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从科学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小组合作方法、把握教学时机来促进学生合作多个维度,对基于小组合作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强调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而在实施该理念时最为普遍的实践形式是集体教学,由于小组合作教学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实现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深入探讨。因此,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把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推动小组合作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充分实施,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科学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合理、有效实施的前提,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分组。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是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认清全班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兴趣等情况,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化的标准和原则,科学地把学生分成4-6个小组,教师要注意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合理搭配。另外,要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
比如,在《数据与计算》中,其实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对计算机数据了解的还不够,但对新事物有很大的热情。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笔者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笔者决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保证每组由一到两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领,小组的人数也控制在6人以内,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通过组织科学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实现了小组探究的目标。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小组合作方法
尽管教师一般都倾向于小组合作,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教学,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影响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对此,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全面、集中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保证目标明确,发挥小组教学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举例来说,在《网络基础》课程中,笔者所开设的课程,就是要使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首先,笔者为学生制定了学习计划,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网络的通信协议,然后,笔者再让学生练习操作电脑,利用局域网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小组合作方式,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把握教学时机来促进学生合作
作为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集体教学通常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不能确定小组合作的组织与进行,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选择好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展开合作,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教学重难点内容设置合作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课堂教学气氛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理性选择合作性提问,分配合作任务,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愿和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互动、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
举例来说,在教授《三维设计与创意》时,这节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体模型的设计,笔者经过课前分析,認为此课程更适合任务驱动教学。因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各组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把导学案和教学设计结合起来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但要用心地设计相关的导学案,让各小组按照导学案去完成任务,由此提高学生在课程上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的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要用心认识到导学案和教师的课程设计的内在一致性,并且也能在课上用心地突破自己的学习障碍,并且能实现本人的稳步提高和发展。学生务必要克服自己的被动感,在课程上能以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懂得:自己的问题应该是在课上能得到有效地解答的。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其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视,这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因此,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切实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发展变化的形势,树立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主动展开思索、探索,然后科学分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改革与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结构体系,是可行的。这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还能使整个信息技术教学逐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许雪康.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1):128-129.
[2]赵立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09):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