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梅 王艳妮
(榆林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陕西 榆林 719000)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作为内分泌科常见病,通常表示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从而使患者出现反应迟钝、皮肤粗糙、食欲降低等症状,给患者机体健康与生存质量带来较大危害[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导致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若未能够尽早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疾病随之发展,极易转变成典型甲减,受到临床重点关注[2]。目前临床针对疾病的治疗方式以药物为主,其中左甲状腺素较多见,可有效改善患者脂质代谢,并稳定病情,消除相关症状,保障患者预后[3]。虽然其疗效已被研究报道证实,但临床对其用药剂量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针对老年患者而言,一旦使用不当,可能造成极大危害[4]。本文旨在对比不同剂量左甲状腺素运用于老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8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2~83岁,平均(74.15±1.25)岁;病程5~13个月,平均(8.16±1.02)月。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74.23±1.20)岁;病程4~14个月,平均(8.23±1.11)月。纳入标准[5]:与疾病的临床诊断相符,经各项检查确诊;病历资料完整,中途未退出;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剔除标准:存在药物依赖史或者过敏史;合并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类疾病、甲减、严重癫痫者;沟通或者听力障碍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左甲状腺素(深圳市中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08,25 μg),起始剂量12.5 μg/d,14 d后增加25 μg,剂量保持在50~150 μg/d。研究组:选择左甲状腺素,起始剂量25 μg/d,14 d后增加25 μg,剂量保持在50~150 μg/d。两组持续用药6周。
1.3观察指标 用药后6周测评两组的总有效率[6];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6周测定两组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四碘甲状酪氨酸(FT4)、游离三碘甲状酪氨酸(FT3)],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1总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37%;对照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9.77%。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497,P<0.05)。
2.2血压指标 用药前两组血压指标相比无差异(P>0.05),用药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t=10.093、7.61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指标比较
2.3甲状腺功能指标 用药前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相比无差异(P>0.05),用药后研究组TSH低于对照组,FT4、FT3高于对照组(t=2.798、2.638、2.763,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
2.4不良反应 研究组出现腹泻1例、心绞痛1例、呕吐1例、心律失常1例,发生率为9.30%;对照组出现腹泻1例、呕吐1例、心律失常1例,发生率为6.9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05)。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通常是因为患者自身甲状腺激素水平减低造成,从而使其机体内分泌代谢异常,且甲状腺激素代偿性释放量增多,最终引起甲状腺增生或者肿大现象[7]。近些年,疾病在我国范围内呈现升高趋势,且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以基础代谢率降低、嗜睡、思维迟钝、皮肤干裂等为主,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8]。
临床针对疾病多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利用外源性甲状腺激素药物达到补充治疗的目的。其中左甲状腺素作为内分泌制剂,进入机体后能够为患者补充游离甲状腺素,同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甲状腺垂体的反馈轴进行调节[9]。但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临床需谨慎选择其用药剂量[10]。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血压、甲状腺功能指标相比无差异(P>0.05),用药后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左甲状腺素大剂量用药疗效更好,且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同时还可积极控制血压,并增强甲状腺功能。经分析发现,左甲状腺素的用量与患者心率以及心肌收缩力存在密切关系,其剂量越高,患者血压控制更为显著;而小剂量用药时,对血压影响较小,难以快速稳定病情、调节内分泌,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建议大剂量用药,以此达到改善甲状腺功能、调节血压的作用。
综上所述,与小剂量左甲状腺素相比,大剂量用药的效果更突出,可快速控制血压水平,同时促进甲状腺功能恢复,同时应重点关注不良反应的预防,以此保障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