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2月6日,郑州,地铁3 号线在每列列车设置一节“女士优先车厢”,内部还设有母婴专座,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标识
近年来,我国先后三次适时进行生育政策调整与完善,分别在2013年、2015年和2021年实施了“单独二孩”“全面两孩”和“全面三孩”政策。
调整生育政策的效果如何?“全面三孩”近一年时间,各地生育友好政策的路径是否科学有效,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近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
陆杰华
《瞭望东方周刊》:近些年生育政策逐渐放开,释放怎样的信号?如何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
陆杰华:政策放开实际上是一种信号,说明我们在加快优化生育政策的步伐。过去我们都说人口多、底子薄,一直强调要控制人口总量,但在少子化与老龄化同步加快、人口红利下行的情况下,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人是创造者和消费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很有必要。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鉴于形成当下超低生育水平的最重要动因由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因此,鼓励生育也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长计议、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国外诸多生育政策干预的实践经验也表明,鼓励生育比控制生育更难,要想保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生育水平,不仅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同时还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生育友好政策环境。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评价近一年时间各地的生育友好政策,各地生育鼓励和支持的方向、思路是否合理?
陆杰华:鼓励生育要尊重人口出生规律,现在部分城市和地方的政策可能存在错位。很多地方过于看重生育三孩,政策制定者更多关注的是三孩,但较少关注一孩、二孩。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二孩的生育比例有所上升,但令人担忧的是一孩比例下降。如果把生育比做金字塔,一孩才是金字塔的底部,没有基础,三孩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在生育过程中鼓励适龄青年生一孩是基础。因此,要在一孩上下更多功夫,保一争二,把生育潜能真正释放出来。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生两个孩子的话,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有明显提升。因此,各地生育支持政策、奖励重点应该放在一孩、二孩。
从地方和城市来说,鼓励生育的效果可能15年、20年后才能显现,和发展经济相比,发展人口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因此,要制定激励机制,甚至是考核机制,推动将生育政策落到实处。
产假不是越长越好,太长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对育龄妇女在初次就业质量、晋升和薪酬层面会带来新的挑战。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长有短,但总的趋势是适当延长。
《瞭望东方周刊》:从时间支持的措施看,地方政府均制定完善了产假、育儿假、陪产假等相关的假期制度。对中国父母来说,到底多长时间育儿假合适?北欧部分国家育儿假已经达到420天以上,我们可否效仿?
陆杰华:怎样在假期制度上去调节,能让鼓励生育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中国和北欧国家情况不同。产假、育儿假、陪产假都是通过立法来适当延长,延长后基本都是用人单位买单,这就意味着产假不是越长越好,太长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对育龄妇女在初次就业质量、晋升和薪酬层面会带来新的挑战。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长有短,但总的趋势是适当延长。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出台的假期制度,更多是鼓励性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员工不敢休、企业成本过高等现实问题,要想真正将政策落实到位,下一步该如何完善育儿假期制度?
陆杰华:怎么去平衡用人单位的成本更重要,不能把所有成本都让用人单位承担,这样看就不是生育友好社会了。国家要承担一部分,给予用人单位多种多样的支持,比如税收、信贷,五险一金缓交等,根据用人单位类型不同给予更具针对性、更灵活的支持措施。
《瞭望东方周刊》:从服务支持的举措看,自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起已3年时间,全国层面看,托育服务发展如今成现状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难题待解?
陆杰华:应该明确和厘清人口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部门及其责任。目前,托育工作由卫健系统主抓,教育部门动作也有,但不多。因此,首先要弄清主责,其次要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政府要把托育服务纳入民生服务范畴,不能全交给社会力量去做。比如,目前北京“疏整促”专项行动腾退出不少闲置空间,可否考虑拿出部分空间优先做托育,解决一线城市生娃养娃的焦虑。
整个托育服务的规划要和现实相匹配,才能推动生育潜能的有效释放。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因素,也是重要的战略性和全局性要素。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在鼓励生育方面的财政投入相对还比较低。就像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样,要定一个目标,把托育服务看得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等重要,就一定能取得明显成果。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时间支持、经济支持和服务支持,还应探索哪些支持举措?
陆杰华:总结国外经验可以看出,一些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制度上有相应的配置,比如建立全国性的机构。
比如,立法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德国有《联邦父母津贴和父母养育假法》,韩国有《婴幼儿保育法》和《儿童福利法》,都是保护生育孩子的家庭权利的专门法规。2007年,韩国推出《家庭友好社会环境建设促进法》,要求相关机构和组织相互合作,共同营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上海杨浦区一商场内的母婴卫生间
因此,我国也应加快建立起覆盖全领域的多元政策与法律体系。
法律之外是文化。从我国调整生育支持政策的时间看,“80后”生育黄金期时间不多,“90后”“00后”的恋爱观、结婚观、生育观和上一代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生育率下降不完全是经济原因,婚育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其改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从现在就要开始逐步改变,积极转变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强化家庭责任。比如,要从小教育人们生育不仅对国家有利,对家庭、对个人也有利,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财富,改变过去“独生子女最好”的思维定式,让生育成为促进家庭幸福的重要方面。
现在的初婚年龄一直在推迟,生育文化的培养还包括适婚适龄,结婚生孩子不是越晚越好,这些都是文化价值层面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一部分。
在生育友好环境建设方面,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更精准细致,要对儿童更友好、对女性更友好,让二孩三孩家庭出行更方便,比如是否可以考虑给二孩三孩实行一定票价优惠。这些民生细节,都是生育友好环境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只要下定决心,拿出智慧,推動生育友好社会的建设会收到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