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丽,田冬华
(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 血液科,河南 郑州 451100)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白血病死亡率于男性中处于第6位,女性中处于第8位,在儿童中处于第1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造血作用以及血小板免疫异常,加上治疗中化疗药等可损坏血小板,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3]。血小板减少为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若出血严重且又无法得到控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白血病患者需反复输注血小板以预防出血,但仍存在无效的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19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60例;年龄32~52(41.99±4.97)岁;体质量指数16.9~21.4(19.20±1.09)kg·m-2;抗-HLA类型87例,抗-HPA类型32例;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47例,大专及以上56例;费用支付方式为自费25例,其他(新农合/医保等)94例。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通过染色体检查、免疫学检查、骨髓象以及血象等检查诊断为白血病;②年龄>18岁;③临床症状是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肝脾肿大、贫血等;④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②病情不稳定;③存在精神障碍或者认知障碍;④存在血小板输注禁忌证。
1.3 收集资料 收集全部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制作《影响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受教育水平、年龄、体质量指数、输血次数、抗体类型、费用支付方式、不良心理状况、并发症状况、白细胞过滤状况等。质量控制:在开展调查前,对调查人员予进行统一培训与考核。在调查表发放之前,告知研究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意义等。需当场收回问卷,调查结果经双人核对无误之后录入系统。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19份,且全收回,均为有效问卷。
1.4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判断标准 输注血小板之后24 h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低于20%或者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低于4.5×109L-1即可判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计量资料(年龄、体质量指数)用进行Bartlett方差齐性与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均具备方差齐性并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不良心理状况、费用支付方式、受教育程度、抗体类型、输血次数、并发症状况、白细胞过滤状况)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白血病患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 119例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有效者68例(57.14%),血小板输注无效者51例(42.86%)。
2.2 不同因素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比较 无效组性别、输血次数、抗体类型、并发症状况、白细胞过滤状况与有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受教育程度、费用支付方式、不良心理状况与有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无效组和有效组临床特征比较
2.3 白血病患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将年龄、体质量指数、受教育程度、费用支付方式、不良心理状况作为自变量,将血小板输注状况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抗-HLA类型、输血次数≥3、有并发症、无白细胞过滤为白血病患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白血病患者因疾病本身症状与治疗期间应用化疗药等,致使经常发生血小板数量下降或者功能异常等状况,进而引发出血[5]。针对白血病者需进行治疗性和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这对增强缓解率与治愈率有积极意义。因血细胞分离机发展,血小板输注获得飞速发展,其重要性逐渐得到关注,具有简单、有效等特点[6]。但临床研究显示,并非所有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均能获取满意效果[7]。因此,需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119例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42.86%,血小板输注有效发生率为57.14%,与付小玲等[8]研究结果中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7.7%相比,本研究中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发生率较低。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所选患者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且加上选例时间存在一定时间差,导致血小板输注效果存在差异。为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本研究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无效组输血次数、抗体类型、性别分布、并发症状况、白细胞过滤状况与有效组不同。这表明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与输血次数、抗体类型、性别、并发症状况、白细胞过滤状况等因素相关。为进一步了解上述因素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联性,本研究对上述因素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抗-HLA类型、输血次数≥3、有并发症、无白细胞过滤为独立危险因素。故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有效率。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这与女性妊娠存在一定关联性,可能原因是抗体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妊娠时可能使出现抗体,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从而使治疗无效。输注次数较多者的体内已出现有关抗体,进而严重干扰之后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接受血小板治疗者需了解相关适应证,并需对多次输注者进行特异性抗体筛查。针对输注>3次者,机体内可能产生干扰疗效的因素,出现一定抗体。随着输注次数的持续增多,患者不断产生抗体抵抗状况,致使机体内血小板结构遭受损坏,进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从而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性,抗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而对输注效果未明确者需及时查明病因,确认并实施有关诊断,减少输血中有关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血小板交叉配型有助于改善输注效果[9],尤其对需要长期输注血小板者,需及早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以减少输注中产生的抗体,以免增加后期配型的难度。伴有并发症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高于无并发症者。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为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以及脾肿大等。发热涉及各类病原菌感染与输注血小板之后的发热反应,其中感染期间血小板暴露于隐抗原,吸附抗体,后经网状内皮系统将被抗体包裹的血小板清除,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与消耗增多,从而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状况[10]。对于脾肿大患者,输注血小板多滞留于脾内,而脾内巨噬细胞增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脾功能亢进一般继发于炎症、感染等,可能导致血小板产生破坏、消耗,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风险;对于脾功能亢进者进行血小板输注,不仅无法增加循环血小板计数,还可能提高同种免疫反应与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率[11]。DIC能消耗大量血小板,属于血小板输注无效最常见的原因[12]。
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需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干预措施,如对于DIC、脾肿大、感染、发热等非免疫性因素,临床应以原发病治疗为主,能增加血小板输注量,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对免疫因素引发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可从以下方面解决:(1)输注经白细胞滤过的血小板;(2)血小板配合输注。因单采血小板内存在一定量的白细胞,尤其是具备HLA-Ⅰ类抗原的白细胞,经过滤之后血小板中白细胞明显下降,可有效降低HLA同种免疫发生,从而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经配合试验选取和受者相合的血小板,并选取HLA、HPA配合输注,能有效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
综上所述,仍有部分白血病患者具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状况,而输血次数、抗体类型、性别等因素可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存在一定影响,其中女性、抗-HLA类型、输血次数≥3为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以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