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视角下的抑郁及其预防

2022-04-27 13:02:23汪春花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抑郁大学生

汪春花

摘 要:通过总结与抑郁症有关的影响因素,阐述抑郁症状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并结合抑郁的理论模型和恐惧管理理论,提出在资源视角下预防抑郁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

大学生们对抑郁症并不陌生。不过,关于抑郁症的健康教育将较多的笔墨放在抑郁症的自杀风险上。这导致不少人谈“抑郁”色变。一些人还会歧视抑郁症患者,认为只有性格有缺陷的人才得抑郁症。对抑郁的错误认知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污名化”,造成很多大学生对抑郁症状采取忽视或回避的态度,最终严重影响个人生活满意度和学业表现。因此,该如何对待抑郁?抑郁是如何形成的?怎样预防和干预抑郁?笔者拟结合心理学相关文献加以阐述。

抑郁是应对重要资源丧失的一种反应,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抑郁的症状包括悲伤、兴趣减退、精力下降,伴随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低、自杀想法或行为等症状。抑郁模型指出[1]:抑郁发生在感知到自己所投资的重要资源出现损失且损失超过个体应对能力的情形下。例如: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投入很多,当关系破裂时,他出现悲伤、注意集中困难、失眠等负性体验。这些负性体验作为一种负反馈,能促进个体对这段关系进行盘点:哪些原因导致目前的困难,是否还有挽回的可能性及必要性等。当问题得以解决或决定放弃关系后,个体将恢复正常情绪状态。因此,抑郁的负性情绪可作为一种负反馈来终止投资,避免损失扩大,其他抑郁症状具有保存能量、维持警觉性、寻求解决方案的功能。例如:活动减少、精神运动性迟滞都具有保存能量的功能,让个体将能量用于应对更具威胁的事物上。而失眠、注意力集中困難则使得个体处于一种警觉状态,这有助于个体觉察更多潜在威胁,维持机体安全性。

因此,抑郁具有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保存能量的功能,在处理各种挑战中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抑郁并不是个体脆弱的表现,而是机体在面临威胁时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客观地说,环境恶劣时,负性感受和评价更有价值,它们可以让个体偃旗息鼓,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从抑郁反应到临床重型抑郁症,两者处于同一症状群的连续体上

抑郁反应与临床重型抑郁症表现一样,只有程度的差别。通常,当感知到重要资源丧失时,个体出现负性情绪体验,这些负性情绪作为一种负反馈,促使个体对当前投资行为进行盘点:当形成负性认知评价后,个体开始进行保存能量以及警觉潜在威胁等反应。当判断引发资源丧失的问题得以解决后,个体重新恢复积极情绪体验,出现积极的认知评价。这些作为正反馈,激励个体采用进一步主动的投资行为,抑郁反应终止。如果个体感知现有的能力、手段不能阻止资源进一步丧失,负性情绪、认知评价以及保存能量的行为将进一步持续,而这些抑郁症状又将进一步产生新的负性情绪体验、认知评价以及回避、退缩行为,最终导致抑郁回路的反复激活,临床上则表现为重度抑郁症。

因此,同样的症状在一定范围内对人有益,而超过某个界限则有害。突出抑郁功能和非功能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症状不是干预的首要对象,一味追求积极情绪、评价、主动行为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时还有害,因为这种“零症状”的期待,将使个体对感知到的威胁采取漠视或回避的态度,不能及时对一些威胁采取合适的措施,从长远来看,对个体不利。另一方面,抑郁的有害影响在于负性体验、评价以及回避性行为的进一步持续。因此,有效的干预应放在如何及时终止抑郁反应的进一步激活和持续上。

抑郁是环境、基因、生物、心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尽管抑郁是感知到重要资源丧失后的适应性反应,但这种反应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样的个体可能对不同环境中资源丧失的反应也不一样。因此,预防以及干预重型抑郁,还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抑郁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涉及素质性、环境性以及社会心理性等方面[2]。对“早期创伤性生活事件”研究指出,个体早年经历父母亡故、各种虐待(情感、躯体或性虐待)等创伤性事件,在后期更容易出现抑郁。早期创伤性生活事件影响个体选择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偏好,主要是负性方面为主。创伤性经历还影响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研究发现有过早期创伤经历的个体,其下丘脑发育异于正常对照组。

第一,基因因素。并不是所有经历早期负性生活事件的个体在长大后都发展出抑郁。卡斯比和其同事们[3]的一项发现提示:在一个生活应激源之后,拥有五羟色胺启动子区域多态性(5-HTTLPR)短变异的一个或两个拷贝的个体,将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抑郁和自杀倾向。在儿童时期经历过虐待并且携带5-HTTLPR短变异的个体,在成人之后更容易变得抑郁。一些研究还发现携带其他的一些基因变异,也将使个体更容易体验到抑郁。

第二,生物学因素。很多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失调是严重抑郁的生物学相关因素[4]。它和五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紊乱相关。抑郁发病机制中的“化学递质不平衡说”就是建立在HPA失调的机理上的。此外,杏仁核在压力生物反应性中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短变异基因的携带者在修复情绪过程中,杏仁核的激活和皮质醇的释放是升高的。而杏仁核的激活预测了对负性信息的偏差性回忆,后者则和抑郁的出现有关。

