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姝
〔关键词〕谭淇尹;葫芦童声;音乐创作
在采访杨柠豪时,我前去拜访了葫芦文化传媒工作室。在那之后,我就对谭淇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葫芦童声”可以称得上是葫芦文化传媒的名片与代表,而谭淇尹这个名字不断地出现在葫芦童声专辑的歌曲中。在听完“葫芦童声”的同名专辑后,我心想,这一定是一位心思细腻、情感丰厚的创作者,才能让每一首曲子都如此风格鲜明、旋律优美,且歌词也富有诗意、哲思与内涵。
而对谭淇尹有了一定了解后,发现她的创作是自然得水到渠成,她的为人是舒服得恰到好处,而对儿童歌曲的热忱,源自她始终对真我的保持。
不为创作而作,保持真我本质
談及什么时候对音乐感兴趣,为什么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时,谭淇尹的回答是:“没有说从哪个时段突然开了个窍,一切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谭淇尹小时候学习了一门乐器作为爱好,当时学的是小提琴,也想过自己会走向专业的道路。小时候的谭淇尹就喜欢自己编歌来唱,再用钢琴弹出来、录音机录下来,几遍几遍地弹唱。当时的创作没有技巧可言,多是随性而编、随口而出,但那段自得其乐且陶醉其中的时光确乎让谭淇尹缔结了和音乐的不解之缘。
小时候,谭淇尹接触音乐的渠道有限,她只能通过录音机,翻来覆去地听自己喜爱的儿歌;而在卡拉OK进家庭时,她最喜欢拿着话筒在家里演唱;学习乐器后,她开始对古典音乐作品有所了解;2000年初,谭淇尹开始接触新世纪音乐①,并喜欢上了班得瑞②。谭淇尹觉得班得瑞尤为好听,一首曲子能听很久,而且能完全沉浸于音乐的世界中。当时,还在上中学的谭淇尹在班得瑞的音乐作品中能收获平静,在那些颇具自然风韵的旋律中,她能迅速浸入自己的世界。再往后,谭淇尹越听越杂,“杂”其实就是指她不“挑食”,什么都听。而这也是音乐的奇妙之处,每个人的审美有所差异,而音乐对个体所产生的触动也有所不同。你也不知道哪一个作品能对你产生影响及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些丰富多彩的各类音乐作品就给谭淇尹带来了最初的创作灵感,也对她最终选择以音乐为事业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高中时期,谭淇尹选择了作曲专业。作曲一开始就是学写歌,因为歌曲的技法本就是入门级,它不太需要复杂的技艺。在作曲入门时,对谭淇尹影响最深的是民族音乐作品。当时的音乐老师要求谭淇尹搜集民间歌曲来听,在这一过程中,她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包括其影像资料、音频资料,还有曲谱、词本等。在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谭淇尹也被民族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真诚所打动。很多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没有具体的创作者,但却是人们在日常的劳作和生活中有感而发、浑然天成的,而这种凝结在音乐中的真诚与自然,也一直成为了谭淇尹的创作初心。
谭淇尹本科阶段的专业是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板块。作曲本身需要理论知识做支撑,作曲的“四大件”包括基础乐理、和声、曲式、副调,这些都必须掌握。谭淇尹的作曲在专业学习中已经有了足够的理论支撑,再加之一直以来的实践练习,得心应手也不无意外,但在作词方面要想游刃有余,则需要一定厚度的文化底蕴了,否则很容易落入空洞乏味、无病呻吟的窠臼。所以她在读研时选择了艺术学理论专业,艺术学理论涉及的理论相对而言比较广泛,对其底层知识架构的建立很有帮助。她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为音乐文学,音乐文学涉及音乐剧、歌剧的剧本及歌词的创作,这不仅让谭淇尹的知识面得以延伸,也扩展了她的音乐创作方向。
每个人所拥有的气质、说话的方式、表达的习惯,跟其生活的轨迹、欣赏的音乐、阅读的书籍等息息相关,那些我们在生活中所花费了时间的细小琐碎的瞬间,构成了我们的每一块碎片,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我们。而谭淇尹的音乐也正是如此,她的每一首作品都源自过去的积淀、源自未来的希冀,藏着自己的人生经验,糅着自己的音乐底蕴。
她只呈现世界,而不负责织梦
2013年,谭淇尹和杨柠豪一同创建了葫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葫芦”,既有开天辟地之喻,也有福禄安康之意。而在进行市场调研后,他们发现好像没多少人专门为孩子做音乐,于是,“葫芦童声”就这样应运而生。
在谭淇尹的眼中,童声是很美、很有力量的,童声的演绎跟成人的演绎迥然不同,且其所产生的触动也是各有千秋。谭淇尹认为艺术养育心灵,好的音乐可以给人的内心以滋养。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且接收到的信息也非常繁多和冗杂,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去欣赏完整的艺术作品,在你的大脑不断接收零碎信息刺激的情况下,很难迅速沉静下来,但是音乐有滋养内心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平和,而童声尤其具有这样的力量。相对来说,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不会太过繁多,且他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大人可能不会在意路边的花草水木,但孩子们或许能关注到那些一草一木的细枝末节。因为孩子们有慢慢地专注地去观察世界、欣赏事物的能力,而这非常可贵。
