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4-27 15:51:08许艳霞
辽宁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德育

许艳霞

〔内容提要〕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目标为导向,目标明确,特色鲜明,重在创新。通过不断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取得实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劳动教育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德育

一、引言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颁布后,辽宁省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响应,根据国家要求和各院校自身实际情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价值目标,向应用型高校发展模式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重新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基本教育方针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崇高使命。因此,应用型高校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素养、知识、能力等要素出发,开展劳动教育,将每一个青年学子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有较强适应力和竞争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最终促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以回应国家、社会、人民对高质量应用型高校的期盼。

二、文献综述

关于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檀传宝(2019)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正确理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高度关注劳动形态、教育形态的时代演变,解决好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三大理论问题。邹坤萍等(2021)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这三大特性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理念及路径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张秀再等(2021)从丰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路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陈玉宝等(2021)从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高校劳动教育作用虚化、社会劳动教育作用淡化等方面指出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王爽(2021)从观念、信念与习惯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劳动教育三个维度。综上,已有文献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很少有从个性化角度对应用型理工类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

三、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特色不鲜明,辨识度不高

应用型高校,顾名思义,是以应用型而非研究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重在应用,是我国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虽然很多地方院校按要求已转型为应用型高校,但是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与地方企业对接等诸多层面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些院校还停留在旧有模式中,转型进展缓慢,反映在劳动教育中就是与研究型大学没有明显区别,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现状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2.对劳动育人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劳动教育长期淡化、弱化,使得劳动的育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和低估。绝大多数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但缺乏行动践行的自觉性。少数大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崇尚消费主义,鄙视劳动者,希冀“一夜暴富”“赚快钱”“不劳而获”。还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读大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不是劳动干活,对劳动教育持抵触态度,不想通过劳动锤炼身心和磨练意志,得过且过。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体力劳动和社会服务对大学生无意义,是浪费时间,对学生缺少劳动育人的价值引领。

3.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

目前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上虽然形式多样,如实习实训、工程实践、专业服务、岗位实践等,但在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上缺乏总体规划,内容分散不集中,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将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劳动科学知识、日常劳动习惯、生产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导致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难以实现。同时,学校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致使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热情,教师也缺乏从事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4.缺少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从整体上看,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质量参差不齐,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配备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往往依靠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如辅导员或其他专业教师兼职施教,由于教师自身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往往顾此失彼,教育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所难免;另外,由于缺乏对教师必要的劳动教育培训,劳动教育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5.劳动教育囿于传统模式,创新性不足

对于普通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部分高校仅将劳动教育定位在传统的公益实践性质上,将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简单地分为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没有深入挖掘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尚未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仍存不足。

四、對策建议

应用型高校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与研究型大学共同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应用型高校自身存在的个性问题,我们要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和完善。

1.明确目标,办出特色,重在创新

《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因此,辽宁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上要紧密契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掘行业企业等可利用资源,办出特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如我校的前身是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兵工特色鲜明,在实施劳动教育中,要始终以传承兵工精神红色基因为核心,围绕校企协同培育兵工传人的体制机制,“引企入教”“产教融合”,将兵工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提升东北综合经济实力作出贡献。

2.复归劳动价值,重塑劳动文化,增强劳动价值的认同度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促进人的认识不断升华,劳动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校园劳动文化建设要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为核心,营造校园劳动文化育人氛围,讲好劳动故事,组织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围绕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综合运用新媒体如校园微信公众号、学校广播站、宣传栏等新闻媒体和报告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榜样、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端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摈弃轻视劳动、厌恶劳动的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激发大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

3.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指导纲要》指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因此,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全面梳理课程体系,对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整合优化,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层层落实,取得实效。为此,要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开展劳动教育。理论教学方面,首先要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武装头脑,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塑造正向的劳动态度和情感,鼓励学生投身劳动,用劳动成就梦想;再次,要将劳动教育的思想理念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在润物无声过程中实现“教书育人”向“立德树人”的转变,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实践教学方面,要在课程体系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内容,同时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当中,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优化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要做好教学设计,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10分钟时间展开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概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采用此种教学方法首先要通过生动案例导入教学内容,关键是设计讨论的问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勿抽象空洞。如在讲授“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时可以通过视频观看大国工匠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提出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劳动模范的劳动情怀,从而对劳动精神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此外,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浪费粮食、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等不良行为,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编创校园情景剧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明辨是非,修正错误。总之,教师要根据劳动教育的不同课程内容选择参与式、互动式、辩论式等多种混合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5.健全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制度

有教育、无评价的劳动教育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中要坚持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将学生自身、同伴、用人单位等评价与学校教师的评价综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并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注重过程,而不只注重结果,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及时修正错误,不断进步。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6.提升教师劳动素养,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人者要先受教。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观念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首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与发展思想,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精髓,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修养,实现以德树人与以德立身的统一。其次,通过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引进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服务性劳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現科技创新。最后,对从事劳动教育的专职教师进行专项培训,编写劳动实践手册,做好安全保障,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