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礼仪文明下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建构机制包括内在机制与创新机制,通过运用少先队特有的符号标识与开展程序化、规范化的活动,严格遵守礼法与礼义,创新礼器、礼容与辞令,进行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礼仪文明下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建构原则要从深入挖掘中国礼仪文明内容、强化少年儿童仪式活动要素和以童为本开展少年儿童仪式活动出发,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情感,加强少年儿童的组织认同与国家认同。
关键词:中国礼仪文明;少年儿童;仪式活动
以国家领导人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设、关怀少年儿童的成长,提出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1]。少年儿童仪式活动是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之一,即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集体生活和活动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引导的活动。中国礼仪文明是探寻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源泉,能够塑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仪容仪表,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情感,加强少年儿童的组织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中国礼仪文明下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建构机制
中国礼仪文明下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建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内在机制与创新机制。
(一)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内在机制
少年儿童仪式活动是在少先队员集体中,运用一系列少先队特有的符号标识,开展一系列程序化、规范化的少先队相关课程及活动的各类行为的总称,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少年儿童阳光生活、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增强少年儿童的集体意识,加强对队组织的认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中符号标识包括红领巾、队旗、队徽、队委标志、队礼、呼号、宣誓、队歌、鼓号队等,《中国少年先锋队标志礼仪基本规范》中指出了红领巾、队旗、队徽等的含义、规格、材质、佩戴及使用,即对少年儿童组织的礼法、礼义、礼器、辞令、礼容等进行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规定。以红领巾为例,其礼义是指“红旗的一角,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这是红领巾的核心内容与价值指向;红领巾的礼法规定了红领巾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各级队组织应按要求合理使用,队员在举行活动时必须佩戴红领巾,在参加体育活动或在家里休息时可不佩戴红领巾,天气炎热时可佩戴队徽代替红领巾;红领巾的礼容要求队员服饰规整,并能保持红领巾的整洁。以少先队员十二项入队仪式为例,一系列严格的操作程序使得礼法的内容得到了凸显,随着礼器——出旗的呈现,入队仪式开始了。“奏出旗曲”、“唱队歌”、“公布新队员名单”、“宣誓”、“呼号”等辞令的转换,最终使入队仪式活动的礼义得到升华,少年儿童顺利入队,队员身份得以确立,标明了队员今后的责任与义务。在仪式活动中,通过运用一系列符号标识,开展一系列程序化、规范化的活动,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得到展现,身心得到愉快的发展,同时加深了对队组织的热爱与共青团的向往。因此,规范少年儿童组织的礼法、礼义、礼器、辞令、礼容,深入挖掘红领巾、队旗、队徽等实物的象征意义,规范少年儿童的仪式活动体系,不断激励少年儿童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怀是开展仪式活动的内在机制。
(二)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创新机制
仪式活动的创新要以相关文件为基础,并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对仪式活动进行继承与创新。一般而言仪式活动的创新体现在礼器、礼容与辞令。礼器是行礼时使用的器物,辞令是礼仪场合中的特殊语言,礼容则是指行礼者的言行举止与穿衣打扮,例如少年儿童鼓乐队中加入少数民族乐器、少数民族服饰与红领巾和队委标志的结合,以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国歌、队歌等,都是仪式活动创新的体现。以藏民族为例,在少先队鼓号队编队表演中少年儿童将富有民族气息的热巴鼓、达玛鼓融入编队表演中,体现了创新。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礼法与礼义是需要严格遵守的,涉及仪式活动中严格的操作程序与核心的价值指向。注重文明礼仪,是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是学校德育发展的要求,是完善少年儿童组织的根本所在。少年儿童仪式活动彰显着少先队组织的文化和理念,发挥着价值引领的功能,其创新根植于中国礼仪文明,累积着中华儿女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少年儿童学习“仁”的品德,表现“礼”的举止,营造社会的文明之风。
二、中国礼仪文明下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建构原则
中国礼仪文明体系下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建构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入挖掘中国礼仪文明的内容
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最早来源,作为净化精神的途径,塑造了谦逊、高雅的君子风范,例如“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少年儿童仪式活动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继承与发展中国礼仪文明的精神,诗礼传家,标榜门风。中国礼仪文明可以从三个方面为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第一,塑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仪容仪表,例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礼仪在规范少年儿童的行为、语言、服饰时,将美的形式赋予其中,个体因此受到行为的调整与情感的陶冶。第二,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情感,例如“发而皆中节”,启示少年儿童凡事有度,恰到好处,怀揣一份敬重之心,以善摄美。第三,找寻中国礼仪文明的重要内容,探寻少年儿童组织礼仪的发展路径。中国礼仪文明中有关言语称谓、日常行动和人际交往礼仪规范如“称尊长,勿呼名”,“言忠信,行笃敬”,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关键要素就是要从日常化的角度出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小事做起,当能“扫天下”。可见,中国礼仪文明对当下社会的发展依然起着尤为重要的积极意义,加速人类文明的演进。
(二)强化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要素
深入挖掘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符号标识的象征意义,对少年儿童多进行解释性的指引,探寻仪式符号背后美的历程,是完善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优化对策之一。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高效运作是由相互关联的步骤组成的,汇集所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规范的程序中進行表达与操演。因此这一过程必须要注重少年儿童仪式符号的呈现,即何种象征符号、符号意义、怎样呈现、怎样深化,“仪式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与行为……承载着向少先队员传授政治知识的任务”[2]。审视少先队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在特定仪式中增加相应的背景烘托,优化仪式活动设计,营造感染力极强的仪式环境,解释符号所处的社会背景,将丰富的组织文化、价值理念等融入到仪式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光荣历史的了解,对队徽、队礼象征意义的深层次理解,并在反复的多次接触中体会组织的神圣与崇高,实现组织认同,到达规范行为、引领思想的作用,“使之升华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以实现教育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3]。相反,如果机械地灌输给少年儿童“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队礼象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那么这只是枯燥、无意义的记忆游戏,不但不利于增强少先队仪式活动的教育效果,而且容易使少年儿童产生抵触心理。
(三)以童为本开展少年儿童仪式活动
以童为本,是指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与实际需求,即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特点,关注少年儿童的个体化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仪式活动的开展,要满足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多进行榜样学习,例如发挥革命先烈、爱国英雄等杰出人物对少年儿童的示范作用,增强审美意识与国家意识,培养少年儿童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保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仪式活动主要进行组织教育,兼具儿童性与政治性,既承载少先队组织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理念,表达着少年儿童共有的经验与情感,又要学习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信仰。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仪式的功能在于创造心理习惯与社会风俗,从而能够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发展,同样是基于少先队仪式活动能够满足个体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功能,进而从少先队员的生活环境与年龄特征等要素出发,开展兼具多样性与灵活性,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少年儿童,密切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探寻少年儿童所切实需要的仪式活动。
三、小结
国际社会之间的竞争,通过教育手段来维护各国的价值体系与思想意识形态,增强民族认同与维护国家稳定。中国礼仪文明下的少年儿童仪式活动,起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党的先进思想寓意于队的符号标识当中,促进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感情。少年儿童仪式活动的开展要重视中国礼仪文明,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进而成为少年儿童可接受的内容,强化对华夏民族的认同,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8日)
2. 杨湾.论少先队仪式的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德育,2017(21):22.
3. 陈珊珊. 少年儿童组织礼仪的文化蕴意与教育功能[J]. 基础教育研究,2017,(03):15-17.
杨少贇,1992年,硕士研究生,助教,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F07B13B5-EC7D-47ED-BDF6-C76A74D9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