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岗 王廷栋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淬炼而成的精神谱系,是以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由一个个具体精神样本连串而成、呈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演进姿态的动态开放之精神集成,体现了党的根本属性、顺应了民意、彰显了时代特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主线;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构成其共性特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内蕴其中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逻辑理路;共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4-004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政治体检’的伦理意蕴与靶向治理研究”(21YJA810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振岗(1968-),男,陕西子洲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王廷栋(1978-),男,陕西周至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彪炳史册的精神谱系构筑史。回望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淬炼而成体现党的根本属性、彰显时代特征、顺应民意的精神谱系。党的精神谱系连缀起百年党史,汇集成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成为有效解读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内在密码,而且为党带领人民继续成功提供了信仰之基、力量之源。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从学理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内在逻辑理路,考察一个个具体精神样本背后的共性特征,总结党的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充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逻辑理路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完成特定的历史使命,以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由一个个具体精神样本连串而成、呈现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演进姿态的动态开放之精神集成。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过接续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1]。其中,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范本,这是因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精神”[2]。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中国大地、体现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不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党的精神谱系构筑过程中的辩证统一。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基础上的一种精神创造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其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等基本原理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突显不凡的理论价值,成为中国共产党构筑精神谱系的基本理论遵循。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3]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考察各种精神生产,认为每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是这一时代精神生产的内在根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制约着整个社会其他生产包括精神生产过程。分析人类历史文明演进的过程,必须从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变革等多个维度展开,归根到底要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探寻人类精神生产的物质根源。精神谱系的构筑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只有置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形下才能得到有效解释。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着精神生产的内容和方式,反过来,特定的精神生产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愈是艰难,愈能凸显出精神谱系所具有的强大反作用力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和精神创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解答了谁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出发探究历史的创造者,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精神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成果为精神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载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形成和得以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建立起来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由一系列具体精神为样本连贯而成的精神集成,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创造主体,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整体性构筑提供了理论指引。
唯物史观在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的同时,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文明进步和精神创造的历史进程时,关注到了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更看到普通个人在精神创造过程中的重要贡献。正是有了无数普通个人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才成就了由这些人所命名的一系列精神,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閃耀的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人在这些英雄的精神感召下奋勇前行,充分印证了“英雄出自平凡,平凡成就伟大”的道理。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就是由普通个人书写成的伟大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发挥出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可见,“个人在历史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补充。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时空场域中使命意识的精神升华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是具体的、历史的,其同一定时空场域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构筑起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历史趋势以及人民愿望要求的精神样态。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场域中,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升华出一个个具有强大号召力、动员力和感召力的精神样本,汇集成以时空为坐标、人物为线索的立体化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史诗般伟大实践,是特定历史时空场域使命意识的一种精神升华。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再到筑梦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铸牢使命意识,自觉将这种使命意识升华为历久弥新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进程中,历代领导人常怀使命意识,重视发挥精神力量的重要领航作用。毛泽东十分重视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4]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5]江泽民指出:“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6]胡锦涛强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7]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
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中,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展现出英雄主义气概,展现出感天动地的精神风貌,用生命铸就了一个个伟大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国人民在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共同熔铸而成的,每一个精神样本都打上历史记忆的烙印,每一段历史也是精神发挥作用而写就的历史。只有深入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时空场域中,才能深刻理解这种精神谱系的分量和价值,进而将其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结晶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承载着改变积贫积弱中国面貌的神圣历史使命,并在实践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就是这种实践过程在精神领域的一种映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具有对立统一性,一方面,二者存在对立的一面,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另一方面,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在反映与被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就是在对主客观世界不断改造的过程中形成并丰富发展起来的。
史诗般的实践产生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精神又焕发出惊人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就是在种种磨难中通过不断自我革命,进而不断强化理想信念、不断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不断提升人的意志品质的历程,其最终以精神结晶的方式呈现出来,连缀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并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力量,提高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首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客观世界内在要求的精神样本,助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其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境界、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通过自我革命打造和锤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自我革命推动实现社会革命,最终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在统一。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结晶。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共性特征
历时性回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史,可以清晰窥见不同精神样本串接而成的精神史卷之内在逻辑;共时性考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过程,也可以发现隐含在不同形态精神样本之中的共性特征。这是因为,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每一个精神样本都具有同根同源性,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拥有连贯的思想内核。也就是说,各种精神之间有相通相融的共性,有基础性的思想内核,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内容。”[9]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共性特征可以从多层次、多维度加以概括和总结,其主要共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是其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不同的党性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人民性是基于人民利益而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性和人民性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始终是一致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性来自人民性,是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人民性是党性的实践延展,党性是人民性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以历史角度来看,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一路走来,始终保持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承载着党性、体现着人民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唤醒人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序幕,形成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精神样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完成了三大改造任务,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根基,形成了一个个催人奮进的精神样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拉开改革开放大幕,让人民富裕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以昂扬的姿态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并正在构筑一个个追梦筑梦的精神样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史,就是对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最好诠释。