感到陌生,更不会忘记凭借出演《芙蓉花仙》男主角陈秋林而一举成名的川剧小生演员肖德美。1990年,肖德美应芙蓉花川剧团邀请,饰演《芙蓉花仙》中“护花使者”小生陈秋林一角,他凭借俊美的外形、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将陈秋林这一角色生动地呈现在了舞台上。当年,川剧《芙蓉花仙》在日本进行了三十余场的环岛演出,受到日本观众的广泛喜爱,甚至在演出结束后,观众也迟迟不肯退场,依旧通过绵延不断的掌声表达着强烈的喜爱之情,以至演员们的谢幕时间竟长达二十分钟左右。而作为该剧“护花使者”的男主角肖德美,更是凭借着他出神入化的表演,征服了异国观众,俨然成为了观众心目中最叫座的“偶像小生”。不少粉丝借助信件来表达他们的欣赏与崇拜,甚至有位女粉丝在托人转交的信件中直书道:“握了‘秋桑’的手,我三天都不洗手。”《芙蓉花仙》成为了肖德美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让他迅速成名,口碑载道。然而,作为一名职业川剧小生演员,肖德美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孜孜不倦地在川剧这条道路上到达一个又一个事业高峰。1996年,他一举攀摘了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又在2005年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考取艺术学硕士的川剧演员,同时,肖德美在川剧教学工作方面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今的他,还在为川剧的传承与传播散发着他的光和热。演员、学者、教师、文化传播使者……2022年2月18日上午,我得以走近肖德美,探索了这位川剧“多面体”艺术生涯的台前幕后。

生长之美,用汗水浇灌

也许是因为名中带有“美”字,肖德美的一生也注定了因“美”而与川剧结缘。就算是走在熙攘的人群中,人们也很难不注意到肖德美——身姿如松,容颜如玉,即使已到不惑之年,岁月也不忍心苛待于他,只是褪去了年少的青涩,给清朗俊美的他增添了一份洗尽铅华才得来的温润淡然之气,这便是我初见肖德美时的感受。1978年,巴中县剧团的三位考官也在人群中一眼相中了少年肖德美。当年的肖德美14岁,还在念高中一年级,每周五要从学校走10公里路回家,背上红苕、豆瓣,作为他在学校下一个礼拜的口粮。一个周五,肖德美如往常那样放学回家,但却比以往到家的时间晚了些,父亲询问缘由,才得知肖德美被正在校门口挑选演员的巴中县剧团考官挑中,想让他去学唱川剧。那天已经是考官在學校挑人的第三天,前两天都无所收获的考官,看到从校门口出来的肖德美,立刻两眼发亮,把这个“个子、扮相是个小生样子”“形象、气质是个苗子”的少年打听一通,便问他:“要不要考剧团唱川剧?”“唱川剧?我哪看过川剧呢?不考不考。”与我对坐的肖德美说起这段往事时,自己也略带调皮地笑了起来。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文艺也迎来了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三只报春的燕子”之一,让大众重新开始重视科学和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数学热潮,此时少年肖德美的梦想便是要做数学家,要“当华罗庚”。考官听见肖德美一口回绝此事,便连忙说:“是吃国家粮的哦,国家粮!”一旁的同学听到了也鼓励他,于是肖德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唱了两首红歌。这位从小嗓子就被山泉水浸润过的少年一出口便惊艳了三位考官,他的嗓音清脆而不粗犷,调子起得高唱得又稳。肖德美只唱到一半,考官就连忙喊停,立即询问肖德美的家庭住址和电话。肖德美的家中没有电话,他留下了在镇上粮站工作的亲叔叔的一部座机电话号码后便回了家,对这件事并没有在意,满心还是要“当华罗庚”。

虽然家境困苦,但父母还是支持肖德美想要继续上学的想法。然而,过了十天左右,肖德美的叔叔打来电话,鼓励他去考川剧团,让他马上去县城参加复试,肖德美这才拿着家里借来的几块钱,只身前往县城。经过层层选拔,肖德美在千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而此时的他还是不怎么上心:“考上了,但我还是没在乎,我就回去读我的书”,直到入学的通知下发,肖德美才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肖德美家中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出于为家庭分忧的考虑,最终他还是决定前往团带班参加为期半年的集训强化学习,正式踏上了他的川剧之路。