第三,抑郁性图示的形成。图示理论指出[5]:个体与自我、重要资源等有关的各种信念和意义综合体构成图示。关于自我、他人和未来的认知三角通常包含在图示之中。如果关于自我、他人和未来的认知都是负性的,则所构成图示为抑郁性图示。研究者们认为抑郁性图示的形成能解释抑郁的反复发作。重要资源作为自我形象的重要补充,一起被整合进个体的图示之中。当整合受阻或失败的时候,个体将体验到强烈的丧失感。不同的人可能将不同的资源整合进自我图示中,如有的人将亲密关系作为重要的资源来加以整合,而有的人则将金钱或名声作为重要的资源加以整合。

重型抑郁症的干预

抑郁是在环境、基因、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组症候群。面对重要资源损失时,抑郁反应有助于个体对现状进行盘点,或是停止投资或是引发新的方法,及时止损。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放在“抑郁性图示”的反复激活上。这种反复激活,不断强化个体从注意信息到加工信息之间的偏好通路,以至于后期不需要特别的信息输入,就能快速启动强化的加工路径。抑郁性图示就是复发性抑郁个体比较常用的加工方式和加工输出的产品。

目前,第三代认知行为治疗,如元认知治疗、接纳和承诺治疗、基于正念的治疗都已用于复发性抑郁的干预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6]。本质上,这些认知治疗方法并不对歪曲的认知内容进行工作,而是对产生歪曲认知内容的加工模式以及加工习惯进行工作。通过正念治疗方法训练,来访者允许这些负性情绪和认知存在于意识之中,能够随着环境要求的变化,流畅地转移注意力,从而让抑郁进一步启动和持续失去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个体对心理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太明显。这时需要考虑其发病原因可能是以生物学因素为主,这类型的抑郁也被称为内源性抑郁,在症状表现上通常有比较突出的生理性症状,如早醒、症状昼重夜轻等。

资源视角下预防抑郁的思考

为何感知到重要资源丧失后,个体会陷入到抑郁之中?这是否意味着通过占有更多资源能预防抑郁发生?解答这些疑问,可能需要结合恐惧管理理论来进行阐释:人类和动物一样具有生物性—生老病死,但人类具有独特的、发达的意识能力,这种能力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终将一死。恐惧的是,人类并不能预测自己如何死以及何时死。为了防御这种无所不在的恐惧,人类创造性地发展出对“精神性不朽”的追求,即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地位、财富、名声、美貌等。通过对这种精神性不朽的追求,可以暂时将自己生存(死亡)焦虑防御在意识之外。社会文化认可且与自己的自我需要相一致的资源和自我一起,构成防御这些焦虑的强有力防线。不过,生物性的需要及变化往往会提醒人类自己动物性的一面。每当这时,人类需要施加更多策略,来防御生存焦慮的进攻,如用靓丽的服饰来装扮生物性的身体,用高级的化妆品来遮掩老化的皮肤等。总之,人类通过这些地位、名声、美貌、财富来掩饰自我的“低劣感”“渺小感”,通过否认和回避自己的生物性,来抵御生存焦虑。当人们无法用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渠道进行防御时,抑郁则发生。社会文化所认同的价值感,需要人类不停超越生物性的极限。然而,这种相对高价值感的获得,建立在同时代其他人相对低价值感的基础上。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追求高价值感,人们只有不断竞赛式地牺牲和剥削自己的生物性。

很多抗抑郁药物旨在重建大脑神经递质之间的平衡,即使人“高兴的”和“不高兴的”递质需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不会躁狂或抑郁。同样,人类和生存焦虑斗争这么久后,也须重建精神性和生物性间的平衡。文明社会在推崇“精神性不朽”“优越”的同时,也需要尊重生物体的客观规律性。青年大学生受被同龄人接纳和认可需要的驱使,更容易卷入到追求“精英”“卓越”的狂热中,个体价值感同那些社会认可的资源之间的依附比较严重,一旦出现资源追求受阻,容易陷入到抑郁中。因此,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精英”“卓越”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教育他们如何与自己的“普通”“平凡”相处。如何在尊重生物性的前提下,调整好成长、进取的节奏,将是大学生们需要学习的重要能力。否则,如同钟摆,抑郁将作为某种代偿机制,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甚至通过基因的作用,出现在几代人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BECK A T, HAIGH  E A. Advances in cognitive theory and therapy: The generic cognitive model[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4(10):1-24.

[2] BECK A T. The descent of ma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major depression[J]. Newsletter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Psychopathology, 1993( 3):3-6.

[3]CASPI A, HARIRI A R, HOLMES A, et al. Genetic sensi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udying complex diseases and trai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0,167(5):509-527.

[4]DENSON T F, SPANOVIC M, MILLER N. 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emotions predict cortisol and immune responses: A meta-analysis of acute laboratory social stressors and emotion induction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9,135(6): 823-853.

[5] BECK A T. Thinking and depression: I. Idiosyncratic content and cognitive distortions[J]. Archives General Psychiatry, 1963,9(4): 324-333.

[6]HAYES S C.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and the 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J]. Behavior Therapy, 2004,35(4): 639-665.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抑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过半帕金森病会和“抑郁”相伴
家庭医药(2016年11期)2016-11-24 18:13:13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27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1:00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19:04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11:48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