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敏 王冉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网络语言对比语料库数据,对具有相似结构的汉英准连动式V2槽位动词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中西思维的差异导致汉英准连动式在V2槽位动词类型上的偏好存在差异;(2)因为位移事件的普遍性,汉英准连动式都具有典型的连动结构语义特征和语法化倾向。本文在丰富汉英对比研究的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语准连动式 英语准连动式 对比研究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连动结构(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VC)廣泛地存在于世界上多种语言当中,包括非洲语言、大洋洲语言、东南亚语言和一些克里奥语言等(Lord 1974,1993;Matisoff 1991;Crowley 2002;Bril 2007)。正是因为其普遍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然而也因为其在语言中的个体性差异,学界对其的界定也一直存在争议(彭国珍等 2013)。尽管如此,学界对于连动结构的普遍意义仍较为认同,即,广义上,连动结构是指一个小句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词(短语)且句中没有任何连接语素,如下例(1a-b)的“来/去-V”结构。然而,例(1a-b)并不是一例典型连动结构,因为其不符合典型连动结构至少共享一个论元的特点(Aikhenvald 2006)(典型连动结构见例(2))。Pullum(1999)将其命名为准连动式(quasi-serial verb construction)。就这点来看,传统上被认为是非连动式语言的英语,也存在连动结构,如例(3a-b)的Go-V构式。
(1)a. 来玩吧!b. 我去买菜。
(2)我去买饭吃。
(3)a.Go get it.
b.Come see us Thursday.
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连动式语言,一直是学界连动结构研究的热点。学界关于汉语连动结构研究也成果颇丰。但研究多是关于汉语语言内部连动结构类型的考察(高增霞 2006),聚焦于“来/去-V”准连动式的研究较少。就笔者所知,目前仅有李沛(2012)和甘露、甘霖(2009)等做过相关研究;此外,关于汉语的连动结构跨语言对比研究也相对较少。英语在连动结构语言中的地位较低,故学界罕有相关研究。学者也更多只是将Go-V构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并未考虑将其与其他语言中的连动结构作对比分析,除了邢斌 (2012)以及邢斌、梁润生(2012)。总的来说,学界现有关于汉英连动结构的对比研究较少,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向;同时,对汉英连动结构跨语言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站在汉语的角度更深刻地了解不同语言的个性,从不同语言的特征中了解汉语的特色。本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相关研究分析
就V2槽的动词类别方面,甘露、甘霖(2009)认为,汉语“来/去-V”结构中的“后项动词通常为动作性强的动词,而表示喜爱、怨恨、遗忘等心理活动的动词一般不出现在V2位置”;Jaeggli和Hyams(1993: 322)认为,静态动词(stative verbs)不能出现在go-V结构中,而Wulff(2006: 115)在BNC语料库中检索发现,部分状态动词能够出现在go-V结构中,但go-V结构更偏好无界过程类动词(atelic process verbs),即活动动词(activity verbs)。就动词的及物性而言,李沛(2012)认为“来、去”后接的动词短语通常是动宾短语;邢斌(2012)研究发现Go-V结构中,V2槽位上的动词也多是及物动词。另外,Nicolle(2009)还发现come-V结构共享了26%的go-V结构动词后项。
汉语“来/去-V”连动结构和英语Go-V连动结构均由V1槽的趋向位移动词和V2槽的具体动词构成,具有形态上的相似性。此外,汉语中的“来”和“去”以及英语中的go和come都可表达一种指向目标的位移。由此可见,中西共享普遍的位移事件概念,汉英连动结构也具有意义上的相似性。从理论上来讲,汉英准连动式具有可对比性和研究价值。然而,现有研究主要是在单语内对汉语“来/去-V”连动结构或英语Go-V连动结构进行个体分析,关于汉英准连动式的对比研究较少,尤其汉英准连动式关于V2槽位动词类型的共性和个性上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英语Go-V连动结构和汉语“来/去-V”连动结构的V2槽位动词类型是否存在差异?造成二者共性与差异的可能原因又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借助网络语言对比语料库:Chinese Web 2017(zhTenTen17)Simplified和English Web 2020(enTenTen20),对汉英准连动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操作为:采用正则式CQL[word= “来”][tag= “V.