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斌
(上海大学)
对于西方管乐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其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比较晚,在近代才有良好的发展。西方管乐艺术形式独特、艺术影响力比较大,对我国近代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有极高影响,对此深入分析西方管乐艺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带来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十九世纪中期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也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国军乐队第一次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了管乐器。随后西方管乐艺术就以军乐队的方式进入到近代中国。在随后的西方列强入侵中,每次都有军乐队随行,战争的失败,让国人也逐渐提高了对军乐队的关注力度,而军乐队也被看作是西方殖民入侵的象征。在近代中国,军乐队更像是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体现,甚至有很多国人将所有的管乐队都看做是军乐队。随后由于外国侨民、在华侨民在中国的数量逐渐增加,其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娱乐需求,逐渐成立了管乐队、管弦乐队等音乐团队。
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的大门后,西方管乐艺术也走到了国人面前,在当时的很多城市,都兴起了西方人组织的不同规模、形式的西式管乐队,并以军乐队的方式传播下来,如香港督军乐队、青岛西人军乐队,这不仅对西方管乐艺术的传播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当时社会状况。与此同时在中国社会上也有形成了以西方管乐为主的专业乐队,对于西方管乐艺术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1874年,“管乐社”团体首次在上海外滩公园举办露天音乐会,管乐社的成员以欧洲人、菲律宾人为主,并没有中国人的参与。在1879年,上海公共乐队刊登了演出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弦乐队,组成了著名的“上海工部局乐队”。在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家庭,音乐会是一种必需的社会形式及社会交际方式,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的表现。在欧洲各国,音乐具有极强的社会作用,如展现民族精神、体现民族认同。近代中国的上海租界就相当于欧洲在华的复制品,租界中的外国侨民更是将音乐看做生活的一部分,公共乐队也因此出现,仿佛是殖民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具象表现。
在1885年,英国人在北京出资从英国订购了专门的西洋铜管乐器及乐谱,并招募中国年轻人为乐手,第一次组建了全是中国人的西洋管乐队。在其后发展中,还加入了弦乐队,形成了独立的管乐队及兼具管弦乐队功能。该乐队从1885年组建,一直活跃到1908年,而管乐队的成员也陆续被袁世凯军乐队、北大音乐传习所管乐队等吸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乐东传的步伐,为中国管乐对本土化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西方管乐艺术是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及西方侨民在华音乐活动传入中国的,在西方侨民持续迁入、租界的扩大、西方宗教传播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西方现代社会的意识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使得中国本土社会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西方管乐艺术也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且呈现了本土化发展的趋势。西方管乐艺术的出现虽然是为了在华西方人所服务的,但是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国音乐艺术也因此从传统走向现代。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主要是通过基督传教的方式,在布教的过程中开办了很多学校、教育机构,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中国基督教化,为西方殖民主义发展提供基础。而近代战争开始以后,西方列强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很多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明确规定建立学校,其旨在侵犯中国教育主权,为西方殖民主义所效力。而在学校教育科目中,音乐课程就涉及军乐队、西方乐器、管弦乐队等内容。在教会学校,音乐教育更是造成了很强的社会影响,据统计,在1899年,近代中国有2000多所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都特别注重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其一方面为西方音乐启蒙、西方管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也由于教会学校、宗教活动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西方音乐、西方管乐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近代中国的西式军乐队最早创立于清朝末年,其聘请了西方军事教教,并借鉴西方军乐队的训练方式,以西方军队编制的方式成立新军,其中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军乐队最具影响力,特别是袁世凯的军乐队,更是成为了后来的袁世凯北洋政府总统府军乐队。在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于军乐队具有很高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军乐队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气息,具有良好的外交礼仪作用,同时还可以达到鼓舞军队士气的目的。在后来的军阀割据时期,都建立有相应的军乐队,而西方管乐艺术也随着军乐队的方式在近代中国社会有了良好发展,各种铜管乐队也出现在社会的各种场合。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军乐队不仅代表着新军制,更是一种学习先进政治、强调自强不息、跟紧时代潮流的重要手段。西方管乐艺术从军队走进社会,是近代中国朝着现代化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对于军乐队的重要性更是有极深认识。
军乐队的普及也促进了中国最早的管乐乐谱《军乐稿》产生,《军乐稿》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完整的管乐作品,其创作者更是说明了《军乐稿》的保国粹、正人心、振士气作用。在近代中国,军乐队之所以会受到各界的重视,并且能快速发展,有诸多原因:一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西学东渐逐渐成分近代中国的强国之道;二是军乐的音乐形式可以很好地将音乐功能性体现出来,包括军事、教育、政治等各个层面;三是乐器携带、演奏相对比较简单,军乐的社会现代性与中国近代的落后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人人崇尚先进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发展。
