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贝部》释义订补六则

2022-04-27 01:35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眼汉语汉字

孙 博 涵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提 要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采纳吸收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修改意见,在编排、收字、注音、释义、例证等方面都进行了修正和调整,是目前大型字书的巅峰,但是它在释义上仍存在沿袭故训、义项不全、释义有误等问题,影响到我们正确理解字义和阅读古籍。本文选择《汉语大字典·贝部》中释义有问题的六个汉字进行考察和订补,或沟通其字的异体关系,或补充音义,或纠正错误释义,并提出了相应的修订建议。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以字为中心,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共收录楷体单字60370个,其中包括在历代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异体字和讹俗字。《大字典》往往能够克服之前字书的弊端,力求对汉字的来源和异体关系予以揭示,并试图对每个汉字历时和共时平面上的形、音、义都作出准确而全面的反映。但是限于时代以及资料不足等原因,其中部分汉字的释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因袭故训而不加辨正,或未能沟通异体正俗的字际关系,或误收误释义项。汉字随着时代在不停演变和发展,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订补,这些汉字的释义则会更加晦涩难懂,也会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极大的困扰。基于此,笔者搜集了《大字典》部分竟收故训而考证不足、有误的汉字,对其重新查证辨析,沟通其字际关系,分析其来源,纠正其错误,并提出了相应的修订建议。本文从《贝部》字中试择其六则,加以分析订补。

3.䝸

案:“䝸”当是“頍”字之讹俗。《仪礼·士冠礼》:“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郑注:“‘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頍。缁布冠无笄者,着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项中有,亦由固頍为之耳。今未冠笄者着卷帻,頍象之所生也。滕、薛名蔮为頍。”郑玄推之《仪礼》中的“缺”当改读为“頍”,是一种固定弁冕的发饰。后代根据郑注加以阐明其形制,即以一条布带两端打结,再沿着发际线斜着系于后脖项处,且另用一条绳子穿过两端之结系牢固。之后又用四条小绳子在布带的四个角上系四个结,这四个结上面再绑在冠圈上用来固定缁布冠,最后另用青色的丝带系于頍而下垂系于颔处。宋代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和清代张惠言《仪礼图》所示分别如下(图1为聂图,图2为张图):

图1

图2

此物不仅是一种固定弁冕的发饰,而且有四个结分别朝四个方向歧出,完全符合《广韵》《集韵》所描述的“器用”和“四向”两个特征,并且“䝸”与“頍”形近,皆有构件“支”,“頁”与“貝”二构件相似,极易混误。《龙龛手镜·贝部》:“,俗。音我。”郑贤章(2004:288):“《龙龛·页部》:‘,音俄。齐也。又音我。侧弁头也。’……‘’与‘’音同形近,‘’疑即‘’的讹字。”可作参证。“頁”与“首()”古通,故“頁”常讹为“”,如《字汇补·贝部》:“,古顶字。见《韵会》注。”“”上部构件与“艹”形近,或讹“艹”而转与“頍”旁之“支”合为“芰”。由此看来,“䝸”之形义皆与“頍”合,二者异体无疑。至于其音“奇寄切”,盖则又误以“芰”为声符。

因此《大字典》当阐明“䝸”与“頍”的异体关系,并修改其释语为:“䝸。‘頍’的讹字。古代戴在头上用来固定帽子的器具。《广韵·寘韵》:‘䝸,䝸贝,四向用也。’周祖谟校勘记:‘贝,北宋本、巾箱本、黎氏所据本、景宋本均作具。故宫《王韵》注云:䝸具,四相用。’《集韵·寘韵》:‘䝸,器用。’”

4.䞀

义项②释为“龙目,即龙眼。又称桂圆”者,本邓福禄、韩小荆师《字典考正》。《汉语大字典》(第一版):“䞀。龙贝。贝的一种。《字汇·贝部》:‘䞀,龙贝。出南海。’”《字典考正》 (2007:379):“‘龙贝’不辞,‘龙贝’乃‘龙目’之误。《万象名义·贝部》:‘䞀,胡鬪反,虫似龙目。’(262)《玉篇·贝部》:‘䞀,乎豆切,龙目,出南海。’(474)‘龙目’即‘龙眼’,《文选·左思〈蜀都赋〉》:‘旁挺龙目,侧生荔枝。’李善注:‘《南裔志》曰:龙眼,荔枝,生朱堤南广县……龙眼似荔枝,其实亦可食。’(17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即改释语为“龙目,即龙眼。又称桂圆”。

案:“龙目”与“龙贝”当本为二物。“龙目”诚即龙眼桂圆,但“龙贝”当仍为一种贝壳,故“䞀”字从“贝”,若释为一种水果,则于汉字规律有悖。今《字汇》《正字通》皆云“䞀,龙贝,出南海”。又《集韵·候韵》:“䗔,水虫,似龙,出南海。”从“虫”与从“贝”同意,古人对贝类和昆虫类有时在文字上混为一类而不别,故从“虫”者往往亦为贝类,如“蜬”,《玉篇·虫部》:“蜬。小蠃,见水中。”从“贝”与从“虫”字也往往构成异体,如“”与“螺”,“蜠”与“”等,故“䞀”或即“䗔”字之异体,既然“䗔”是一种“水虫”,那么它的异体字“䞀”也同样应该是一种水生生物,而非为桂圆龙眼之类的水果。此物名“龙贝”,或因其形状与“龙目”相近,故《篆隶万象名义·贝部》:“䞀,胡鬪反,虫似龙目。” “䞀”为贝类而非水果还有一些证据,清代洪亮吉诗《送李同年赓芸赴任浙江》(2001:650)有“努力报最先,无徒事琛䞀”语,《尔雅》“琛,宝也”,古多以玉类、贝类为珍贵者,故“琛䞀”并称即指钱财宝物,因此“䞀”必然为贝类,方能指财宝。

今泽存堂宋本《大广益会玉篇》“䞀”下云“龙目”者,反而疑为“龙贝”之讹,“目”与“贝(貝)”常讹混,如《龙龛手镜·贝部》“,俗;正作眓。视也”可参证,他书引《玉篇》即有本作“龙贝”者,如《康熙字典》:“䞀。《玉篇》:‘龙贝也,出南海。’”王念孙《广雅疏证》引亦同,可见有本不误者;《玉篇》与《篆隶万象名义》本皆作“虫似龙目”,后《玉篇》脱“虫似”二字。

《大字典》此处不当轻改,当以第一版为是。

《大字典》:“虫名。《本草纲目·介部·寄居虫》集解引陈藏器曰:‘南海一种似蜘蛛,入螺殻中,负壳而走,触之即缩如螺,火炙乃出。一名。’”(p3894)

猜你喜欢
龙眼汉语汉字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买龙眼
《汉语新韵》简介
5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6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