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英
紫砂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茶壶,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所用所需,也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将中国传统制壶工艺与文化相融合进行传承与弘扬,更能展现紫砂壶艺术的追求。
竹在中国被称为“岁寒三友”与“花中四君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故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表现的重要对象。此件《竹节壶》便以形象的造型表现了竹之精神、品格,在文化视角下对此件作品进行分析,有利于全面把握此壶的艺术特征,理解紫砂壶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竹节”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之一,这更加印证了紫砂壶艺术对文化感的重视。在古代,许多制壶匠人本就是具有较好文化修养的文人,对于竹的精神及品质早已了然于心,将紫砂壶打造成竹节形状既表达了个人对竹之品格的向往,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同时也是对竹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另一方面,《竹节壶》的造型比较逼真,也能形成清新、舒适的氛围,与紫砂壶的气质也是十分相称的,因此在紫砂壶艺术中,“竹节”是比较受人欢迎的款式,体现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自觉做出的审美选择。
此件《竹节壶》的造型是比较传统和形象的,在泥料上也选择了比较能代表紫砂壶特征的红色泥料。虽然在泥料色彩上,此壶与真正的竹有一定的出入,但可以看作是创作者对紫砂壶艺术个性的强调。泥料无疑是最能体现紫砂壶特色的一个部分,尤其是此壶这般古典、华美又带着这些淳朴的红棕色更是紫砂壶的经典之色。壶的表面是非常光滑的,细腻无瑕,反映了紫砂泥独特的品质和创作者精湛的工艺。
壶身为高挑的圆柱型,直径适中,有竹子那挺拔纤瘦的效果。壶身的顶面与底面非常平整,能够保证壶体的稳定感。筒身的壶面整齐、流利,自然围成一体,圆润而不失力度,实则体现的是一种力量美,因为此壶的筒身是要经过创作者拍打而成的,每一下都要控制好力度,否则便会导致造型的变形,进而导致制作的失败,所以看起来简单的拍拍打打是有很多“窍门”的。
壶盖已经与壶身完美融合了,构成了作品平整的顶面。壶身顶部与底部的边缘是稍微突出一些的,在与筒身的衔接和过渡中能够更好地凸显出竹节的特征。壶盖中央镶嵌着半环形的壶钮,弧度精美,中间的圆环可供人的手指穿过,实用性较强。壶身左右两侧镶嵌着纤长的壶嘴与耳状环形端把。壶嘴的线条稍显硬朗,而把手则较为圆润,二者形成对比,可展现紫砂壶线条的多样性。
在壶钮、壶嘴与把手上,创作者均装饰出竹节的图案,在三个结构上均匀地分布,如此便呈现出竹子的具体特征。竹节虽由简单线条构成,但立体感较强,这一装饰也是紫砂壶中的经典装饰技法,再一次增强了作品的经典性。在壶身中央,还有一条立体的纹线装饰,将壶体的竹节造型表现得更加具体和完整。
此壶的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形象、逼真,创作者通过各部分造形结构与纹线装饰之间的巧妙配合,将竹节打造得惟妙惟肖,而古雅的红棕泥料又强调了紫砂壶特有的儒雅感、温润感,这一气质与竹的气质也是非常符合的,可以说紫砂壶艺术与竹的气质在此壶中均有体现,在保持和谐的同时又各显其独特性。
从整体上看,此壶所要表达的就是竹那正直、坚强和清白的品格,但文化内涵实际上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首先,干净的泥料代表了竹的清白,不染凡尘,提醒人们要洁身自好;其次壶钮、壶嘴与把手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形态的竹子,壶嘴是奋进之竹,壶钮是拔地而起的新生之竹,弯弯的把手则象征竹的谦逊。作品的造型虽然简洁,但却将竹的品性表现得十分全面,让人们在作品中能够获得精神的熏陶;最后,壶身的造型不仅象征挺拔之竹,也象征紫砂壶艺术的悠久历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这一件作品展现在人们眼前,既有紫砂壶的精美、朴素,也有竹之清丽,还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厚度与深度,紫砂壶艺术与竹文化也将如此壶一般,继续生长,继续传承。
结语:此件《竹节壶》是一件非常经典的紫砂壶作品,本文从阐述“竹节”这一款式的经典性入手,分析了作品的泥料与造型,在文化视角下揭示出其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紫砂壶艺术创作与发展的重要内在支撑,同时也依靠紫砂壶艺术的形式得以展示和传承,展现了紫砂壶艺术对于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