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长 不要过多打扰

2022-04-27 00:56张凤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种树一节课果树

张凤

周六上午,我去听一个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介绍,那是一个中年女教师在发言。她说在日常的教学中,自己给学生发各种各样的卡片,不辞劳苦,每一节课都发:比如“读优”“写优”“算优”“文优”等;同时,她每天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根据纪律、卫生、作业等项目,按5、3、1分的成绩分别赋予表现不同的学生,日日公示;而且,老师每周综合公示一次,给评价量化分数高的学生发喜报等。

坐在讲台下的我,却感到异常疲惫。如果我来做这个老师的学生,如果我今年才9岁,一定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努力地去挣各种“优秀”卡的,可是,我得时时刻刻收敛着自己:每一个课间都不跑不跳不叫不闹,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要板板正正地坐得好写得好,每一节课都得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不交头接耳不截老师的话茬,每天的作业都要书写工整、正确率高……这样做能够一直拿5分吗?当我非常努力也拿不到5分、得不到“優”卡的时候,一定会伤心和失落的,而且这份受挫的焦虑抑郁无人疏导,日复一日,只能暗藏于心自己消化,这样的情绪郁积于心,会不会迟滞一个人心灵的成长?

而且,我还在思索,这个老师班上的学生,肯定有一定数量的孩子不能拿到“优秀卡”或是每日5分的量化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在这个老师的班上,一定会备感失落与挫败,而且面对频率如此密集的评价,他们时时日日被刺激,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会留下怎样的烙印?

这个老师想出如此多的方法,是不容易的,说明这个老师是一个上进的、善于动脑的好老师。只是,如此众多的激励与管理的办法,仿佛是密集的规矩加在了孩子们的身心之上,这众多的规矩会使孩子们的成长变得整齐划一,这就叫“去个性化”。而心理学上讲: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心理咨询师》140页《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怪不得,那个老师一直在说自己执教班级的学生是多么地难以管教,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在刺激着孩子们的身心,侵犯行为增加那便是正常的,有什么样的刺激,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上课是注重教学方法的,而不是一味地赶紧上完这节课,完成这节课的内容。有好多老师告诉我,上课不能光一直在讲,这样学生会上的非常累,让课堂灵活起来,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有意义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好的导语,扣人心弦。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人才的成长自有其本身的规律,不要人为地设立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去干涉孩子的成长。柳宗元曾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对那些不会种果树的人有过这样的描述:“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善于种植果树的郭橐驼认为:种树时要一丝不苟,栽种后就不要去管它;而不会种树的人,才早晨晚上时时刻刻地去骚扰它,必然动其根本,果树们怎么会顺利地成长呢?种树如此,育人也有相同的道理,时时刻刻地刺激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们怎么能够安静地成长呢?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半年的尝试,让我看到学生身上无限的潜能,他们用心观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只要加以引导,一定能在他们心中埋下写作的种子,经过日常生活的熏染,破土发芽,开出芬芳的花儿。

不能让众多的卡片或量化分去把生命的成长变得整齐划一。教育是一种鲜活的成长,一切外来的干扰都会生成意想不到的隐患,它会干扰一个人的思维与判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少一些人为的干扰,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自由地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成长为最好的最独特的那一个,那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种树一节课果树
果树夏剪有诀窍
果树为何嫁接后才能结出好果子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种树
一起来种树
吃老鼠的糖果树
种树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