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琳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要求学生半工半读的一种教育模式,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与学习中获得真正的社会训练与打磨,实现学生自身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当前高职阶段的数学课程,学生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并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理论知识与未来就业能力相联系,学生多是学一课忘一课,期末考试前再进行考前突击,数学知识仅仅成为一种停留在试卷上的应试技巧,高职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对未来工作中的影响微乎其微。所谓学以致用,正如“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可以跳出自己在学校中的小天地,将眼光放远放长,从现场职业训练中开阔自身的眼界,学生与真正职场生活相碰撞,形成不小的火花,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清晰的自我判定,为未来踏入梦想中的职场而不断提高自身本领。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更新教学观念
高职数学阶段的教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目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课时较为紧张,教学任务重,教学内容难度较高,因此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为了将“工学结合”模式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师需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课堂发语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并正迁移到实践过程中。
(二)联系日常生活,促进教学内容变革
高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很少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联,认为理论就是理论,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与实际相结合呢?其实教师需要将学生这类思想误区进行调整,因为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不仅仅能够教会学生一些数学解题方法与公式,还能够教会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种思维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延伸,而是学生将知识内化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然后利用这类思维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学生实践经验汇成的结晶。因此,教师在高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引导学生多询问、多思考、多观察、多总结,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换一种解决思维,更快速高效地解决。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多元函数的极值的内容时,可以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有哪些高效的工作经验,自己是从哪些方面,哪种情况下发现的,引导学生在利用模型求解时,也促进学生可以明白任何优化方法其实都是有所约束的,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也一样,要在限制范围内寻找最优解,而不能横冲直撞,在没看清约束条件就一股脑进行解题或者工作,这样不仅会使得自己学习方法有问题,也会使自己在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屡屡碰壁。
(三)建立分层教学机制,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高职数学作为必修科目,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学习,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需要建立分层教学机制,引导各个基础层次的学生都能以较为正向的自信心去学习数学,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第二类曲线积分”的内容时,数学教师观察到部分学生对曲线积分的知识面露难色,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将知识以图形的方式展现,促进学生直观地进行理解这类知识点。此时,教师还可以请班上已经理解了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将定积分迁移到曲线积分的知识点上。教师相机帮助学生学生形成解决疑难问题的转化思维,并将这种思维应用于实习工作中,使得学习与工作的困難问题都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
三、结语
通过探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的作用都十分重要。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工学结合”模式对自身数学知识学习,以及在就业过程中所展现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到“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是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与实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然后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最后关注自身在就业问题上的倾向与实际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寻找自身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将热爱融入于该项事业之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9):8-9.
[2]刘兰梅.“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