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欣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2020年7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发布,提出建设若干双方或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的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已在多地开始实地建设。理论上,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现代产业的教育组织新样态。实践中,由于各方利益诉求各异等原因,现代产业学院治理难以形成合力。同时,现代产业学院参与各方性质、地位和利益追求本身难以发生改变。因此,如何在现代产业学院现行的运行状况下,建设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探索出治理的新模式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本科层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尚在探索阶段,理论上的概念易混用,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另一方面,发端于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能为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上海市某本科高校的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为例提出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新模式的思路,以为现代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提供借鉴。
考察现代产业学院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产业学院与现代产业学院联系紧密。进一步研究学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发现有的学者将产业学院直接等同于现代产业学院,有的学者认为现代产业学院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学院。由此,现代产业学院与产业学院存在着概念误用、混用等现象。
近些年来,关于产业学院的界定有着几种观点:一是平台说,即认为产业学院是一种育人平台或者载体。二是学院说,即将产业学院看作是升级版的二级学院或者三级学院。三是办学机构说,即将产业学院看作是一种办学机构。四是整体属性说,即将产业学院看作是高职院校基于服务对象表现出的一种整体属性。产业学院融合多种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是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教育组织,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培养链,具有独立运行机制。
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已经有少量研究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特征、发展阶段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和实践一是无法涵盖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状况,二是多限于高职层面职业教育的探讨。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层次主要集中于本科层次的高校,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结合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发展,综合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背景及意义、办学层次的变化等因素,本文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是由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面向现代产业融合优势资源,共建共管共治,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教育共同体。[1]现代产业学院有多种运作模式,如校企共建型、政校企共建型等。根据研究实际,本文主要是面向校企共建型现代产业学院进行探讨。
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认识复杂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结提供了新的思路。行动者网络是实体的联结,动态之网的维系机制亦即是转译的问题。[2]异质性是行动者最基本的属性,表示行动者在组成成分、利益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是不同的。[3]源于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为分析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的行动逻辑提供分析框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剖析产业学院治理问题具备合理性。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包含行动者、网络、转译等核心概念。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行动者-转译-网络”的分析框架,能够从初始的行动主体、行动者主体之间的转译磋商互动、具有特定功能的行动者网络入手,描绘出办学行动者网络的组建过程,为分析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提供了切实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广义对称性原则,将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视为平等、注重协作并能够解决问题的治理行动者网络,与产业学院治理追求民主平等、多元参与的理念不谋而合。
广义对称性原则把自然和社会看作是孪生的结果,将非人类行动者纳入研究视野,认为组织或个人以及物质或意识形态,在行动者网络中是一个个节点,地位平等,但由于角色与作用不同,还分为核心行动者和非核心行动者。现代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转译即行动者能够识别其他行动者的信息,并与之发生互动关系。转译包括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排除异议,转译的目标是形成特定功能的行动者网络。通过这些步骤,能够细致描绘异质行动者网络构建的过程。异质行动者经转译产生各式各样的关系,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网络。具体到产业学院来说,转译的目标是形成共治行动者网络,解决公共事务出现的各种问题,突破治理的复杂性及艰巨性,实现共治的目标。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提供的“行动者-转译-网络”分析框架,现代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是高校、企业、师资队伍、学生与校友、职能人员等人类行动者,围绕办学资金、实验设备等非人类行动者进行磋商与协作,为实现产业学院共同治理构建的治理行动者网络。高校、企业、师资队伍、学生与校友、职能人员等人类行动者与办学资金、实验设备等非人类行动者是各个节点。各个节点在转译过程中互动联结,构成了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主体架构。
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学院主动适应上海市以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依托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铁道工程四个专业,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与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从事地铁运行及相关综合开发等事项。到2025年,上海轨道交通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总里程将达到960公里,市域轨道交通将陆续投入运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也正在加紧筹划。超大规模轨道交通路网建设运营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下,校企双方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为导向,进一步明晰新时代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细分需求,携手为国家建设“交通强国”贡献上海力量,共同推动上海乃至全国轨道交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办学的主体要素众多,清晰识别学院治理主体是构建治理行动者网络的重要开端。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广义对称性原则,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主体识别可以更为清晰。按照是否有人的参与,将行动者类型划分为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人类行动者划分为组织及个人,非人类行动者划分为物质范畴和意识范畴。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主体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行动者网络治理主体要素表
