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 平 徐士军 王 曼(宿迁市科技信息中心)
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21 年9 月出台《关于支持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专门赋予宿迁特殊支持政策,全力支持宿迁开展“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是宿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宿迁的特殊历史使命,探索具有宿迁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以“宿迁样板”“宿迁经验”辐射示范全国。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从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力度、推进技术和人才引进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水平提升以及鼓励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等五个方面给予宿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重点突出支持宿迁打造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应用创新示范区。宿迁立足自身科技资源和特色优势,紧抓“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牛鼻子,瞄准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持续推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布局优化、创新资源集聚,深化科技创新事前、事中、事后改革,全力开启“省应用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全国锳出一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宿迁地处长三角北翼,建市时间短,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但宿迁一直有着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作为精神特质。改革创新是推动宿迁经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在43 年前,宿迁市泗洪县上塘开创了当代中国农村以公社为单位公开、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迈出“大包干”的改革步伐,比安徽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要早90天,谱写了“春到上塘”的传奇。宿迁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1986 年创造的“耿车模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1996 年建市以来,从“四大产权制度”改革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到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到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宿迁集聚起破浪前行的优势。改革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宿迁的血脉,成为宿迁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四五”开局之年,提出“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战略下宿迁创建省应用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也是宿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面对宿迁经济转型发展的困境,江苏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发展的大局出发,支持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并出台专门的支持政策。为解决宿迁创新的短板弱项,鼓励各类科技成果到宿迁转移转化,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支持宿迁探索建设“应用创新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含金量高的改革政策,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企业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为更多成果落户宿迁提供优良的环境支持。宿迁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高校院所资源短缺,但宿迁处于科教资源非常丰富的长三角地区,广泛受上海、南京、合肥等地丰富科教资源辐射,优势明显。充分挖掘外来资源优势,制定系列支持政策,加速科技成果在宿迁转移转化,进一步促进宿迁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省份,人均GDP、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均居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省内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苏南苏北发展差距较大。以宿迁为例,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262 亿元,全国与宿迁经济体量和发展阶段相当的城市大概有17 个之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发展问题。通过宿迁先行先试,探索打造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应用创新示范区建设,可为全国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城市提供借鉴。
一是开展头脑风暴。组织科技系统全体人员开展“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多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会,集众智谋发展,逐步明确改革创新方向和举措,初步形成以打造“应用创新示范区”为统领,加强省、市政策资源集成,建立平台集成、政策集成、体系集成、制度集成、人才集成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1+X”指导性政策体系。
二是组织专题调研。从2021 年2 月起,分批次、分方向组织调研组实地走访,足迹遍布各县区、科技型企业50 余家和金融机构10 余家,赴海安、常熟、常州、南京、徐州等地考察学习,在对比分析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应用创新示范区”的初步框架,明晰发展重点是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宿迁市转移转化、落地生根。
三是开展专题论证。调研组专程赴南京大学,就“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开展专题论证,围绕“十四五”期间打造江苏省“应用创新示范区”,建设长三角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承载高地、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等目标,提请南京大学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论证。专家充分肯定了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科技的改革发展,对于推动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关键作用。
一是聚焦科技型企业招引。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科技招商,将科技合作专题推介纳入年度重大招商活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2020 年,将科技型企业招引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指标,制定了《宿迁市科技型企业招引考核办法》。持续开展“科技型企业推进年”“科技型企业提升年”活动,对落户的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加大考核分值和招引比例。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多层次、分领域举办城市赛、行业赛,吸引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来宿迁落地转化。两年累计招引科技型企业500 多家。
二是健全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出台《宿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建立“科技型企业招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培育链条,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开展摸排调研,全面挖掘优质企业资源,对照企业的发展规模、创新水平,分类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台账,开展跟踪辅导和服务,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研发管理制度。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启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20 强评选工作,着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化、高新技术企业优质化。
三是构建全流程的协同服务体系。组织开展科技政策、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归集、知识产权挖掘、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种业务培训,分片区、分领域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构建科技、税务、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会商机制,建立企业研发活动、知识产权、生产经营情况跟踪预警机制,推动企业持续创新。
截至2021 年底,宿迁市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50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680 家(同比增长64%),江苏省瞪羚企业10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 家,均实现历史新突破。
一是强化高端创新平台布局。聚集膜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链,江苏斯迪克新材料公司与苏州大学李永舫院士共建省院士工作站,获批江苏省手性药物反应与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复合涂层功能膜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2 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宿迁高新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宿迁市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化基地;宿迁市洋河新区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建宿迁市龙科微生物产业研究院。
二是提升创新载体建设水平。贯彻落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推动宿迁高新区“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发挥创新示范作用,在2020 年度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较上年上升4 位。西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为省级孵化器,宿迁激光装备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省级孵化器优秀等次。
三是紧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将研发机构作为企业创新的强芯硬核,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 家,备案市级研发机构144 家。
四是建设科技创业载体链条。稳步推进科技综合体建设,建设科技综合体20 个、投入使用面积达到89.9 万平方米。着力推动各地积极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企业孵化全链条,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5 家。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出台了《市政府关于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科技服务业集聚计划和重点企业登高计划,加强技术转移队伍建设,培育职业化经纪人。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服务效能,引导6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检测、合作研发等服务,开展技术转移和交易,累计横向服务收入超500 万元。深化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地方分中心建设,联合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海洋大学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宿迁分中心16 个。