好的音乐不仅要对大人有帮助,也要对孩子们产生积极的能量,但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好的选择仍然不多,经典儿歌固然是不错的,但更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音乐作品来呈现世界的变化。快餐文化影响到了童声领域,很多内容空洞、制作粗糙的作品随处可见,也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不能因为孩子们的年龄小,便用他们的单纯、简单和纯粹为借口来制作出这类敷衍儿童的音乐作品。恰恰是因为孩子小,才应该给他们最好的,这对于艺术审美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在物质上为孩子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条件,为什么不能在精神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东西呢?为什么不给孩子们更好的音乐作品呢?谭淇尹认为,在一开始就要给孩子们我们所能提供的最好的音乐,因为我们不仅是在抚养孩子,更是在养育心灵。
谭淇尹告诉我,“葫芦童声”一直有个原则,那就是“不要过于训练”。在引导孩子们演唱时,更倾向于呈现出孩子们的自然状态。孩子们在喜欢音乐并沉浸在其中时便能水到渠成地完美演唱,当然,唱歌也是需要技巧的,比如怎么控制气息、音准,怎样表达音乐感情等,但外化的技巧不应掩盖本身的纯粹之美,而更应该关注其间流动的情感和具有的真实力量。
随着时间的变化,谭淇尹也在生活中扮演了更多角色。在成为母亲后,她也一度以为自己会在创作时有了心境上的提升和变化,可是,她发现,进行音乐创作时的自己始终是独立的,不是妻子、老师、母亲,就是自己。这个自己可能是个小孩,也能成为大人,但也是由她自己来进行转换。谭淇尹认为音乐可以成为自己去往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空间的便捷通道,在这一空间中,没有社会身份的制约,只有自我的认同。音乐就像是一扇任意门,而谭淇尹穿梭其间,将其作为表达自我的道具。在这样的认知下,谭淇尹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都呈现出了她的本真,这也让其音乐作品更加真实、深刻。只有在音乐作品中去表达自己所认为可爱的事物并将热情倾注其中,才能用真情实感去打动他人,而别人也会在谭淇尹所投入真情的作品里体悟到独属于自己的感受。正如我在听《时光之歌》时,认为前面的手风琴有一种异域情調,让我联想到了周杰伦的《布拉格广场》。谭淇尹对周杰伦的印象不错,认为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特立独行的音乐表达确乎独树一帜,是流行音乐中独一份的存在。但关于我对这两首歌之间的联想,谭淇尹倒是头一次听说。但她笑着打趣道,在创作完一首歌曲后,这首歌曲就不再属于自己了,而听众在听歌时所获得的感受,是他们的独家记忆。
谭淇尹及“葫芦童声”的初衷是为孩子们献上最好的音乐作为礼物,但这个孩子不仅拘泥于还在成长的孩子们,还包括已经成人的孩子们。“葫芦童声”有着双向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音乐审美;另一方面,在经过童声的演绎后,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给大人们带来心灵的净化。童声有一种自然之美,能够治愈心灵,在儿童稚嫩又深情的歌声中我们也能够收获难得的平静与宁和。
而在谭淇尹的创作完成后,对歌曲的所有感受就是孩子们的事情了。音乐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很私人化的东西,而谭淇尹所创作的歌曲势必会带有其浓厚的个人色彩,打上了属于她的特色标签,体现着她对事物的理解。而听众在欣赏歌曲时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又被打上了听众自己的特色标签。这种情感的连结会有统一、也有不同,大多属于私人化的体会。谭淇尹希望一个孩子在一首好歌里首先得到乐趣,然后伴随着他的成长,她更希望这首好歌还能带给他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谭淇尹认为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在歌曲中呈现美好、呈现自我、呈现世界,而那些不同阶段的孩子们在听完歌曲后所能编织的梦境就不归于她所思虑的范畴了。
世界或许凶顽,但又何等温存
谭淇尹的创作习惯跟自己的性格一样天然,尽管其负责着“葫芦童声”项目的大多数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产出,但她也确实算不上是高产的音乐创作者。“葫芦童声”从创立到现在,一共只出了一张同名专辑,不过,第二张专辑《黄河少年》已经准备到位,而第三张专辑《问月》也正在筹划中。