川剧讲究基本功,从小便要进行严苛的童子功训练,肖德美和其他初入团带班的同学每天都要在老师的监督下练功。压腿的时候所有人都疼得哇哇大哭,年少的肖德美也觉得承受不住,太艰苦了。痛苦并委屈的他想要放弃,于是在给父母的信中说自己要回去上学。父母的谆谆善诱宽慰了肖德美,至今肖德美还记得父母回信中的话:“你要向梅兰芳学习。”收到信后的肖德美还不知道梅兰芳是何许人物,直到团带班的老师告诉他,梅兰芳就是梅博士,是京剧大师,老师继而勉励肖德美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父母和老师在肖德美的心中播撒了一颗梅花种子,就这样,肖德美在父母与老师的鼓励和扶持下坚持了下来,承受住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开始逐渐在川剧这一行扎根、生长。

肖德美的坚持与努力并没有被辜负。不久之后,机会就来了。一次选戏,他被选中出演《白蛇传》中的许仙。演出之后,肖德美还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变得小有名气,直到有一天他照常去街上的汤圆铺子吃早餐,旁边的阿姨们看到他时,都纷纷对汤圆店老板嘱咐:“这是那个演许仙的,给他多舀几个!”《白蛇传》是肖德美的第一部戏,而正是这一部戏,让他尝到了耕耘之后收获的滋味,他第一次拥有了喜爱自己的观众,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奇妙联结。而后经历变声期的肖德美,还不断地收到当地观众送来的鸡蛋、鸡汤。四川省戏剧界对崭露头角的肖德美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观看了他的演出后,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特别提到肖德美,嘱咐道:“一定要保护好这个娃娃的嗓子。”一个演员最大的幸福便是获得观众的认可,传统戏曲演员更是如此,因为在剧场中,观众的所有反馈都会直接进入演员的耳中和眼中。舞台是有温度的,观众的每一声喝彩,都让肖德美的下一次行腔更加精湛;观众的每一次认可,都让肖德美更透彻地领悟了“干一行、爱一行”这句人生箴言。

盛放之美,用脚步抵达

“我从来都是一个自信的人,擅长‘推销’自己。”肖德美如是说道。爱上川剧这一行的肖德美从来不给自己设限,他如渴骥奔泉般为自己寻求更广阔的舞台,盛放之美,用脚步抵达为自己的职业演员生涯寻求取更大的突破。在巴中县剧团学习工作六年之后,肖德美又转至原达县地区的艺术学校川剧班继续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肖德美购买了川剧小生泰斗蓝光临先生的录音磁带,从此便把蓝光临先生视为他的偶像,萌发了拜师学艺的想法。思考再三,年轻的肖德美揣着几十元钱,乘上了班车只身前往成都。对于前路,肖德美是未知的,此时的他甚至连蓝光临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都一概不知,要在这陌生的城市找到蓝光临先生,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肖德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他的行驶方向。得知有一出大戏《红楼惊梦》要在成都上演,肖德美推测蓝先生会出场观看,于是他便也买了票,果然,他在剧场里“偶遇”了蓝先生,可遗憾的是,直至散场,他也没能有机会向蓝先生表达想要拜师学艺的愿望。《红楼惊梦》一面之后,肖德美似乎更受鼓励,几天后他继而又去了当日蓝光临正要出演的代表剧目《石怀玉惊梦》的后台,见到蓝先生之后,肖德美终于得以毛遂自荐,可当蓝先生得知他是巴中人后,认为他无法在成都长期学习,以自己不收“挂名学生”的理由拒绝了肖德美,肖德美只能独自返回旅馆的房间,思考来路。“来成都一趟不能白来”,拜师受挫的肖德美不愿无功而返,恰逢四川省川剧学校“明星班”正在招生,于是肖德美去到了校长赵培镛的办公室,清唱起了《情探》片段:“往事如尘,说得人柔肠寸断哪……”校长非常赏识肖德美,将他破格录取为明星班的成员之一。