转译是行动者发生联结互动的开端,行动者通过转译确立自身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是由利益取向、行为方式各异的行动者构成。转译使异质行动者联结互动形成无缝之网。转译包括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排除异议等几个步骤。对学院转译过程的研究能够发现各行动者在磋商中面临的利益与冲突,展现行动者联结与互动的过程。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学院人员获取一手资料,同时开展实地调研,查阅学院的办学章程、校企合作协议等相关的资料。基于匿名保密原则,对被访者进行编码处理,如表2所示。
在问题呈现阶段,核心行动者学校与企业,明晰其他行动者面临的问题,确立共同治理的目标。核心行动者将自己关注的问题转化为异质行动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将各个行动者实现的目标和存在的障碍具体化,使异质行动者认可接受自己的角色,再通过制定政策、规则、制度来约束行动者的行动,保障共同目标的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募集多元办学主体,听取多元主体意见,确定共同办学愿景,主要由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以学院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专业为基础,融合高校和企业的资金、设备、人员等教育资源,共育人才 。双方通过找准学院的办学特色,组织专家实地调研人才需求状况,确定合作的切入点。同时,学院和企业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以构建校企融合发展共同体为发展愿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以打造科技研发高地、构建全链条技术服务平台为使命,主动对接社会,进行服务。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各方权益。在现行体制下,学院和企业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是实体运作的,但是由于产权界定等难题,参与学院建设的各方权益难以保障。学院创新性提出“1+X”制度体系保障各方权益。“1”指的是学院章程,“X”为附属协议,学院章程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等内容进行规定,保障学院办学秩序。而附属协议较为灵活,可以通过更新与剔除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确定行动依据。
在利益赋予阶段,建立办学行动者利益诉求的协调机制,把学院的共同利益转化为各行动者的利益,使各行动者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实现利益诉求,提高积极性。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为了保障企业实质参与办学,与企业共建理事会共管学院事务。“学院理事会设置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等职务,理事长是由学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由学校的副校长及企业的分管领导担任,理事由学校和企业的相关职能机构负责人担任,秘书长是由学院的院长担任。”(20210707-CG-ZS)企业在理事会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学院的各项事务上有着实质发言权。理事会成员有着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校方理事会成员把握学院办学方向,规避企业趋利带来的潜在风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学校通过多项举措,如双挂职交流制度、企业兼职导师管理制度等,提升师资队伍质量,逐步打造高质量的师资团队。”(20210707-CG-ZS)企方理事成员能够在师资交流合作、技术设备转让、学生培养方案等方面,按照企业的需求提出意见。“企业完善学校的实验室,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在硬件、软件、育人、科研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切实的帮助。”(20210707-CG-ZS)理事会成为管理学院事务进行利益协调的机构。理事会在学院办学中对学院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校企合作的主要事项进行监督评估,是落实校企合作工作、商讨学院发展的重要机构。理事会设置具体的议事规则,规范校企参与,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校内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学院的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进行决议。同时,审议学院的工作、财务预决算,支持学院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培训服务等活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除此之外,理事会的成员可以使用学院图书、网络等公共教学资源,并有权参与教学、科研等重大活动,也履行服务企业、协同育人等方面的义务。
在征召动员阶段,把行动者关联到网络中。[4]动员是指所有的行动者在即将构建的网络中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现代产业学院治理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来鼓励行动者的行动,保持治理网络的稳固与开放,最终建立共同治理的利益联盟,形成共治的行动者网络。设立地铁教育奖。“我们学生如果成绩优异,可以申请地铁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和其他奖学金有些不同,就是企业会将学生是否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标准,同时还要通过企业设置的一个专业笔试。”(20210709-CG-CZH)地铁奖学金激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了解企业文化。学院学生参与地铁志愿服务,九号线自管线已成特色品牌。学院将教师是否去企业参与实践纳入晋升的指标体系,鼓励教师去合作的地铁公司及下属的二级单位挂职,为期六个月或者十二个月,根据挂职时间减免部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为了解决学校课程偏理论、实践性较弱的问题,企业选拔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加入学院导师队伍,共建校内校外双导师制。”(20210707-CG-ZS)。校企资源互融互通。学院为地铁公司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地铁集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学院为企业的列车驾驶员、调度员、车站值班员、信号工、通信工等重点岗位人员提供全流程的安全教育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奖助学金,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实践工作流程。
在排除异议阶段,解决潜在的问题,维护治理网络发展的过程。定期召开理事会,商讨学院的重要发展事宜,通过管理机构对学院的重要事务进行讨论和协商。随着学院的发展,校企双方适时调整办学附属协议,商讨设置地铁教育奖、建立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企业安全培训等事宜,将学院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服务企业等活动直接纳入协议,有序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代产业学院与传统的二级学院不同。二级学院是垂直体系的行政管理,而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活动需要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参与,是一种网络化的管理体系。从异质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来看,现代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是行动者作为治理网络中的节点,与其他行动者发生联结互动,并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动态过程。由此,现代产业学院共治的实现,有赖于异质行动者良好的转译互动、治理行动者网络的良好运行。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资料,绘制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行动者网络治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行动者网络治理示意图
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由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双方共建理事会机构,管理学院事务,通过规定理事会成员构成、认定理事会的功能与地位、制定理事会议事规则等措施,以理事会管理学院具体事务。理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实践基地、技术研发等事项进行协商。为了更好地激励各行动者的自我管理,学院设立了多项激励举措,实现资源融通。校企双方行动者经过转译,构建了现代产业学院行动者网络治理路径。
引入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行动者-转译-网络”分析框架,对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进行微观分析,构建了学院宏观治理路径。城市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用理事会管理机构,在制度体系建设上建立“1+X”制度体系保障学院各行动者的利益,通过专业委员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使得企业能够实质性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管理等重要事项,促进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治理的实体化,为其内部治理路径的拓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