谭淇尹坦白告诉我,写一首歌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2个多小时就能初步成型,但在谭淇尹看来,“葫芦童声”的创作不是一项工作任务,只有在灵感光顾并有所体悟时,她才会进行创作,而谭淇尹的合作伙伴给了她极为自由和宽松的创作空间,让她可以用心地雕琢“葫芦童声”这一精品。“葫芦童声”在谭淇尹及其合作伙伴心中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代表着他们对音乐的定义、对梦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表达。作为“葫芦童声”音乐作品的主要创作人,谭淇尹也始终牢记着这份理想的重要性。学音乐这么多年,音乐人都想有自己的真实表达,“葫芦童声”项目的落地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音乐表达欲,呈现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音乐。
“葫芦童声”同名专辑中的《豌豆豆》就跟谭淇尹的生活紧密相关,这首歌的灵感源自谭淇尹养了十多年的松狮犬“豌豆”,用了孩子的口吻去描述跟小狗生活的快乐时光。如果是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会觉得这是一个关于陪伴自己的宠物伙伴的有趣小故事。如果孩子年龄稍大些,他也会明白这实际上也是一首写给所有流浪动物的歌曲,副歌(合唱)的第一句为“这世界有很多的豌豆豆,黑的黄的白的花的豌豆豆”就表达了这层意思。《豌豆豆》并没有强行说教,只是将颇有深意的歌词融入了轻快的旋律中,进而引起了孩子们对“动物保护”这个主题的关注和共情,而这在谭淇尹看来,就已经足够了。在她的其他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这样的创作理念:既要好听,更要有灵魂。
好的儿童音乐既是孩子们喜欢唱、喜欢听的,也可以包含更多的生命命题在其中,童趣的“小世界”里,也可以窥见“大意味”。但这种“大意味”不是刻意被融进去的,而是在谭淇尹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中得以呈现。谭淇尹有小孩的一面,也有大人的一面,所以对事物的了解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在创作时,谭淇尹并没有去故意模仿孩子们的视角,那些被认为是可爱、俏皮、富有童趣的歌词,如《时光之歌》里的“时光是充满悲欢的皮球,滚过了每一条街”“咕噜噜咕噜噜咕噜噜”等,不过是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呈现自我的表达。儿童歌曲要想打动孩子们的心灵,童趣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这就需要创作者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去看待世界、思考问题。在询问谭淇尹的创作诀窍时,她谈到自己并不会刻意来通过儿童的视角去构想,因为每个人都曾是小孩,童真刻在我们身体和灵魂中,只待你从繁杂的事物中偶尔脱身,将你记忆深处的那个小孩子唤醒。
此外,我个人也很喜欢《小对歌》这首俏皮、灵动的歌曲,偏国风民谣,而其中传递了人们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收集生活中美好的希望。在谭淇尹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中,如《熊猫》《海鸟》《豌豆豆》《你》等,都隐含着万物皆有动人之处。但谭淇尹认为在孩子们的眼中,本来就是万物有灵。我们不需要去灌输任何观点,我们只需要将孩子们内心的美好引出来,我们只需要创作更好的音乐作品去滋养他们。
尽管在创作时无法“模仿”孩子们,但谭淇尹为“葫芦童声”所创作的歌曲确乎是以孩子为第一受众。唯有一首例外,那就是《不是现在》。《不是现在》的创作背景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后,当时的谭淇尹只感到了深深的悲伤,再美妙的音符在这个时期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她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创造,而是任自己先浸入了这种难过的情绪中,积淀了几个月后,才写了这首歌。谭淇尹在创作《不是现在》时,将自己代入为一个身处黑暗的人,那么,她会想要听到什么、想要看到什么呢?于是便有了这首绝处逢生的希望之歌,以告知我们至暗时刻终将过去,光明就在前方。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因为疫情,“葫芦童声”很多的既定项目都被迫放缓了速度,谭淇尹对此却很平和,认为防疫之后一切都会渐渐好起来,现在只需为下一次的出发积蓄力量就好。在提及疫情给孩子们的世界所带来的冲击时,她的悲伤与无奈不可避免地流露了出来。但正如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所言:“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在那些献给孩子们的歌声中,相信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注释①新世纪音乐是介于电子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新样式,提倡利用音乐洁净心灵。新世纪音乐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类。
②班得瑞(Bandari)是瑞士音乐公司Audio Video Communications AG(简称AVC)旗下的一个音乐项目,其作品以环境音乐为主,亦有一些改编自欧美乡村音乐的乐曲,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是重新演奏一些成名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