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应该说,大部分家长一般都能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学校、班级等日常工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个别家长与班主任产生分歧的情况,或因观念不一,或因相互误会。若能及时处理、适时补救,则可云开日出,为教育的整体效应助力;反之,若是处置不当,则极易造成信任危机,给往后的教育带来重重阻力。
因此,班主任赢得家长的支持,就赢得了学校教育的主动权。班主任如果能关注身边的一些细节,注意策略与方法,与家长建立起信任的友谊,那么,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一、善于倾听,求同存异]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如果遇到正在气头上的家长,班主任不妨来个“以静制动”,用谦和的语气接待家长,给对方泡杯茶,让他坐下来,并耐心倾听,让对方充分发泄抱怨和不满。在家长的情绪自然稳定下来后,班主任再向家长如实描述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如此一来,家长也会耐下心来交换意见。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虚心接受的态度能使家长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尊重。这是我们感动家长的起点,也是一个人在交往中占据主动权的第一要诀。
有一次下午放学后将近五点,天色已暗,我刚要下班,一位家长怒气冲冲地在办公室门口喊:“哪个是五(1)班的班主任?是不是把我孙子留下来了?”我赶紧起身,迎出去询问情况。原来爷爷来接孩子,在学校西门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孩子出现,以为老师把孩子怎么了。但其实我们班学生是从北门进出,并且孩子已经被托管班老师接走了。爷爷难得来接一次,又没搞清楚情况,从校门口一路找到办公室,心急如焚,还一个劲地强调孩子今天没去托管班。我让他跟托管班老师联系,他不肯,也没带手机。我只能安抚他先坐下,让他把想说的话通通说完。等他“发泄”完了,我说:“孩子确实没被老师留下,既然您没接到孩子,不要着急,我来帮您找。”我联系孩子妈妈,让她确定孩子在托管班,并请她跟爷爷电话联系后,爷爷那颗牵挂的心才安定下来。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爷爷觉得很抱歉,但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的不当之处。我摆摆手说:“现在时间也不早了,您的孙子一定在托管班等着了,您快去接吧!我们以后多联系多沟通。”他这才不好意思地离开了。后来听说这位爷爷跟别人说:“我家孙子的班主任人不错,态度好,有耐心!”
倾听可以起到两点作用:一是创造平等的谈话气氛;二是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从而有效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更易于化解冲突。通过倾听,可以消除误解和疑虑,最终双方冰释前嫌,这是化解危机最“低碳”的方法。
[二、换位思考,以退求进]
“一场争论可能是使两颗心靠近的捷径。”家长的兴师问罪或许有它的偏颇之处,但往往也能反映出班主任工作中的疏漏,是班主任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所以班主任万不可用讽刺反诘的方式来文过饰非,给自己开脱,而应该虚心诚恳,直面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如果自己是对的,就试着温和地、有技巧地说服家长;如果自己错了,就要迅速而诚恳地承认,这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得多。
有一次,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对一个学生进行了批评,言语颇为严厉。学生回家后哭哭啼啼,家长听后火冒三丈,第二天便来“兴师问罪”,而此时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家长情绪激动,麦秸秆烧火般噼里啪啦地发泄了一通,我在一旁听着,时不时地安慰一番。待家长情绪稳定下来,我叫来了那位任课老师,一起与家长进行了真诚的交流沟通。任课老师为自己当时的激动情绪表示了歉意,我也为没能第一时间安抚好孩子表达了歉意。这么一来,家长倒觉得自己怪不好意思的,也对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反省。于是我们“握手言和”,顺利解决了这件事。
“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的农人,在后退着插秧时,其实是一种前进。主动认错,先行自责,心怀诚意,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不易对付的家长,在如此真诚大度的老师面前,也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何况老师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勇于承认错误,如果自己也有过错,现身说法不也是一种示范?而且家长的目的达到了,自然就不会得理不饶人,反而认为老师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令人佩服,还可能转身向老师表达歉意,如此一来,两全其美。
[三、借助外力,统筹协调]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难免出现沟通上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由问题涉及面广又彼此互不信任所导致。如果矛盾冲突较大,班主任凭一己之力难以说服家长时,不妨请求外援,找任课老师或学校领导充当“老娘舅”,往往能有效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利于化解冲突。有了“中间人”的搭台,双方都可以借机各退一步,从而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有时还可以借助其他家长或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化解家校矛盾,由他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客观分析问题,对心有不满的家长进行合理疏导。发挥“自己人”效应,事情往往解决得更顺利。
由于物价上涨,本学期伊始,学校决定将学生中餐费由六元提高到八元,下发了家长意向书后,其中有一个家长填了“不同意”。他一是认为没必要提高餐费,二是对学校这种声称自愿但仍要人人同意的“软强制”不服。放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少数服从多数,要么中午接孩子回去吃饭。但他们家离学校不是很近,无论学校怎么做思想工作,他既不想中午来接孩子,也要求保持原来的六元餐费不变。于是我就请了德育处的老师帮我一起协调。德育处老师为人亲和,跟家长关系融洽,他跟家长聊了半个多小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地转变了家长的思维。家长最后接受了学校的方案,并为由此给我带来工作上的难处向我表达了歉意。
借助他人的力量化解家校矛盾,不失为一项有力且有效的措施。请来“中间人”,因其立场中立,所以更容易被双方接受。如果能请来家长心目中的“自己人”,自然更容易找到心灵沟通的连接点和契合点。当然,班主任若积极修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业务水平,让家长产生钦佩感,愿意把班主任当作“自己人”而主动接近,那才是家校共建中班主任角色的最高境界。
班级管理是一张“网”,“网”上丝丝相连、线线相牵,细细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梦想,而班主任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这个结,既是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连接家校的纽带。只有班主任和家长双方握紧了手,互相补台、默契配合,才能把“结”编织得平整顺滑、赏心悦目,家校才能真正互相信任,和衷共济,奋楫笃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