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市实施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47 项;立项支持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 项、支持资金1000万元;获批省成果转化项目3 项、省拨资金3400 万元,项目数、资金数均居苏北第一。技术合同登记额超过57 亿元,同比增长140%。
三是努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全市“6+3+X”产业体系和20 条重点产业链,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184 家企业500 余条技术需求,编制《2021年宿迁市企业人才创新需求汇编》。全市共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223 项,其中校地合作40 项。
四是强化人才智力支撑。联合市委组织部出台《宿迁市科技镇长团“团+组”服务重点产业链培育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连接高校、地方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人才科技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聘请高校院所专家兼职企业“科技副总”,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企业突破科技创新瓶颈精准“把脉下药”。2021 年,共获批省“科技副总”227 人,居全省第二,较上一年实现翻番。
一是落实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果。落实“十个一”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成立产业链服务专班,编制产业链培育工作方案,遴选相关产业领域专家和智库单位,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全市20 条产业链共遴选首席专家27 名,智库单位33 家,支撑机构44 家。
二是开展专题调研和深度研究。为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目标,邀请智库单位围绕宿迁市产业链开展专项调研,全面梳理各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企业核心技术节点、产业链延伸方向等内容,形成各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将智力成果转化为服务产业链创新发展源泉。全市20 条产业链均形成培育工作方案、产业链调研报告、招商图谱。
三是积极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深入实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揭榜挂帅”项目,集中优势资金攻克产业链共性技术,提升产业链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围绕产业链成果转化应用,谋划建设产业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发展研究院,集聚高层次人才落户宿迁,服务产业链大多数中小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
四是打造“产业大脑”创新服务平台。聚焦20 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在全省首家建成“产业大脑”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一平台、三图谱、五清单”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注册企业用户超过1500家,累计推送招商企业信息8227 条、科技成果信息40万条,已梳理企业清单3 万家、科研团队清单2 万个、高校院所清单1545 家、创新载体清单超100 家。平台建设先后被中国改革报、中国江苏网、江苏省委新闻网、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官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一是探索做好省级各类试点工作。紧紧抓住省级科研诚信体系、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建设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构建覆盖科研活动全领域各环节的诚信管理体系。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构建高校院所、行业专家、省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领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深化“省科技改革30条”落到实处,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科技部门从以科研项目、科技经费为主导向全面的科技服务转变。实施科技创新券2.0 改革,对兑现频次、兑现方式和兑现流程进行优化,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三是深化科研项目改革。探索在不改变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挂兼职等多种形式引才,鼓励其参与省重大项目申报。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瞄准重点发展任务和“卡脖子”难点,开展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启动博士科研试点项目,探索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才,直接给予市级自然科学资金项目立项支持。
“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是宿迁市抓住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政策支持优势,通过改革集成、创新突破,走出的一条利用后发优势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具有全国代表性和示范性。
但宿迁市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突出。一是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较弱。2020 年度,宿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低于江苏全省平均值(65.1%)8.1 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1.83%,低于江苏全省平均值(2.93%)1.1 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73%,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为38.3%。二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宿迁市的纺织服装、家居制造等传统产业规模大、占比高,2020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1.6%,低于江苏全省平均值14.9 个百分点。宿迁市每约7 亿元GDP中只产生1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之下,江苏全省为约3 亿元、苏州为约2 亿元、盐城为约4 亿元GDP 中产生1 家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宿迁本地高校院所成果产出少。宿迁市的高校院所研发经费总支出不足5000 万元,研发投入低,产出集中在论文、专利,没有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产生,对地区产业创新带动作用弱。2020 年,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只有4.46 件,仅为江苏全省平均水平的12.34%,居江苏省末位。
围绕建设长三角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承载高地、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的目标,着力在融通创新体系建设,聚焦二次研发,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堵点难点,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融通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范式,聚焦于创新主体之间的融通动力机制、创新要素的共享机制、创新成果转化与成果共益以及风险共担机制的实现。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运行机制、创新机制、共享机制要不断创新,构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企业验收、多方出资、成果共享”的融通创新体系。围绕宿迁市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聚焦膜材料、激光装备、生物医药等20 条重点产业链,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梳理产业链关键技术问题清单。围绕重点课题攻关,整体设计、一体化推进,鼓励合作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方通过项目合作方式结合,推进应用研究向技术创新的二次研发,实现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化的产业应用,形成方向互补、任务衔接、成果集成的融通创新格局,有效促进各合作主体互利共赢。
一是建立孵化器培育“全链条”模式。从“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全链条,引进第三方专业化运营服务平台,设立种子基金,吸引风险投资机构,面向优势入孵企业提供战略投融资,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提供孵化器的软硬件条件,进一步整合政策、完善机制、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项目孵化生态系统。
二是建立孵化器服务“精准化”模式。针对企业孵化发展阶段,优化服务策略,在企业创立、稳定成长、加速扩大、孵化毕业等阶段,提供企业创业指导、资源对接、风险投资等服务,精准服务小微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
三是建立产业园区发展“规范化”模式。抓住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政策集成、生活配套等方面的优势,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园区发展定位、招商重点、发展方向,确保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与产业基础、人才引培、资源等因素相匹配,实现产业园区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应用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重点要破除科技成果评价、分配、赋权、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更大范围激发成果转化的热情。以宿迁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研究所为样板,聚焦创新链,建设“一链一所”,重点破解科技研发机构严重缺乏的问题,主动出击,与大院大所合作,引进一批优质新型科技研发机构,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带动链上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聚焦补链,建设“一所一基地”,重点破解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生根问题,在重点关注人才引进、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产业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转化效率;聚焦延链,建设“一基地一产业”,重点破解机构服务地方产业的问题,聚焦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以基地为核心招引一批优质科技型企业、转化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攻克一批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编号:21SYC-120)、江苏省宿迁市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1SYA—02)、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计划——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宿迁市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编号:BM2011110) 研究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