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剧的发展、唱腔及流派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2022-04-28 08:09邹佳辰
音乐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越剧;越剧理论综述;越剧流派唱腔;越剧的继承与发展

一、关于越剧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刘新玉的《百年越剧艺术发展简述》一文被收录在2013年第9期的《电影评介》中,文章简述了越剧的起源、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越剧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百年之内从一个民间乡土小戏,逐渐演变成为仅次于国剧京剧的第二大剧种,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并贯穿在其发展的始终。正是因为它是一种地道的市民文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普及,越剧获得了百年复兴的广泛社会基础。”杨晓浤的《刍议当代越剧的多元化发展》一文被收录在2007年第3期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文章讲述了越剧多元化发展的起源以及越剧当下正经历着多元化发展的转型期,并就越剧在当代存在的三类主要发展趋势进行阐释,作者认为,“都市化”发展趋势关照都市情感需求,“人文化”发展趋势彰显当代人文情怀,“民间化”发展趋势回归吴越民间血脉。沈勇的《论越剧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一文被收录在2014年第1期的《文化艺术研究》中,文章强调了只有在对地域文化的特色进行强化的同时,又进行符合当下审美要求与标准的改变,才能实现地域文化的突破。保有本色,实现突破,两条腿走路,是越剧既不会失去特色又不会失去形成新特色的机遇的最佳方式。作者认为:“利用文化的差异性与人的好奇心理,利用与众不同的特色进行推广,恰恰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这就成为了其走向世界的钥匙。越剧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剧目、白口、唱腔等特色,也是如此。”王學锋的《越剧在20世纪初期的新兴与变革发展》一文被收录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中,文章叙述了从曲艺到戏曲,从男班到女子越剧,从传统乡村到现代大都市,从民间艺术到“进步”文艺,越剧从源发、诞生到变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兴戏曲剧种,每一个变化都显示了它的坚韧度和适应能力。作者认为:“越剧变革之路,是参照外来演剧文化的形式、观念、技巧,借用新型剧场的物质、技术装备,使用具有新的文化素养的各种专门人才,是在传统戏曲形态走向自由、多样的现代形态过渡中多方探索的过程,也是为了生存,为了显明自身,从而寻找自身的过程。”龙升芳的《试论越剧的发展不能放弃地方语言》一文被收录在2010年第10期的《学理论》中,文章以早期越剧方言的形成及保留、越剧语言发展的变异性、其他语言艺术的借鉴等强调语言对越剧发展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任何一种地方戏屹立于戏曲之林唯一可恃之条件,就是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今后,不管是越剧剧本创作还是舞台演出,都应立足于嵊州方言的特点,同时,对于过于生僻、土俗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均要做出改造。这既符合戏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刘琳、张文静的《跨文化传播:越剧发展的回顾与反思》一文被收录在2013年第8期的《四川戏剧》中,文章考察了越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现了越剧的跨文化传播根基,并从传播过程的四要素出发对越剧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跨文化背景下越剧传播的改进建议。作者认为:“跨文化背景下越剧的发展,首先,提高演创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善于在越剧中引入现代元素,让越剧跟上时代的潮流;再次,合理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加强对传播载体的全方位运用。”

笔者认为,首先,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其次,只有认清历史,才能知道如何发展,才能明确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越剧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推动越剧不断地发展,但是,创新并不是否定越剧之前所有的艺术特色,而是尊重传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因此,要分两步走,一是尊重传统。首先,语言是区别戏曲曲种的十分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嵊州的方言就是越剧的语言,如果改变了它的语言,就相当于揭下了越剧的“标签”;其次,唱腔是越剧区别于其他戏曲曲种的另一个标志,越剧的唱腔抒情委婉,代表着当地独有的人文气息,如果改变了它的唱腔,便失去了越剧独有的地方风格。二是推陈出新。首先,在剧目上要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当然,也不是说传统剧目就应当废弃,传统剧目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它有自身经典之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让年轻人也喜欢听越剧,为了让越剧的受众群体扩大,应当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其次,演员的文化素养要再提升,除了能在舞台上将剧目演好,还应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再次,越剧要借鉴现代元素,这里特指的是舞台、布景、服饰等方面,这能更贴近现代人群的审美趣味;最后,传播也是促进越剧发展的另一条途径,现如今的网络媒体发展如此迅速,如果越剧能利用多媒体进行传播,更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关于越剧流派及唱腔之理论的研究综述

