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摘要:痤疮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皮肤疾病,具有一定损容性,其发病涉及多种因素,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及青春期后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是指25岁以上的痤疮患者。其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且由于女性对面部状态的重视度较高等性别差异,青春期后痤疮发病更易导致女性群体产生严重心理和社会问题。青春期后痤疮的诊断和治疗应考虑到患者不同生理阶段带来的干扰,因此女性成人必须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关注。青春期后痤疮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和寻常痤疮相比都有所差异,其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通常认为与雄激素水平失衡、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炎症反应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性激素在痤疮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青春期后女性痤疮临床症状及性激素水平变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青春期后痤疮;女性;性激素;临床症状;机制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现已广泛影响成年人群体。研究发现,青春期之后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患有痤疮。青春期后痤疮是指25岁以上的痤疮患者。近十多年来,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0-39岁及40-49岁女性中分别有35%、26%收到痤疮损害和困扰[ 1 ]。据流行病学相关数据表明,在痤疮患者当中患有抑郁症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且与痤疮严重程度无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女性患者受青春期后痤疮的心理影响更显著。青春期后痤疮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亚型:①持续性痤疮:痤疮从青春期延续到成年,约占成年女性患者病例的80%;②痤疮复发:青春期后消退,成年后复发;③ 迟发性痤疮:25岁后初发的痤疮,约占20%[2-3]。现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后痤疮发病与内分泌关联紧密,尤其与高雄激素引起的皮脂腺分泌亢进相关。部分女性痤疮患者血中雄激素水平升高,或有雌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及催乳素等其他性激素与雄激素互相影响共同导致痤疮发病,因此性激素是深入研究女性青春期后痤疮自然病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1.临床症状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表现与青春期痤疮有所差异,青春期后痤疮多数局限于下面部,包括下颌区和口周区的炎症性损害。患者的皮损全部发生于脂溢区,其中绝大部分分布于面部或以面部为主合并胸背部,其数目一般较少。按照严重程度以及病变范围,青春期后痤疮可分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或结节。其中常表现为丘疹、脓疱、红斑,属丘疹脓疱性痤疮,随月经周期而变化,行经期间常加重。李亚娟[4]等发现本病虽然可以发生至中年阶段,但仍以25~29岁为高发年龄段,保持着青春期后痤疮的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的总体趋势。此外,女性患者绝经后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雄激素相对过剩而产生痤疮。常在卵巢功能衰竭后的前2年发病,持续时间较长,此类痤疮多为轻至中度痤疮,上唇及颏部损害较多,呈散在分布,以毛孔粗大、粉刺及炎性丘疹为主,少数有炎性结节[5]。
2.病因及发病机理
痤疮起源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由于其在外界暴露程度较高,可由多种因素导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开放,对于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机理则更加复杂,其中性激素水平异常是主要发病机理之一,与此有关的内外源因素众多,主要包括遗传、雄激素水平、内分泌疾病等,以及其他促进痤疮生成的诱因,例如睡眠、化妆品、药物等。
2.1遗传及皮肤类型
遗传因素是决定皮脂腺數量和性质的易感因素,在痤疮发病中起着重要基础性作用。吴艳[6]等认为痤疮的临床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痤疮家族史与痤疮病情的严重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其中重度痤疮受家族史的影响更大。田黎明[7]等证实,通过置换与雄激素分泌相关的CYP17基因在34碱基处T→C顺序,可大幅度提高雄激素分泌水平,从而增大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风险。Herane[8]等研究发现青春期后痤疮患者中有50%其一级亲属患有痤疮。曹萍[9]在对69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临床分析中发现32例(46.38%)有家族发病史且面部油脂过多。这也表明皮肤类型与遗传相关联,油性皮肤的人皮脂分泌增多更容易导致痤疮的形成。
2.2雄激素水平
雄激素刺激皮脂腺生长和皮脂分泌,雌激素作用相反。以雄激素升高为主要结果的性激素水平变化在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的特点是,皮脂腺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雄激素受体数量增加,对雄激素作用更加敏感。付文静[10]等人采集青春期与青春期后女性痤疮患者对应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分离血清后分别检测分泌的各种性激素水平,得出青春期与青春期后女性痤疮临床特征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性激素机制有关。郭独一[11]等检测青春期后女性寻常痤疮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体内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等性激素及血脂水平,发现青春期后女性痤疮患者易合并多种性激素异常,其中雄激素水平升高明显。另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后的女性在社会生活当中往往面临各种压力而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变化也影响着内分泌调节,导致雄激素产生增多从而诱发痤疮[12]。
2.3内分泌疾病
据研究发现,青春期后痤疮与内分泌疾病密切相关,此类内分泌疾病与雄激素水平异常为诱发点,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库欣综合征,卵巢、肾上腺及垂体肿瘤等[13]。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发生发生高胰岛素血症和外周胰岛素抵抗,可引起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升高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降低,最终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痤疮的发生。
2.4睡眠