得到了在明星班深造的机会后,肖德美已经囊中羞涩,预备打道回府,可想起他此次成都之行的目标,肖德美感到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召唤。他到了当初购买蓝光临录音磁带的那个剧场,猛然想起当初将磁带出售给他的那个小女孩,便急忙跑去寻找女孩的下落,抱着一丝期望想要向她打听蓝光临的地址。一番打探之后,肖德美终于找到了她。询问过后,只见对方眨巴着眼睛说:“蓝光临是我爸爸。”肖德美又惊又喜,连忙从女孩儿口中记下了蓝先生的家庭住址。回到了旅馆,肖德美坐在桌前手书一封,向蓝光临先生道别致意,依旧陈说了他的拜师心愿,并说明自己已经被明星班录取,可以长期留在成都学习。薄薄的信纸中承载着他复杂的心绪和最后的期盼,随着书信被送往蓝先生的家,肖德美也预备着返程回乡。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当肖德美提着在外购置的成都特产回到旅馆时,门房告诉他,蓝光临给他托了口信,让肖德美立马去他家。肖德美一路紧赶着到了蓝先生家,却看见蓝先生早已经在家门口等候着他。肖德美信中的惓惓之意打动了蓝光临,他珍视肖德美的满腔真诚与执着,于是决定要给肖德美一个机会。“师父、师娘都很满意我”,经过试唱之后,蓝先生深感肖德美是一名前途无量的小生人才,于是将他收为了弟子,悉心教导。经过深造的肖德美,不论是在表演功底还是艺术造诣上都越发精进,向着他职业生涯的高峰稳步迈进。

90年代,川剧行业已不如从前景气,许多演员都因为看不到前途而逐渐松懈、甚至放弃了。“但我不放弃,我还是坚持每天练功”,心中还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这样执着信念的肖德美,在1990年迎来了《芙蓉花仙》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年,在观看了川剧电影《芙蓉花仙》后,他认为自己非常适合出演陈秋林这样一个“护花使者”的角色,从此日思夜想的便是要出演这部剧的男主角。内心的渴望促使肖德美写下了一封自荐信给芙蓉花川剧团的团长,不日,肖德美就收到了团长的邀请。受邀到达新都后,肖德美仅用一周的时间就拿下了整部戏。此时的肖德美,除了将自己多年学习演出的经验尽数注入其中之外,还融入了新的思考。

不同于传统形式的川剧,《芙蓉花仙》剧中结合了现代流行元素,还融合了藏族舞蹈、探戈等其他艺术形式,此时,怎样恰如其分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川剧表演,是肖德美首先要突破的一个关键点。于是他认真思考和刻苦钻研练习,最终巧妙地融会贯通,将一出精彩绝妙的《芙蓉花仙》呈现在舞台之上。日本文化交流团进行剧目选择时,观看了《芙蓉花仙》,当场便拍板认可了肖德美饰演的陈秋林。此后,《朝日新闻》等日本十几家媒体开始对肖德美进行宣传报道。肖德美从未面对过如此多的相机镜头,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镁光灯闪烁在肖德美的眼中,也闪烁在他的心里,兴奋和激动之余,万千思绪交集在肖德美的胸膛,涌起了千层波浪。深夜,他推开窗,望着遥遥悬挂在空中的皎皎明月,却感觉他和月亮的距离如此接近。“父亲,母亲,我终于要出国了!”就这样,《芙蓉花仙》承载着肖德美的汗水、梦想与荣光而启航,肖德美也带着川剧走向了世界: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巴西、芬兰、瑞典、荷兰、秘鲁、阿尔巴尼亚……肖德美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从此以后,肖德美成为了出访国家最多的“川剧文化使者”之一,他的眼界与胸怀越来越广阔,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92年《芙蓉花仙》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并荣获金奖,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挥笔题字“艺高德美”,高度评价了肖德美的艺术成绩与贡献。演员和角色之间总是这样相互成就的,《芙蓉花仙》成就了肖德美,肖德美也成就了《芙蓉花仙》。一个优秀的演员对待心爱的角色必定像《关雎》中那个在河畔苦苦追求窈窕淑女的君子一般,将其视若珍宝,为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肖德美对于角色就有着这样君子般的执着与渴望。以艺术功底为支撑,以对艺术的信念为双翼,肖德美飞向了更广阔的艺术天空,成就了他非凡的艺术人生。