杨永贤的《越剧改革中唱腔的演变与发展》一文被收录在2003年第3期的《中国音乐》中,文章就越剧唱腔的演变过程所反映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分析,从中找出其中所依托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阐述在越剧唱调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意义。作者认为:“早期出现的越剧戏班,唱的是[吟哦调],演员均为男性,史称‘小歌班时期’。到30年代,‘女子越剧’正式面世。在音乐上,从胡琴do-sol正调定弦,改为la-mi四工定弦,即从[丝线正调]改为[四工调],主要是为适应女声演唱。”吕静的《越剧流派唱腔的继承与发展》一文被收录在2010年第11期的《艺术教育》中,文章从“正确定位,认识自我”“一丝不苟,端正态度”“科学发声,讲究方法”“学以致用,继承发展”四个方面来定位越剧流派唱腔的继承与发展,作者认为:“越剧流派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唱腔艺术、表演艺术的总和,包括唱、做、念、打各个方面。而唱腔是越剧风格的主要标志,也是刻画角色性格、塑造角色音乐形象、激化戏剧矛盾、推进剧情高潮形成的重要艺术手段。因此,唱腔流派是越剧艺术的根。”高义龙的《越剧流派论》一文被收录在2006年第3期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中,文章从流派的价值、流派产生的条件、流派的审美特征、流派的发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流派唱腔和越剧的表演风格特点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作者认为:“流派产生的条件主要是丰厚的积累,独创的风格以及流传与流行。不仅表现在唱腔上,还表现在表演上和整体气质、整体风格上。而越剧表演风格的多样性又能呼唤着新的流派出现。”刘志的《越剧演唱方法和教学方法改革刍议》一文被收录在1992年第2期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中,文章表述了越剧唱腔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唱方面的缺陷以及对越剧改进提出的建议,作者认为:“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和内在修养不会完全相同。越是出色地掌握了诸项原则,越是能将个人的嗓音特点和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才有了超越前人和师长的可能。”唐维宝的《浅谈越剧流派唱腔艺术》一文被收录在2009年第4期的《当代戏剧》中,文章以徐派唱腔、范派唱腔、王派唱腔、戚派唱腔四个唱腔不同的特点来描述艺术形象呈现出的不同风貌,作者认为:“同一个行当,演同一个人物,唱同一段唱腔,不同流派的艺术家也各有独创,其目的是使表现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

笔者认为,首先,从形态上来说,越剧唱腔隶属单声腔的板腔变化体。由一对上下句结构的基腔逐步演变,发展成各种不同风格的唱调。它既是越剧某一时期唱腔风格的反映,又是某种情绪倾向在曲调上的体现。其次,对于唱腔的创造来说,应当要分为两种,一是以演员为主,进入角色先组织设计好唱腔,与作曲主胡合作的群众性创腔模式;二是以作曲为主,体验角色情感先写好唱腔,与演员乐队合作的专业性创腔模式。然后,对于流派来说,越剧流派是越剧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演员为了塑造角色的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所创造的,并为广大观众认可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唱腔和表演的程式。而唱腔是越剧流派对于艺术形象表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流派和唱腔是越剧艺术的根。因此,流派和唱腔的进步与创新是推动越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综上所述,越剧的发展应当继承传统越剧的精华部分,增强越剧的文化底蕴,让传统和创新并行,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审美需求,在促进越剧现代化的同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现代剧目,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使越剧在发展过程中坚守本真的同时,砥砺前行。而唱腔和流派作为越剧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应当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唱腔经验,开阔视野。由于越剧唱腔艺术是越剧舞台综合艺术的主体表现手段,因此,我们要继承好越剧流派和唱腔,同时也要开创新的越剧流派和唱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从古今中外的艺术名曲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使得越剧的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灿烂。

参考文献

①刘新玉:《百年越剧艺术发展简述》,《电影评介》,2013年,第9期。

②杨晓浤:《刍议当代越剧的多元化发展》,《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沈勇:《论越剧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文化艺术研究》,2014年,第1期。

④王学峰:《越剧在20世纪初期的新兴与变革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⑤龙升芳:《试论越剧的发展不能放弃地方语言》,《学理论》,2010年,第10期。

⑥刘琳、张文静:《跨文化传播:越剧发展的回顾与反思》,《四川戏剧》,2013年,第8期。

⑦杨永贤:《越剧改革中唱腔的演变与发展》,《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

⑧吕静:《越剧流派唱腔的继承与发展》,《艺术教育》,2010年,第11期。

⑨高义龙:《越剧流派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⑩刘志:《越剧演唱方法和教学方法改革刍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11)唐维宝:《浅谈越剧流派唱腔艺术》,《当代戏剧》,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邹佳辰,辽宁省葫芦岛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