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以“形势与政策”为例

2022-04-27 12:21鲁妍妍谢孝红
科教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考勤形势

鲁妍妍,谢孝红,江 涛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考核评价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①这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评价整体情况,课题组向全省16 所高校发放了问卷调查,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调查,本文主要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思政课考核评价的改革思路,并进行反思讨论,以期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1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的现状调查

近些年,在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及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进步。经过对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来看,所有高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各专业学生,开课时间为学生在校两年的4 个学期,每学期开设8-16 课时不等,共计1 学分。因该课程的考核性质为考查,大多数院校均采取按学期考核的模式。

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对思政课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调查显示“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仍存在诸如考试内容不固定、考核方式不科学、考核评价不规范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

1.1 考试内容不固定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教学内容鲜活多变,教学内容的不固定导致考试内容不确定。目前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体系,各高校根据每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布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参照,因此各高校教学选题存在差异、教学重难点不同,这就导致了课程考试内容的不统一、不固定。

1.2 考核方式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属于考查课性质,加之各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同,目前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课程考核成绩的构成大概分为4 种模式,如表1 所示。由此分析,可以得出:一是考核方式不科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倾向较为突出。虽然大部分院校引入了过程性考核,但过程性考核的种类较少,且在课程总成绩占比较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权重失衡,对实践技能、态度、素养的考核所占比重较少,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二是考核方法不规范。以期末考核为例,大多数高校要求提交一篇论文或者调研报告,有的采用随堂考核,有的提前把考试题目提前布置下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即可,无固定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监考教师,考试管理和操作过程存在漏洞,考核结果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表1 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模式

1.3 考试评价不规范

一是考试成绩评定主观性较大。目前高校形策课师资存在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居多的现状,然而专职教师带班人数较多,兼职教师行政工作繁重,很难保证批改试卷时做到精细和公平。二是考试结果分布不合理。根据对某高校的调查结果,近几年的课程成绩集中分布在65-75 之间,优秀和不及格人数较少,成绩差距不明显,不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

2 “形势与政策”考核评价改革的基本思路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

在总结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考核评价的经验和做法基础上,笔者认为该课程考核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定考试内容范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明确考核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1 确定考试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围绕专题学习、时事热点和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作为考核范围的依据。专题学习是以教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每学期确定的课堂讲授专题为主,其他专题内容为辅;时事热点则聚焦当年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召开的重要会议、出台的重要文件、涌现的重要人物等。

2.2 明确考核方式

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评价考核均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学生总成绩由课堂表现成绩、学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绩、期末考核成绩3 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10%、20%、70%,均以百分制计分。

课堂表现成绩:根据每学期专题教学中学生们在考勤、课堂表现、课堂笔记三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成绩:由学院遴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要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微课视频且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长,并完成相应的专题测试和主题讨论,视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情况计分。

期末考核成绩:根据本课程开课时段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同学期期末考试采用差异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第一至四学期期末考试方式分别采用随堂闭卷考试、随堂小组实践、撰写课程论文、撰写调研报告四种形式。

2.3 制定考核标准

制定一套科学可行、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是开展课程评价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因此,应首先制定一套涵盖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成绩组成、得分标准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评价考核标准作为检验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

课堂表现成绩占“形势与政策”总成绩的10%,由学生的考勤、课堂纪律(50 分)+听课表现(20 分)+课堂笔记(30分)三块内容组成。为了使考核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对每项评价细则进行了规定。比如考勤、课堂纪律(分值50分)的评分自细则为:旷课1 学时扣20 分;请假1 次扣5分;迟到、早退1 次扣10 分;违法课堂纪律,做与课堂无关的事,1 次扣5 分;扣满50 分为止。鉴于本课程每学期学时较少的特殊性,缺课学生应及时补课,累计缺课或旷课2学时以上者,取消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

3 讨论与反思

3.1 评价体现多元化

为了破解以往思政课考核评价内容单一、方式单一、角度单一的弊端,思政课考核评价应着着力于促进学习者自身发展、内在潜能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评价内容上,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考勤、选人答题、发布测验题和课后作业等,实时高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方式上,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签到考勤、阶段性学习测试、期末网络考试等环节生成的成绩进行统计,促进了考核评价的高效性。在评价角度上,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互补、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实现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角度的多维化。

3.2 评价突出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评价更加注重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新时代思政课的考核评价要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践活动等表现纳入课程评价内容,使考核贯穿学习全过程,实现思政课考核方式整体性、全面性和延续性。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得到及时检验与反馈,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与不足,便于总结经验和教学反思。

3.3 评价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思政课的考核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为例,在校四个学期期末考核目标各有侧重,且层层递进。随堂闭卷考试主要检验大一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专题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习近平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随堂小组实践则重点考查大一学生通过时事感悟分享,对时事热点的洞察能力,对国内外大势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认识与解读,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观点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大二学年的第一学期采用撰写论文,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事政治进行深入分析,是否能够认清世情、国情、党情,培养理论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经过前三个学期的积累,第四学期要求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检验其是否能够深刻全面地认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成就与挑战,最终达到识大局、听党话,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3.4 评价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时代思政课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认真独立思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创新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过程性考核中的考勤和课堂纪律、课堂笔记,将考勤与课程考核成绩挂钩,可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为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组实践作为一种以分组合作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实践性。调研报告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积累,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制定方案、分工协作、收集资料、讲解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形成对某一事件或热点问题系统全面的调查总结。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考勤形势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浅谈电子考勤的优势及简介
便携式指纹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