《芙蓉花仙》之后,肖德美的事业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拥有了更广袤的视野、更深厚的积淀。明星班毕业后,他便举办了个人专场,获得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在这之后,肖德美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另一座高山——梅花奖。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艺术表演最高奖项,初为每年评选一次,后改为两年评选一次。“梅花香自苦寒来”,要获得梅花奖绝非易事,各剧种的演员都参与争夺,由全国各地最具權威的专家评审裁夺最终获奖者。可以说,获得梅花奖是每一个戏曲演员的梦想,亦是肖德美的梦想。萌生了摘“梅”之意后,他便相机而动,并在老师和前辈们的帮助下筹划着表演剧目。当年的梅花奖竞争十分激烈,在此之前川剧小生已有晓艇、陈智林获得了梅花奖,在他们强大的光环之下,肖德美想要凭借川剧小生表演获得梅花奖,就不能亦步亦趋地一味模仿,而是要展现他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在吸纳前人优点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特色来。于是,肖德美在剧目的选择上尤为慎重,他几乎翻遍了川剧所有可以查阅的资料,包括袁玉堃、姜尚峰等小生名流的戏,最终经由老师蓝光临的把关,选择了《放裴》《调翠下书》《石怀玉惊梦》(以下简称《惊梦》)这三折戏。无论是在剧目的选择还是顺序的安排上,都无不体现着肖德美及其背后团队的精心设计:第一折戏《放裴》中穿插了大量川剧小生独有的褶子功技巧,这是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肖德美的强项,而男主角裴禹要求的“书卷气”和其风流潇洒的气质也与肖德美的形象十分符合;第三折戏《惊梦》是老师蓝光临先生的代表剧目,也是对于演员的全面考验。《惊梦》对演员的心理表现能力要求极高,需要通过神态、动作和唱腔来展现出石怀玉内心复杂微妙的精神状态,而肖德美除了将他纯熟的舞台技巧悉数运用到表演上之外,还精中有变,在继承蓝先生表演的精华之外,还将自身对角色的理解融入其中,根据石怀玉的心理变化过程对人物表现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和把控,《惊梦》一演,肖德美优越的角色塑造之功力得以敞现;第二折戏《调翠下书》则穿插在《放裴》与《惊梦》的中间。川剧最擅长的便是将悲剧喜演,作为生活小喜剧的《调翠下书》能够很好地调节现场氛围,也能体现出川剧独特的语言艺术。经过这三折戏的精心筹划与排演,肖德美获得了全国专家的一致好评,终得如愿摘下梅花,而此时的他还是一名31岁的年轻在职教师,这在全国都很罕见。

细数肖德美的从艺经历,不论是进入团带班、明星班,还是拜师蓝光临、摘得梅花奖,都似乎缺少不了机缘巧合的加持,但探究其背后的经历就不难发现:虽然肖德美的成就的确离不开那些机遇,但机遇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握住机遇。正是由于肖德美对于戏剧事业怀抱着的那份执着与自信和年复一年勤学苦练的积累与沉淀,才使得他能够在机遇来临之时将其把握,顺势而为,厚积薄发。“我是一个善于用功的人。”肖德美不仅有着难得的刻苦和坚守,他还会合理地管理和规划时间,追求每一件大事小事都能做到完美。肖德美的生活总是被计划填满: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这些计划使得他养成了自律的习惯,韧性和智性的兼容也使得他能够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小理想、大梦想,而不落于空谈。“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是肖德美的座右铭,这句座右铭不仅鞭策着他在凛凛寒冬中脚踏实地、坚定持守,捧得梅花归,还使得肖德美的人生就如梅花一般,凌寒留香。

