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琪
摘 要:线描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纹样,但早期的线描还处于以形画形的阶段,主要用于表现人物、花鸟等纹样,用笔用线也缺少变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线描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相继出现了不同的线条表现方法,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竹叶描等,但表现题材依然以花鸟和人物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当代山水画家黄格胜以线描形式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首次提出并确立了“山水线描”的概念。山水线描在继承中国传统白描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风景速写的表现方法,在材料选择上也更加丰富多样。将山水线描引入艺术类高校的国画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山水画。
关键词:山水线描;国画教学;黄格胜
一、黄格胜山水线描的形成与特点
(一)形成
黄格胜山水线描的形成得益于他常年的写生积累与教学实践。他对线条的理解与应用遵循了中国画以线为美、以线为骨的特性,同时在写生过程中既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又加入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将艺术符号化。黄格胜线描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探索阶段,他初用钢笔,用稚嫩的线条表现连环画、大字报以及写生对象。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经过大量的写生创作,黄格胜逐渐对线条和语言符号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出版了《黄格胜山水线描集》。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他对用线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物象结构的掌握更加娴熟,且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样式独特的线条绘画语言,出版的《黄格胜山水线描写生教程》也风靡于全国各大艺术类高校。
黄格胜山水线描的魅力在于其把写生和创作相结合,不同于西方速写写生的“打草稿”。他将传统山水画技法对线的要求与现场风景写生创作相融合,充分体现线条的魅力,作品强调客观性、艺术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形成了极具魅力的黄家样式。这种方法对于山水画入门学生来说,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表现大自然的风光,以线赋形,锻炼学生捕捉物象造型的能力、塑造意象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物象取舍的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线条的应用和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
(二)特点
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国民族的文化。”中国画讲究笔墨的运用,以线为造型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特征。黄格胜在已有的线条技法上融入了西画速写的特性,采用钢笔或毛笔在速写纸上作画。当然,表现工具不局限于水性笔、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等,作画纸张也不局限于速写纸、卡纸、素描纸等,很多材料均可用来作画。黄格胜的山水线描不拘泥于对物体的客观描绘,而是在尊重客观物象造型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夸张、变形、拟人化处理。他对于线描的表现还在于突破和超越形式美本身的范围,在面对自然本质的基础上,从无限想象中获得更多更加丰富的审美感受。这种抒情表意的审美功能是山水线描对自然艺术基本格调的还原。
黄格胜是一位非常注重作品形式感的画家,特别强调画面形状的整体感和完整性。他的作品中物象都有完整的形状,外形的整体感非常强。有的作品中物象的形状非常明显,这种表现方式被称为团块式构图。除了在工具材料的选取上比较讲究外,黄格胜山水线描在用笔用线上也很有讲究。结合谢赫“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观点来看,用笔用线其实也就是以线立骨,随物赋形。黄格胜强调山水线描的用线用笔要如同草书用笔一般,一方面,讲究线条的节奏感,运笔时而直抒胸臆,酣暢淋漓,时而岳镇渊渟,泰然居之。合理地运笔节奏对完整的水墨作品的呈现、整体画面趣味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方不中矩,圆不副规,他在尊重客观物体特点的前提下,自由地用笔用线,追求线条毛涩、朴拙、浑厚的金石意味,强调用笔宁方勿圆,宁曲勿直,用颤抖毛涩的用笔代替平滑无波的用笔,用灵动摇曳的曲线代替呆板无趣的直线,使线条呈现出的物象更具有艺术表现性。
二、山水线描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随物赋形”的语言提炼
20世纪90年代初,“山水线描”的概念由黄格胜提出并确立,在此之前,“线描”和“山水”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线描多表现花鸟题材与道释佛教人物画题材,除了用于工笔画山水的底稿外,没有直接以线描表现山水题材的作品留存下来以及相关概念的论述。而黄格胜在不断的写生探索中,总结出一套关于山水线描的绘画语言。
大多数人孩童时期对于物体的描绘,就是采用线条对物体的外形进行简单描摹,用基于自身本能理解的线条去表现物象的外部轮廓,这无疑是最直接的绘画表现方式。中国画十分讲究对线条的应用。从山水线描入手,初学者可以解决造型、用笔、构图、取舍、归纳等许多问题。在进行线描训练时,除了物象的明暗色彩关系以及水墨皴擦的表现外,当面对一棵树、一座房子、一座山、一个石头时,在没有运用毛笔的皴擦、渲染等技法的情况下,学生便需要一笔一笔地去揣摩线条的各类表现形式并对线条进行深入刻画,一方面,可以通过线条的长短、曲直、快慢以及疏密对比关系和主次对比关系去组织画面语言,让画面更丰富、更严谨,从而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内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线条有更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线条组织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提炼、掌握物象艺术语言,正如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思想的含义:艺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从而升华出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其中,“骨法用笔”是指对线的应用。线即骨,用线讲究力度饱满,在用笔的过程中把力量贯穿其中,线条要坚挺且富有弹性。用笔要有书写性,讲究笔势,要求有起笔、运笔、收笔的运笔过程,充分表现出线条的张力和生命力。中国人民对线的理解应用,以及审美要求,是在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历史和民族习惯的发展中形成的。通过对事物造型的观察,用线条组织概括出物象的基本形象,将其艺术符号化,也就是通过对线条的应用达到对物象的语言概括。值得注意的是,初学者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时会尽其所能地追求对物象精准的表达。在这里笔者要指出的是:线描训练并不是要求绘画者画的内容多像物体本身,而是要求绘画者通过变化万千的线条来画出自然万物的形态、状态。线描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线与形的把控,使初学者意识到线描不仅仅是用线条勾勒出物象的形体结构,更多的是表达绘画者对物象精神的理解。中国画讲究神似,在取之外象外,更注重的是表现其内在精粹,这样绘画者才能从根本上超越自然太过真实的形态,从而体现出中国绘画艺术的内在精神。在“骨法用笔”方面,也同样讲究“气韵生动”,不仅仅是随物赋形,同时也是对物象内在生命结构的升华。