*”]、[word= “去”][tag= “V.*”]和[lemma= “go”][tag= “VV”]、[lemma= “come”][tag= “VV”]分别在汉英语料库中对汉英两类连动结构中的V2槽位动词进行检索。排除英语准连动式中V2槽位上非动词的选项,如“go slow”等;然后,从各结构检索结果中选取频次前50的动词(不考虑英语大小写差异,如go get和Go get中的get仅记一次)。最后,根据动词体貌类型/动相类别设定,将所选动词按完结动词、达成动词、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四类进行归类。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结果,我们有以下三点发现:(1)汉英准连动式在V2槽位上同样更偏好活动类动词;(2)汉语“来-V”结构更偏好达成类动词,且相较于英语come-V结构更容易接受达成类动词;(3)汉英准连动式的V2槽位上,状态动词类型较少。
汉语“来/去-V”准连动式中,“来-V”结构(30%)和“去-V”结构(52%)的V2槽位动词多是无界过程类动词,即活动动词;英语Go-V连动结构中,go-V结构(38%)和come-V结构(38%)也同样更偏好活动动词。这表明,汉语的准连动式与英语准连动式语义相似。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构式的结构直接决定其意义(Goldberg 1995)。汉语准连动式与英语准连动式有相似的句法结构,均表现为[V1位移+V2];而相似的句法结构能够与语义形成一致的映射关系,这在语义上表现为两类结构的动词类型偏好一致。
然而,汉语“来-V”结构实际上更偏好有界达成动词(46%),汉语“去-V”结构(18%)和英语中的come-V结构(26%)则不那么偏好。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是中西思维的差异造成的。汉语中的“来”常常用于说话人认为积极的、人们所期望的、好的方面,“去”则常常用于消极的、背离人们期望的、坏的方面(李沛 2012)。而达成类动词,从其字面意义achievement verbs上来讲,应多为中性或积极语义动词;细究汉语“来-V”结构偏好的达成类动词也可以发现,其中多為积极义动词,如“满足”、“吸引”、“提升/高”、“推动”等等。因此,汉语“来-V”结构中的V2槽位达成类动词比例较“去-V”结构更为显著。同时,中国人更倾向于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即通过表达期许来表明要求与目标。对他们来说,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达成类动词所体现的共同期许与目标,“来”的语义使其比“去”更适合。相对地,相较于中国人的委婉,西方人在表达请求与诉求上则更显直接与果决,他们不一定需要通过使用come来获得思想认同,凝聚力量。因此,英语come-V结构V2槽位上的达成类动词占比较汉语“来-V”结构中的不显著。
研究还发现,汉语准连动式V2槽位上出现的状态类动词较少,从这点上来看,甘露、甘霖(2009)“‘来/去-V’结构中的后项动词通常为动作性强的动词”的观点也不无道理。然而,英语准连动式中V2槽位上出现的状态类动词也同样较少,与汉语准连动式表现一致。这也从侧面说明汉英准连动式语义相似,证明了连动结构具有普遍意义:典型的连动结构[V1位移+V2]表示施事先实施V1位移的动作,再实施V2动作。传统意义上来讲,V1位移和V2具体动作之间有先后顺序关系;而要凸显这先后关系,V2多是具体动作动词,如活动动词等。状态动词一般不出现在连动结构的V2槽位,因为其具有持续性和静态性特征,动作性不强。若出现,其静态语义会使V1和V2动作的先后顺序关系无法得到凸显,继而影响其前的V1位移动词的位移义,使V1位移动词的位移实义减弱,逐渐语法化。尽管汉英准连动式V2槽位不偏好状态动词,但状态动词仍能够出现于其中,这表明汉语准连动式和英语准连动式在共享典型连动结构意义的同时都在逐渐语法化。
总的来说,汉英民族思维的差异决定了汉英准连动式在V2槽位动词类型上的差异,位移事件认知的普遍性决定了汉英准连动式在表达典型义和语法化上的共性。汉民族的迂回性和整体性思维使其偏好使用“来-V”结构以获得心理认同,凝聚思想共识,使用“去-V”结构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而西方民族的直接性和个体性思维使其更偏好使用go-V结构,在使用come-V结构时以表达不同的位移方向。
本研究基于对比语料库数据,对汉英准连动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是二者在V2槽位动词类型上的共性与差异,并探讨了二者出现共性与差异的原因。研究有以下两点发现:(1)中西思维的差异导致汉英准连动式在V2槽位动词类型上的偏好存在差异。(2)因为位移事件的普遍性,汉英准连动式都具有典型的连动结构语义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语用的关系,汉英准连动式中的位移动词均在逐渐语法化。以上发现是从网络语言对比语料库中得出的,若采用其他类型的语料库进行检索,结果或许稍有不同,往后研究以此为出发点作深入探讨。此外,本研究对汉英准连动式V2槽位动词体貌特征的分类可能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日后相关研究可对此做出整改,采用更为科学客观的手段或工具。
参考文献