生物钟调节着人类的新陈代谢,在睡眠时,皮肤作为机体最大的器官,同样也要得到规律的休整和更新[14]。关于睡眠与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关系,人们关注已久。已有研究证实,睡眠过少也会引发痤疮。现代女性生活方式和压力相关的睡眠障碍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引起压力相关激素如硫酸脱氢表雄酮、游离睾酮等分泌增加,从而加强皮脂生成,促使痤疮发生和加重[15]。
2.5药物
药物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生影响具有一定偶然性,但起着显著作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皮下注射依托诺孕酮和左炔诺孕酮植入物以及单用孕激素的长效方法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易感女性的痤疮发生[16]。此类痤疮患者一般具有长期用药史,停药后痤疮会改善直至皮疹消失。
3.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治疗
3.1药物治疗
青春期后女性皮肤易干燥过敏,耐受性较差,药物的低浓度和润肤剂配方是为皮肤提供更加温和的环境。对于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目前使用较多的抗雄激素药物为安体舒通,具有抑制肾上腺产生雄激素及与皮肤雄激素受体竞争性阻滞二氢睾酮的细胞溶质受体双重作用,可明显抑制皮脂腺细胞增生,减少皮质分泌。外用阿达帕林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角化、溶解粉刺及抗炎作用,也可缓解临床症状。
3.2系统治疗
激素疗法可减少皮脂产生,缺少诱发细菌耐药性的潜力,即使在没有血清激素变化的患者中,也适合于长期治疗。其中,螺内酯对难治的青春期后持续性或迟发性痤疮具有较好疗效,可促进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或口服避孕药患者的雄激素阻断。
3.3情绪心理恢复
运用心理疏导方式对提高痤疮疗效、抑制复发具有重要辅助作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维持体内性激素正常水平,是防治青春期后痤疮的必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可选用适当的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心理状况,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
3.4饮食调理
青春期后痤疮与西方饮食相关[17],因此低血糖负荷饮食可以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此外,茶多酚有助于减少皮脂分泌,故对痤疮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而意大利研究发现,更多地摄入鱼类可以预防中重度痤疮[18]。
3.5化学剥脱
浅表化学剥脱疗法在减少活动性痤疮的丘疹、脓疱和粉刺方面起着显著作用。乙醇酸化学剥脱安全且耐受性好,可用于治疗痤疮瘢痕。水杨酸剥脱更适合色素沉着过多或肤色较暗的青春期后患者,能美白皮肤,对粉刺和丘疹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4.小结
青春期后痤疮以较高的发病率遍布在全球各地区,其中女性占比较大。女性群体的青春期后痤疮防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痤疮发生和发展中,性激素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对于伴有性激素水平异常的中重度女性痤疮患者,维持体内相关激素平衡、降低皮脂腺分泌对痤疮防治非常有效,抗雄激素治疗变得十分关键。此外,规律作息及均衡饮食也能帮助调整自身性激素水平,有助于推进痤疮治疗效果。最后需要关注的是,由于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特殊性以及危害的广泛性,该类治疗不仅要综合内外因素,还需在此过程中依据成年女性群体的特征遵守个性化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Collier C N,Harper G C,Cafardi J A,et al.The prevalence of acne in adults 20 years and older[J].J Am Acad Dermatol,2008,58,(1);56-59
[2]Holzmann R,Shakery K.Postadolescent acne in females[J].Skin Pharmacol Physiol,2014,27(Suppl.1):3-8
[3]Ramos-e-Silva M,Ramos-e-Silva S,Carneiro S.Acne in women[J].Br J Dermatol,2015,172(Suppl.1):20-26
[4]李亚娟,郭庆,曾凡钦.青春期后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5(2):66- 69.
[5]Kligman AM.Postmenopausal acne[J].Cutis,1991,47(6):425-426.
[6]吴艳,毛越苹,郑捷等.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和痤疮瘢痕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7):395-397.
[7]Tian LM,Xie HF,Yang T,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CYP17 gene polymorphisms and female post adolescent acne in Han population in Hunan province[J].J Southern Med Univ,2010,30(7):1590- 1592,1596.
[8]Herane MI,Ando I.Acne in infancy and acne genetics.Dermatology 2003;206(1):24-28.
[9]曹萍.69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临床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l(2):160-161.
[10]付文静,郑静,白玉,刘飞飞,张建明.青春期与青春期后女性痤疮临床特征及性激素水平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9,42(03):195-197.DOI:10.19739/j.cnki.issn1001-9510.2019.03.010.
[11]郭独一,任昀,杨诗源,张春雷,姜薇.524例青春期后女性痤疮患者的性激素和血脂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1,
37(08):490-493.
[12]曾文心,曹碧兰.雄激素与痤疮相关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7,39(06):408-411.
[13]Zouboulis CC.Acne as a chronic systemic disease[J].Clin Dermatol, 2014,32(3):389-396.
[14]李伟宁,雷鸣,赵颖,等.综合外治疗法治疗青春期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湖北中医杂志 ,2016,38(7):43-44.
[15]郁艷,翁文佳,李娟,张明,高艳青.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05):177-180.DOI: 10.15909/j.cnki.
cn61-1347/r.004437.
[16]Gezginc K,Balci O,Karatayli R,et al.Contraceptive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implanon[J].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 2007,12(4):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