(二)有助于“方不中矩”笔法的应用
中国画里的用线用笔特征如草书一般,讲究“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的形式美,用笔讲究书写性,讲究一波三折。线条的书写性重视用笔的节奏和韵律,节奏和韵律可以体现出线条的贯畅气息,用笔的快慢、疾徐、动静可以使线条在勾勒时在不同的转折过程中产生“节奏感”,富于变化,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的势态。
在黄格胜的线描作品里,他不依赖于用色彩、明暗与体积等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和空间关系,而仅仅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对比关系来表现物象的体积和空间。当然,黄格胜对线条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单纯地摹写物象物状,而是传达物象的特点和主体的生命情感,更是一种“传神”的表达,以及“气韵生动”的生发。
山水线描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是画者用线描的手法面对大自然进行创作。线条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可以表达人的情绪,使不同的物象带给人们不同的直观感受。少数民族的建筑是由瓦片、木头和大量的木板搭建而成的,看上去就像用不同横向的直线与竖向的直线搭建而成的物体。在教学过程中,当指导学生用线条表现少数民族建筑时,初学者一般会采用一根直线画到底的方式作画,使画面显得呆板而无生气。而通过山水线描教学,让学生采用曲线、笔断意连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就会使画面显得意趣横生。同时,瓦片使用的短而密的短曲线条也和建筑体使用的横竖曲线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如此整幅画面也就生动多了。通过长短、曲直的线条搭配,同一形状、单一的或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线条的纵横交错、疏密繁简,会形成多层次的韵律美。线条的回旋曲折、纵横交错,顺逆顿挫、驰骋飞舞对物象形体的气势作用也很大。例如,在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形象中,即使画家没有借助翅膀、云雾等形象,单一的线条却使人物呈现出舞动、飞扬、飘逸的动势。由此可见,不同的用笔所产生的线条对物象气势有着极大的作用,每一根线条都可以成为画家情感的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多用心去体会这些线条的内涵。用笔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也同样会产生不同情绪的线条。例如,在教学中示范一棵盘根错节的参天古木的绘制过程,用笔重,可使古树充满生命和活力;用笔缓,可使虬枝体现出蒼劲有力的感觉。遇上气势比较险魄的崖壁,用笔急,可以使其具有气势与魄力;用笔提,可使崖壁显得坚挺而又陡峭,山石的结构总显得复杂繁密;用笔顿,可以使山石结构显得朴实而又浑厚;用笔挫,可以使其质感苍劲而又坚毅等。山水线描作为初学者登堂入室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从线描入手,通过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体悟、总结,学生对线造型、线赋形表现的能力才会越强,对山水画的理解才会越深。同时,山水线描课可以解决学生的造型、归纳、用笔用线、置陈布势、取舍等许多山水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三)有助于“有感而画”的构图归纳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也就是说,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因此,在面对自然万物时画家应该采取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关照方式,选取最打动自己的角度进行作画。在人和景物产生感情之后,画家的艺术创作也将是自身对自然生命的感悟。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一,面对相同的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面对同一座山,有的学生喜欢清晨浓雾下朦朦胧胧的山,有的学生喜欢阳光下色彩丰富的山,有的学生则喜欢雨后空翠清润的山。不同视角下自然万物的形态不尽相同。绘画者在作画过程中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结合物象形态,适当地对其增强、减弱、夸张、变形,使画中的形象比实际对象更美。
“经营位置”也被称为“章法”或“置陈布势”。“经营”二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包括绘画者观察、分析、思考、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位置”也不仅是指画面上对物象的安排,还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审美意趣等。也就是说,画家完成一幅作品,绝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苦思冥想的过程,精心周密地选择、组织画面,以及具备整体构思、整体架构的经营能力,还需要对层次的丰富性以及前后空间进行把握。自古以来,构图都是影响一幅作品水平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一幅作品的审美意趣与品评标准,所以张彦远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黄宾虹曾谈及构图取舍,言之:“取舍可由人,取舍不由人。”面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姿态,画家需要进行美的考量与取舍。“不由人”是指尊重客观事实,“可由人”是指画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进行主观艺术处理,保持绘画的自由状态,运用个人的审美去经营完善画面。谈取舍就要谈画面主次关系,“取”的东西形成画面主要表达的东西。黄格胜为此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乾坤挪移”“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这里的“无中生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中生有,而是指画家应在写生的基础上,根据画面所需进行“无中生有”的构思创作。又如,在写生过程中,很多初学者都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面对真山真水,内心虽然深受感动,笔底却无所适从,这是一个认知与表现的问题。就算有了备受感动且想要表达的景物,绘画者也不能一一将其陈列在画纸上,因为多则显得反复冗杂,毫无章法。这些“写山水诀”对于学生的线描训练和写生乃至后期创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让初学者迅速领略到中国美学影响下的线条的精神内涵。
三、结语
山水线描课在艺术类大学本科院校中是绘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山水线描课不仅可以帮助山水画初学者初步了解绘画的精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用笔用线的能力以及随物赋形的概括能力。山水线描不失为绘画者外出写生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同时,山水线描课也是培养绘画专业人才一门重要的实践类课程,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黄格胜.黄格胜山水线描写生教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冯凤举.黄格胜与教育:黄格胜艺术教育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饶自然,黄公望.绘宗十二忌 写山水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4]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