[1]Aikhenvald, Y. 2006.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A]. In A. Y. Aikhenvald and R. M. W. Dixon, eds.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8.
[2]Bril,I.2007.Nexus and juncture types of complex predicates in oceanic languages: Functions and Semantics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8, 1: 267-310.
[3]Crowley, T. 2002. Serial Verbs in Oceanic: A Descriptive Typolog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Goldberg, A.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Jaeggli, O & Hyams, N. 1993. On the independence and interdependence of syntactic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English aspectual come and go [J].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1: 313–346.
[6]Lord,C. 1974.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in Yoruba [J]. Studies in African Linguistics. Supplement 5: 195- 204.
[7]Lord, C. 1993. Historical Change i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8]Matisoff, J. 1991. Sino-Tibetan linguistics: Present state and future prospects [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 469-504.
[9]Nicolle, S. 2009. Go-and-V, come-and-V, go-V and come-V A corpus-based account of deictic movement verb constructions [J]. English Text Construction 2:2, 185–208.
[10]Pullum, K. 1990. Constraints on Intransitive Quasi-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Modern Colloquial English [A]. In A. M. Zwicky & J. Brian, eds., When Verbs Collide: Papers from the Ohio State Mini-conference on Serial Verbs [C]. Ohio State University. 218-239.
[11]Wulff, S. 2006. Go-V vs. Go-and-V in English: A case of constructional synonymy? [A] In S. T. Gries & A. Stefanowitsch (eds.), Corpora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Syntax and Lexis [Trends in Linguistics 172] [C].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01–126.
[12]甘露、甘霖,2009,淺析由 “来 ” 、 “去 ”构成的连动句[J].《中州大学学报》(4):79-81.
[13]高增霞,2006,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4]李沛,2012,连动结构间“来、去” 的使用倾向[J].《湖北社会科学》(1):139-141.
[15]邢斌、梁润生,2012,英语 GoVPbare构式和汉语“来、去+VP”构式的对比研究及认知解读[J].《沈阳大学学报》(2):122-125.
[16]邢斌,2012,英汉连动式的认知研究——对含有“come”和“go”的英语连动式和含有“来”和“去”的汉语连动式的对比研究[D].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二语致使动结式论元结构加工实证研究”(IF2021034)(主持人叶志敏);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二语情绪概念的空间具身加工研究”(IF2021035)(参与人叶志敏);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关系从句加工中的挂靠偏好实证研究”(IF2021033)(参与人叶志敏)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