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仪,李宁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3)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病情急,且进展快,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虽然降低了病死率,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1]。大部分存活的脑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丧失了工作和自我照顾能力,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便。临床上通常采用溶栓、抗凝等方法治疗脑梗死,但这种西医康复方式效果欠佳。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康复治疗工作。临床传统多采取西医康复治疗,内容包括循序渐进肢体功能锻炼、饮食指导等。脑梗死所致运动障碍的恢复与治疗的开始时间有关,治疗越早,康复越好。脑梗死引起的中枢性偏瘫的恢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关节反应、关节运动和痉挛。西医认为依据神经可塑性与功能重建理论,早期综合应用促通技术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可促进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回路再通,达到功能代偿,恢复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中医康复治疗方式则是借助中医药特殊方法协同发挥作用[2]。本文选择100例脑梗死的患者作为本研究入组对象,对比分析中西医康复与单纯西医康复的效果,明确中医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处于病情稳定期。(2)排除标准:①合并白血病、胃癌、肾癌等疾病;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异常;③合并昏迷、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7~80(65.44±5.93)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23(17.82±6.12)分,体质量45~70(62.12±6.02)kg。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9~77(66.82±6.1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24(17.56±6.21)分,体质量45~72(62.24±6.13)kg。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HZY201701203)。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西医常规康复治疗方式。(1)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多进食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食物,减少食盐的摄入,多饮水;维持病房环境温馨舒适;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开展从床上到床下的活动锻炼。(2)心理治疗。因突发性瘫痪、抑郁、悲观、绝望,特别是老年人,各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另外,向患者介绍治愈的病例和必要的康复知识,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3)康复运动。早期患者卧床不能活动,应活动肢体及关节,放松四肢,使关节充分活动。在多项活动中分别进行肩关节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关节背屈、指关节伸展。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再进行肌力训练。在坐位、站立、平衡、步行等训练中,逐步转向被动和辅助运动。(4)日常生活训练,包括穿衣服、刷牙、洗脸、梳头、洗澡、上厕所、上下楼梯等,逐渐增加难度。(5)言语训练。对于语言障碍患者,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和具体情况设计培训方式,引导患者反复练习,由简单到复杂。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康复治疗。(1)辨证针刺。对于脑梗死脱证患者,艾灸气海穴、关元穴和神阙穴;对于癃闭患者,按摩气海穴、关元穴和中极穴,必要时对虚者加艾灸;对于阳闭证患者,采用冰袋进行头部冷敷,并进行人中穴、照海穴、内关穴、风池穴、丰隆穴、涌泉穴针刺。(2)中药熏洗。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筋络的中药如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红花、千年健、海桐皮、桃仁、白芷等对患者肢体部位进行熏洗,以促进气血流畅。(3)针灸治疗。对于上肢,选择肩井穴、曲池穴、内关穴、合谷穴等进行针灸;对于下肢,选择太冲穴、环跳穴、三阴交等进行针灸。④情志疏导。向患者介绍情志和疾病恢复之间的关系,指导其通过冥想、深呼吸和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调节情绪。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疗效。参考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值评定:病残程度为0级,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值减少≥91%为治愈;病残程度1~3级,生活部分自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值减少46%~90%为明显好转;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值减少18%~45%为好转;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值减少17%或以下为加重[3]。将治愈、明显好转、好转纳入总有效。(2)血清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等血清指标水平。(3)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sensorimotor recovery,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清NSE、S100β、BDNF、NGF水平及FMA评分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疗效和不良反应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 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血清学指标 两组治疗后NSE、S100β、BDNF、NGF水平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对比(±s,μg·L-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对比(±s,μg·L-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 P<0.05;NSE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为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BDNF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GF为神经生长因子。
NSE S100 β BDNF NGF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7.56±3.81 16.62±2.21a 0.86±0.12 0.52±0.11a 4.15±0.61 4.62±0.57a 123.78±11.38 131.21±11.86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a研究组 50 27.31±4.11 7.46±2.13ab 0.86±0.12 0.13±0.01ab 4.13±0.52 6.21±0.64ab 122.01±11.37 163.13±12.58 ab
2.3 FMA评分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FMA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FMA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 P<0.05;FMA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上肢下肢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7.45±4.11 46.46±6.21a 10.21±0.12 24.15±2.01治疗前 治疗后a研究组 50 27.31±4.34 49.46±6.13a 10.86±0.12 30.13±2.0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日趋丰富。但饮食方面的变化也会导致更多的疾病。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急性发作、高致残率为特点。患者在治疗后容易出现自我照顾困难、意识模糊、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一种危重突发脑血管疾病,在紧急情况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需要早期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对策[3]。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尽早制定个性化的阶段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在不同时期接受相应的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早期适当的肢体体位可以防止肌肉痉挛,被动或主动地运动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僵硬。运动训练能加快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周围组织或健康脑细胞的重组与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与反应能力[4]。在功能训练中,感觉器接收到的传入脉冲可促进大脑皮层功能可塑性的发展,对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及早康复也能刺激靶器官(肌肉、皮肤、肌肉等),活化梗死区域周围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网络重组,滋养兴奋肌肉,增强肌力[5]。早期康复治疗能充分发挥机体内在潜能,促进神经功能重建或功能再生,改善瘫痪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同时可预防和治疗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和继发性损伤。中风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为发病后3个月内。但是,在脑梗死偏瘫的过程中,生活能力下降、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社会生活、就业能力变化等都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早期甚至超早期的康复治疗对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重建生活信心也有一定效果。尤其对在基层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尽快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期,积极引导患者家属参与,让他们见证患者的进步,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心理障碍。在康复治疗中,虽然常规西医康复治疗能为患者提供基础的病情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明显[6]。近年来,中西医特色康复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广泛应用,且效果理想[7]。
本研究中,在常规西医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康复治疗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面提高治疗效果。具体而言,依患者功能康复为出发点,通过应用辨证施护,达到增加脑梗死区域的局部血流量,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8-9]。通过西医常规治疗,为患者治疗病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和正常的营养摄入。中医学把该病归类为“中风”,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血瘀阻滞、肝肾亏虚、经络损伤,对机体功能造成损害,使机体功能明显下降。因此,治疗要严格遵循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的原则。采用辨证针刺,可以借助中医独特的治疗技术,改善患者病情;中药熏洗能够活血化瘀,促进患者气血运行;针灸治疗能借助穴位和热力的作用,推动患者多种血清指标发生变化,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6-7]。现代医学证实,针灸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刺激患者外周血循环,激活感觉细胞功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另外,针灸能促进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皮质电活动,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针灸治疗后,脑梗死早期能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能极大地提高患者对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尽快帮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通过情志疏导,可消除患者的烦躁焦虑情绪,使其树立治疗信心和积极的治疗心态,促进肢体功能恢复[10]。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治疗方式联合常规西医康复方式,可减轻神经缺损程度,加速患者功能恢复,提升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