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晖
(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CT/MR室 江苏 南通 226100)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因长期站立、坐位或者从事体力劳动,可发生该疾病,疾病主要特征是腰椎间盘突软骨板、髓核与纤维环退行性改变,因外力作用,纤维环可发生破裂,椎管内后方髓核组织突出并对脊神经根造成压迫,可诱发显著的腰部疼痛症状[1]。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主要是外伤造成,例如反复腰部扭曲或者是扭伤等大事件导致腰部变形。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是肢体麻木、腰痛、活动受限等,该疾病的发生,对患者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均有严重影响,若未及时诊断治疗,可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对于腰椎间突出的诊断,临床多通过体征、症状联合进行诊断,但是诊断结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可为患者实施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式。为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目的,应给予患者更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例如MRI、CT等。本文开展对照分析,选择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骨科2018年4月—2021年3月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详细影像学检查情况如下分析。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3月于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骨科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对全部患者实施CT与MRI检查。30例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14例;年龄30~85岁,平均均龄(57.58±3.28)岁;病程3~9个月,平均(6.09±1.28)个月;体重48~81 kg,平均(64.59±3.27)kg。
纳入标准:①全部探究对象均表示对研究项目知情,同时自愿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肢体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③具有正常的视听、语言、理解能力者;④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伦理,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⑤对于研究项目及患者诊疗资料均保密。排除标准:①有传染性疾病史者;②既往有腰椎病变或者手术史者;③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④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⑤造血系统疾病患者;⑥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⑦其他腰椎病变患者;⑧精神或者认知功能障碍疾病患者。
MRI检查:采取德国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实施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接受检查,检查时头部先进。扫描参数设定:层厚4 mm,层距0.5 mm,给予患者常规矢状位T1WI、T2WI、T2TIRM横轴位T2WI扫描。在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椎间盘信号特点、硬囊膜受压情况、信号变化、脊髓受压情况、椎体形态等,同时对椎管各径线间的狭窄情况进行分析。
CT检查:采取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实施检查,参数设定为层距1 mm,矩阵256×512,层厚3 mm。进行检查时,将层间距调节为1 mm,层厚为3 mm,倾斜角为±30°,保证扫描层面与患者椎间隙中心线平行,对患者的腰椎L3/4~L5/S1间隙进行检查,各间隙扫描层数为6层,对邻近软组织与骨窗情况进行全面探查。两组检查均由我院影像科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以双盲法进行阅片,综合判断结果后统一意见。
①检查结果:以临床诊断及部分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MRI检查与CT检查的检出准确性、漏诊率、误诊率。②疾病检查征象:对比分析MRI检查与CT检查的疾病征象,主要征象为神经根受压、硬囊膜受压、椎间盘积气、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钙化等情况。③病变程度: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下疾病的病变程度,主要包括Ⅰ度、Ⅱ度、Ⅲ度、Ⅳ度。④诊断情况:依据手术结果分析MRI、CT检查的诊断情况,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结节、腰椎间盘脱出、腰椎间盘膨出。
采取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30例患者均确定为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符合率为100.00%;MRI检出率为96.67%,漏诊率为3.33%,误诊率为0.00%;CT检出率为80.00%,漏诊率为13.33%,误诊率为6.67%。MRI与CT检查的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漏诊率、误诊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比较[n(%)]
经分析得知,MRI检查神经根受压、硬囊膜受压、椎间盘积气、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钙化的检出率分 别 为70.00%、83.33%、46.67%、43.33%、33.33%、63.33%,均高于CT检查的36.67%、46.67%、13.33%、13.33%、6.67%、13.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疾病征象检出情况[n(%)]
MRI检查发现,Ⅰ~Ⅳ度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36.67%、23.33%、30.00%、6.67%,与CT检查的30.00%、20.00%、26.67%、3.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病变程度分析[n(%)]
MRI对于腰椎间盘脱出、腰椎间盘膨出的检出率分别为40.00%、56.67%,高于CT检查的33.33%、4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诊断情况分析量表[n(%)]
近年来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发生率不断升高,且有年轻化的倾向,以青壮年为常见,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存在较为严重的威胁[2]。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因素较多,涉及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外伤、遗传等,疾病主要症状为下肢和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肢体麻木等。随着疾病进展,可造成腰纤维断裂、髓核碎裂等情况,进而导致患者发生直肠症状和下肢瘫痪,因此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检出率不断升高,但是不同影像学技术间存在显著差异[3]。
在本次研究中,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为96.67%,漏诊率为3.33%,误诊率为0.00%;CT检出率为80.00%,漏诊率为13.33%,误诊率为6.67%。这一结果充分说明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更具有价值,可有效提高对于疾病的检出率,有利于临床医生治疗疾病。此外,MRI检查神经根受压、硬囊膜受压、椎间盘积气、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钙化等疾病征象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MRI对于Ⅰ度、Ⅱ度、Ⅲ度、Ⅳ度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采取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可清晰显示病变征象,同时还可明确病变程度,有利于临床医师掌握疾病情况,能够为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响学依据。MRI与CT均是常规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对于疾病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CT检查被广泛应用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疗工作中,具有价格低廉、扫描速度快的优势,备受医学工作者青睐,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CT诊断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所扫描的范围较大,可更为清晰地显示出腰椎间盘密度、形态、椎管情况等[4]。但是,在实施CT检查时,需要注入造影剂,可对患者造成辐射伤害,且对于椎间盘游离的诊断存在较大局限性[5]。此外,大部分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CT诊断后,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到明确诊断,但是若患者腰椎间盘出现游离等特殊情况后,可显著增加CT诊断的难度,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存在较大局限性[6]。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MRI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理想效果,检查并无放射性,可经矢状面序列、快速SE序列、脂肪抑制序列成像进行诊断,可保证多序列、全方位呈现,诊断准确性较CT诊断明显提高,临床应用优势更为显著。目前MRI诊断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影像学技术,诊断原理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受外磁场作用,发生自选能级塞曼分裂[7],可通过吸收人体的辐射显示病变。MRI诊断有效避免了图像重叠情况,提高解剖分辨率,可通过多方位进行成像,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详细的影像学数据,可有效明确病变组织和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准确性显著得到提升[2]。MRI检查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特点,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有效避免骨骼伪影对于检查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椎管内病变的检出率。MRI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可清晰显示出疾病情况,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8]。此外,MRI检查对患者身体并无辐射伤害,对机体健康无影响,可以有效观察疾病症状情况,同时还可明确病变程度,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客观的依据[9]。MRI多参数成像具有多角度、高分辨率成像的特点,检查序列种类繁多,应用不同序列对于病变部位实施检查,可有效反映病变情况。通过绘制组织结构图,可保证检查人员更为直观、清晰地了解病情情况,有利于确诊疾病[3]。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实施MRI检查的准确性更高于CT检查,在疾病征象中,两种检查方式各具优势,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诊断方式实施诊断,进而为疾病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直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