曙光之美,用生命引就

“一个演员的生命是有限度的,川剧需要后继有人。”摘“梅”后的肖德美取得了令许多戏曲演员艳羡的成就,已然功成名就,但他还是继续留在了学校工作。肖德美有意地将自己作为一个“川剧人”的生命力延伸到另一个舞台——作为一个教师,他在三尺讲台上谆谆教导着中国川剧的未来主力军。肖德美时常提醒自己:“你自己都还没弄懂怎么去教学生呢!”对于他来说,演戏前期比的是技术,到了最后,演的是文化。肖德美认为文化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尤为重要,川剧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千年积淀,戏本中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传统诗词,如果演员胸无点墨,没有文化底蕴支撑,就无法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更无法打动观众,而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自身的文化建设无疑需要更加严格。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进一步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加强川剧的学科学术建设,肖德美在2005年考取了中国川剧第一位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阶段,肖德美还在担任着学校的教学管理任务,于是他便见缝插针,凌晨五点钟就起床看书学习,顾不上“刚写上一个字头发就掉一根”。每日披星戴月的肖德美最终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川剧硕士研究生,继而转型成为了一名学者型演员。研究生在读期间,肖德美在学院接受了专业系统的理论教学,人到中年反而成为一名学生的他也丝毫不肯松懈,闲暇时候他不是泡在图书馆看书,就是去到剧院观看各种剧目——话剧、儿童剧、音乐剧……拥有优渥文艺资源的北京,成为肖德美大量吸收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平台,也成为了他将川剧与其他剧种进行交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土壤,这也正是川剧本身特点带给肖德美的胸怀。川剧有五种声腔,分别是昆、高、胡、弹、灯,这五腔共和涵盖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许多样式,通过川剧的兼收博采,便可以一管窥豹,看到四川在历史上就具有的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特点。四川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哺育了川剧,而肖德美也用川剧将四川的地域文化传播向全国、乃至世界。

1978年,文艺界迎来了新的曙光。同年,政府做出了要使传统戏回归大众舞台的指示,从此“川剧一活,戏剧皆活”。正是受益于政策,肖德美踏上了他的川剧之路,而如今,作为一名党龄近三十年的老党员,他将自己一路走来受到的扶持化为一颗纯正的艺心,回报着培育他的党和国家。

在创作上,肖德美与时代前行,传递着真善美,他担任了大型廉政历史题材新编剧《挂印知县》、爱国主义题材大戏川剧《诗酒太白》的艺术总监,并亲自操刀筹划着《小萝卜头》创新川剧项目,立志于将新时代正能量注入川剧艺术之中。艺术具有情感性,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使人产生共鸣,肖德美精心打磨作品,使得作品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打动每一位观众,春风化雨般让纯正艺术在大众心中发芽、生长。同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肖德美,深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扶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让肖德美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于是他紧紧抓住了时代的风帆,致力于川剧的传播与推广。“川剧是好东西,它并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川剧中包含着许多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肖德美认为,传播和传承同样重要,要将川剧传承下去,就需要让年轻人去了解并且喜欢上川剧。肖德美常年受邀到全国各地的近百所高校和机构开展讲座,每次讲座,在场观众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通过肖德美“接地氣”的讲述,观众在了解川剧的过程中,明白了原来川剧并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场的人不知不觉地就对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肖德美被观众亲切地称为“行走的教科书”。作为一本“教科书”,肖德美的讲授却并不拘泥于平面的历史与理论讲述,他继承了老师蓝光临先生的“立体讲学法”,把讲、演合为一体,在讲解川剧表演特色以及其背后历史文化渊源的同时,亲身现场演示川剧片段,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如此,肖德美可谓是一本“全息投影”的“立体教科书”。而在与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肖德美也不断地吸收着新的养分,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得他这本“教科书”能够常看常新,在对川剧人才舳舻相继的期望中,不断散发着新的光彩。

过去,不了解川剧的人提起川剧无非“变脸”“吐火”,而如今,通过肖德美的传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近了川剧,并且愿意主动接触川剧,将川剧视为自己的爱好,对此,肖德美深感欣慰,而谈及他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时,肖德美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只要身体好,我愿意一直行走到一百岁。”从“芙蓉公子”到梅花奖得主,从“芙蓉公子”“护花人”到“行走的教科书”“扶花人”……川剧,早已和肖德美的人生同根相生,而这位川剧“多面体”的川剧之路还很长、很广。我们相信,在肖德美与艺术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日子,川剧的复兴之路将会愈加广阔。

猜你喜欢
多面体小生川剧
关于川剧进校园传承经验的探索
整齐的多面体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多面体的外接球与内切球
京剧行当——小生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多面体计算中的若干转化技巧
学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