民国政府在1912年成立以后,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音乐艺术不管是在内容呈现,还是在表演方式上都有了极大改变。政治体制的改革、海外留学生的回归都推动了民国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同时各个城市的音乐、文艺爱好人员也逐渐增多,各种新的音乐社团建立发展起来。孙中山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思想,蔡元培提出了美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民国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西方音乐也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为西方管乐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在文艺领域上提倡反对封建束缚,实现思想解放,有很多留学欧美的自由者更是提倡“以西为师”,推进改革,其成为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主导。
在民国政府成立初期,关于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西方管乐及相关课程,但是在很多大学、中学都有西方管乐教学机构的存在。民国初期,清华大学为了配合学生体育军操的开展,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军乐队,而这也代表着西方管乐艺术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始,随后在很多大学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管乐队。在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下,新教育体系的形成对于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音乐人、音乐教师需求量极高,这也促进了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是近代中国专业音乐家教育的重要机构,涉及到的西方管乐艺术包括单簧管、双簧管、短号、中音号、长笛等,而真正教育中,选择西方管乐器的人并不是很多,反而是中国民族乐器、钢琴及小提琴的选择人数比较多,这也表明在民国初期,人们对西方管乐艺术的认识接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在民国时期,军乐队的发展更是呈现良好的态势,并建立了专门的军乐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规范化发展。在1935年政府专门下令对军乐、典礼乐进行整理,并安排留学生到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军乐演奏及管理,同时还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专门的管乐人才培养学校长。成立的陆军军乐学校设立有号兵班、木管班、铜管班、指挥班、声乐班等,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兴起及发展,为中国管乐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路径,特别是外籍教师的存在,让近代中国学生有了接受正规教育、系统教育、接触正宗西方管乐艺术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演奏西方管乐艺术的能力,而近代中国管乐艺术也因此进入一个繁荣发展阶段。
在上世纪上半叶,近代中国的娱乐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西方管乐艺术也随着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在这一阶段,近代中国社会对西方管乐的需求主要包括大号、小号、长号、单簧管、萨克斯等。爵士乐队建立以后,学习管乐器的人也逐渐增多,但是在当时爵士乐队中,演奏者大多是外籍人员,很少有中国人的参与。以上海为例,当时比较活跃的乐队有莱斯基爵士乐队、叶尔莫拉耶夫爵士乐队、史密斯爵士乐队等。近代娱乐业比较发达的城市还有北京、哈尔滨、南京等,而在这些城市也有不同规模的娱乐性质西式乐队,这些乐队一方面促进了近代中国西方管乐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进了近代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其对外贸易也逐渐增加,而上海更是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点。在民国时期,上海已经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音乐活动更是丰富多样,成为了西方管乐艺术在中国发展、传承的重要城市。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其主要是依据外国侨民的需求,成立了管乐队、管弦乐队,其中管乐队更是定期在上海外滩、虹口等公园进行演出。而工部局管弦乐队的成员,为了增加自身收入,还会在音乐学校担任兼职老师,或者是开展私人授课活动,如上海国立音专在成立之初,就聘请了很多管乐队中的成员担任教师,正是在这些管乐队成员教导下,培养出了中国最早的西方管乐艺术演奏家,为中国今后管乐艺术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哈尔滨是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国际化”城市,在1912年,哈尔滨的固定俄侨人口高达哈尔滨总人口的63%,俄国侨民在哈尔滨先后成立了很多乐队,如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响吹奏乐团、侨民吹奏乐团等,这些乐队中有很多演奏者的水平都达到极高层次。此外,哈尔滨还成立了很多专业音乐学校,如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性示、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等。在伪满时期,哈尔滨还成立了伪满哈尔滨军乐队、市府管乐队。当时还有一支军乐队是伪满宫内府乐队,日本人专门进行训练,聘请、培养专门的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正规编制的管乐队规模,同时日本还安排了专门的管乐队指挥、艺术指导。这支乐队可以演奏欧洲的部分古典作品及浪漫主义作品,可以说是当时东北时期极具实力的一支乐队,但是这支乐队属于“御用”乐队,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演出机会,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当时伪满政府对西方管乐艺术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地区管乐艺术的发展。
在民国时期,天津最著名的管乐队是警察局铜管乐队,其主要用于政府及社会的庆典礼仪活动,有时还会为社会上的婚丧嫁娶而提供服务。铜管乐队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应用,使得当时的天津掀起了一股铜管乐队逐渐潮流,如达仁堂药铺成立了铜管乐队、南善堂学校也成立了铜管乐队,此外还有专门的营利性租赁铜管乐队,如中华音乐社,这些乐队一方面培养出了一些合格的西方管乐演奏人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西方管乐艺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此外,除了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在中国近代还有很多城市都有管乐活动的存在,如南京、北京、重庆、青岛等,这也体现出了西方管乐艺术在民国时期的良好发展态势。
西方国家进入现代社会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我国,西方管乐艺术更是其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从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原有的音乐结构体系发生了冲突,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由于国家积弱,国人更加看重西方的先进性,西方管乐艺术也逐渐被诸多国人所接受,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提供了良好推动作用。从时代背景看,在近代时期,西方管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属于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但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西方管乐艺术则是中国现代音乐丰富、多样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在实践中,要客观地看待西方管乐艺术在中国近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