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历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教育阶段,各学科都肩负着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是否真正融入了教学当中,因为传统文化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重要影响。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主要载体。在新课改后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制定策略,成为语文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4.003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到的教育,会对他们的价值意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语文作为一门几乎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学科,通过接触语文知识能够让学生们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将传统文化加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小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意义,随后分析了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渗透发展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会给心智不成熟的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离学生们生活最近的春节张贴春联、元宵节吃元宵、放灯笼、唐诗宋词、神话故事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好理解的,但是对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可能很难被他们接受。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构成教材课文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占比并不大,这可能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带来影响。当前,新媒体发展越来越迅速,文化知识可以直接依靠互联网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学生们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就能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但是这些文化了解仅限于表面,并没有进行深度解析。只有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当中,才能实现文化的渗透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动力,承载着祖国伟大复兴的使命,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渗透和发展。
2.提升学生的认同感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以及践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若是能够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们播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视频,为学生们讲解伟大先辈的革命光辉事迹,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是一件非常光荣、严肃、自豪的事情。另外,教师在教学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内容时,应该为学生讲解不同节日的历史来源,例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等等,让学生们能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深刻意义,鼓励学生积极践行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3.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感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当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小康,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特别是新时代的小学生,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从小就受到家长的宠爱,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吃过苦,缺少独立能力、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导致很多小学生把节俭、勤劳忘在了脑后,然而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甚至很多小学生从小就出现了浪费、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和思想,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们讲解团结友爱、勤劳勇敢、见义勇为等成语,并为学生讲解每个成语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向学生强调这些内容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把这些成语付诸实践,真正实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优秀品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师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无论在以往还是现在,小学语文都是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学科,学校为了能够尽快完成相关部门布置的任务,往往都会把培养学生得应试能力放在第一位,过于重视学生们的成绩,以及学生们的升学率。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开展学习时,会以提升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为主,没有重视起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中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所以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也只能接触一些与考点相关的知识,很难接触丰富的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与语文的融合程度不足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积累比较薄弱,以及年龄的限制,学生们在学习上没有自身的方式方法,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只能跟随着教师的带领来接触知识内容。另外,当前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都比较差,哪怕教学能力再强,使用的教学方式再新颖,自身没有挖掘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仍然无法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还会限制学生的未来发展。
3.学生们缺少语文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對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来说,学生始终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对语文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直接决定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效果。根据以往教学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很多小学生会受到内部、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对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缺少探索欲和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很难充分集中注意力去学习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会进一步制约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在语文课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来说,教育是最理想、最快速、最扎实的途径,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握课堂中的每分钟,不浪费任何一个可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和细节,做到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前后衔接完整。例如,有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会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小活动,教师可以对课前五分钟进行充分设计,每节课都由一名学生来向其他学生讲解一个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小故事,内容可以是英雄事迹、传统节日,也可以是诗词歌赋、食品、艺术等。在学生演讲结束之后,其他学生可以向演讲学生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课前五分钟演讲可以轮流进行,每个学生都能交流并分享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不仅能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思考,不断丰富自身學识。
2.在语文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当中,弘扬、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就是语文教学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语文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不仅要为学生理清知识点,还要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学习。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游子吟》这首古诗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父母对自身无微不至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引导学生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努力成长、学习,将来报答父母。另外,在学习《望洞庭》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认识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景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最后,在学习与人物相关的《小英雄雨来》时,教师要为学生解读任务,并让学生感受“雨来”在战争中的心情,学习他面对敌人顽强、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的决心,告知学生和平社会的来之不易,应该更加珍惜。
3.在语文课后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语文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比较繁多,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为学生讲解教材知识,又渗透传统文化,二者难以兼顾。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去感受传统文化。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互联网信息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还可以在课下时间利用电视、电脑、广播等方式来进行学习,其中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了解不同传统文化的由来,不仅能够为学生拓展知识的接收渠道,还能让学生对节日的由来形成长期记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与《梅花》相关的古诗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个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们回家上网查阅不同花所代表的品性,引导学生去学习花身上的高洁品质。最后,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可以给学生做一些推荐,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听写大会》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电视节目,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增强熟悉感与亲切感。
4.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可以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两种,甲骨文、大篆、小篆以及战国文字属于古文字。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被归为今文字。现代汉字经过一步步演变,其中蕴含着前辈们的劳动成果和知识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感受汉字的外形变化和其中蕴含的意义。例如,在教授“人”这类较简单的汉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人”字从甲骨文至标准宋体的演变过程,为学生介绍汉字的历史,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用毛笔书写“人”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在无形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教授“孝”这类汉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孝”字的结构和字义,“孝”字上半部分是“老字头”,下半部分则是“子”字,展现的是孩子搀扶着老人行走的形象。教师在讲解字形字义的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精神。
5.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传统文化
首先,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可以开阔胸襟、开阔视野、扩展词汇、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其次,语文教材所展现的内容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冰山一角,学生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要监督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并提供值得阅读的书单供学生参考,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最后,教师要检查阅读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例如,在学期开始之初,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设一位小组长,制订统一的阅读计划(每周阅读量) ,由组长负责监督完成,要求每位学生在期末时递交一份阅读量统计以及阅读心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6.丰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作为丰富小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性格特点以及身心发展水平来实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课外活动规模的大小、实践的长短、难易程度需要足够有创意,不能模仿以往的活动,否则会缺少创新性,导致活动的开展意义降低。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学习如何包粽子,了解龙舟比赛的一些比赛规则,在课堂中向教师和同学汇报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历史;在重阳节,教师要让学生们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给爸爸妈妈洗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加深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
总之,文章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融入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要唤起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新时代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群、王荣珍《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3期。
[2] 苏之畅《浅谈民法典的颁布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28期。
[3] 谭晓乐《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灌篮》2020年第16期。
[4] 曾国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魅力中国》2019年第46期。
[5] 刘秀清《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3期。
[6] 张志如《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作文成功之路》2019年第4期。
[7] 吴冬智《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魅力中国》2019年第34期。
[8] 张雪鸽《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5期。
[9] 盛利娟《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作文辅导》2021年第3期。
(王晶晶,1986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广饶县人,大学本科,初级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