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是在民族精神的继承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体现出民族性。同时,精神谱系又体现了时代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是中国人民为全世界精神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体现出世界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形态,作为其精髓的民族精神通过不断传承创新,构成维系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纽带。从文化延续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可以说是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弘扬,是中华文明中生活习性、文化秉性、价值观等民族性元素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精神存续。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在体现民族性的同时,又为全世界贡献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体现出世界性。中国共产党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在吸收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时俱化,自强不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与不同的时代任务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精神样本,汇集成体现时代特征的精神谱系,在实践中焕发出磅礴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性是精神谱系构筑的文化源头,表征了文化的特殊性;世界性是精神谱系构筑的属人性要求,表征了文化的普遍性。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懈奋斗构筑起来的精神谱系,构成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不仅可以放置在中国文化史中加以分析,体现其民族性;同样可以放置在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中加以评价,彰显其世界性。通过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树立着精神丰碑,不断扩充着自己精神版图。通过努力奮斗构筑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不仅增强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三)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在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人都坚守着远大理想,都将崇高的理想视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原动力。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又构筑起一个个立足现实的精神样本,体现出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内在统一。
理想性是对现实性的超越,每一种精神样本,都秉承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都满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现实性中孕育着理想性,每一种精神样本,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个现实性问题的解决是通向理想性的有效实现路径;理想性和现实性有机统一起来,每一种精神样本,都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典型范本。理想性以现实性为基础,理想的实现条件、实现道路、依靠力量、演进历程都需要观照现实。现实性需要理想性为其提供未来指引和精神动力,现实性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需要理想性预设。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就是在理想性与现实性动态张力中形塑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最高纲领确定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当时的现实任务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前赴后继,形塑了勇于斗争的精神样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现实任务是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为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满怀豪情,形塑了激情燃烧、探索发展的精神样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现实任务是让人民富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现代化,为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锐意进取,形塑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样本。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毫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形塑了追梦筑梦的精神样本。从理想性和现实性统一的语境中复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理想抱负和为之不懈奋斗的鲜活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经验总结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并在实践塑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
(一)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否定历史文化,诋毁已经达成共识性的精神样本,对英雄人物只抓一点或某些局部事实,以偏概全,贬低或否认英雄人物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学术的旗号,主张对历史“重新认识”,而所谓的重新认识只是对历史的裁剪,或者是对历史的一种胡编乱造、主观臆想。历史虚无主义总会根据现实状况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但其险恶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通过调侃、诋毁个别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精神样本,抽离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奋斗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之精髓,图谋中国共产党百年构筑起来的精神大厦的整体性坍塌,最终达到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目的。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
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精神谱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宝贵经验。抗战时期,日本大肆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中华文明外来说”“侵略有利健康论”甚嚣尘上,以吕振羽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坚持唯物史观原则,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学习》杂志发表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反对非历史主义观点》,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赞同,有效抑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妄图通过割裂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通过诋毁历史人物以及具体的精神样本,达到其政治目的。对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决予以回击。正是通过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决斗争,才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构筑的精神谱系深入人心,并发挥出巨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在政治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肤浅的,在研究方法上是错误的,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要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
(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唯物史观表明,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前提条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他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精神财富的最基本原料。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他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凝结着一定的精神智慧,这种精神智慧是精神谱系宝库中的有机组成元素。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表明,要永远相信人民群众,并在丰富的实践中有效激活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行、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行精神创造的决定力量;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创造力;相信人民群众是精神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巨大精神力量,并不断激活人民的首创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表明,要密切依靠群众,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精神谱系的构筑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完成,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精神创造潜能。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表明,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为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提供保障。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应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只有这样,构筑起来的精神谱系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才能真正成为团结和带领人民奋斗的强大精神指引。
(三)牢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发展道路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原则。精神谱系的构筑本身就隐含着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完成的。共产党是精神谱系构筑的政治灵魂,在精神谱系构筑中具有统领作用。共产党在不同阶段领导人民构筑起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样本,使全国人民始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保持同党思想上精神上的高度一致;始终坚定不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始终弘扬理想坚定、信仰牢固、忠诚干凈、公道正派的优秀品质,并在实践中不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的历史表明,要不断增强党在构筑精神谱系中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精神文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不断提升精神构筑的组织力,最大限度地将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凝聚在党中央周围,构筑起适应时代要求的精神谱系,形成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历史铸就的精神丰碑。经过历史积淀而构筑的精神谱系不能缺位,必须发挥其巨大的精神引领和动力作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在党的壮阔历史中锻造出来的,是共产党人理想追求和崇高品质的集中体现,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同样需要这一精神谱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整体性回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筑史,能够清晰发现这些精神背后的历史踪迹:其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并在各种磨难面前以整体性精神脊梁的挺立和文化自信姿态反映出来;其现实表征是使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各种历史考验面前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坚定人民选择听党指挥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其终极观照是通过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风貌的历史呈现,促使中国人民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1).
[2]蔡钊利.弘扬延安精神 净化政治生态[J].理论导刊,2020(8):4-8.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8.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2.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9.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
[7]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9]陈晋.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N].光明日报,2016-06-29(01).
【责任编辑:何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