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孟杰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时代精神”一词最早来源于德语Zeitgeist。“时代”是衡量时代精神的时间尺度,具有客观性和历时性;“精神”是展示时代精神的内容厚度,具有主观性和共时性。广义的时代精神指一个时期内进步的、起着引领和主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哲学、文学、法学等不同学术领域对时代精神有着不同的定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指中国精神中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平行而列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能量汲取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推动器,也是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学、统计学的计量方法,评价和预测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本研究基于CNKI总库选取研究数据,主要运用计量学软件对当前学术界时代精神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和探究。首先,以“时代精神”为主题词,语言类别选取“中文”,文献类型选取“期刊”,共检索出8875条信息。其次,对文献来源进行二次筛选,得到来自“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的文献2054条。最后,运用人工方法对2054条文献进行筛选,剔除没有作者信息、一稿多投、会议通知和人物采访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得到1742条有效文献数据。从年载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研究关键词等视角,运用计量学工具CiteSpace对这些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我国时代精神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
文献数量的增长和变化情况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发展阶段和态势的重要依据。
表1 时代精神研究年发文量与累积数
年发文量越高表示当年对时代精神相关问题关注度越高。由表1可看到,时代精神相关文献的时间范围为1992—2020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达到顶峰,数量为124篇,综合考虑文献累积率,1997年发文量最少,数量为22篇。 文献累积数是截至研究当年的文献总量,是衡量总体研究规模的重要指标;文献累积率是当年发表文献量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是考察当年新增文献是否呈现爆发式发展并借此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是否形成的重要指标。[4]由表1呈现的数据还可以看到,年份之间数据忽高忽低,呈现不稳定趋势;2002年和2008年是两个有重要变化的节点。
此外,仔细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对时代精神研究的总体趋势有进一步的认知。第一,1992—2001年的年发文量基数相对较小,每年发文数量为20~50篇,文献累积率也相对不稳定。根据“普莱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可以将该时期定为国内时代精神研究的起步期;第二,2002—2008年的年发文量相对较多,尤其是在2008年达到顶峰,文献累积率也较高,可以将该时期定为国内时代精神研究的快速积累期;第三,2009—2012年的年发文量和文献累积率都较为稳定,可判断此阶段为时代精神研究的持续发展期;第四,2013—2020年的年发文量和文献累积率都趋于减少,可判断国内对时代精神的研究热度有所降低,定为徘徊巩固期。
核心作者与核心机构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的基础动力与重要源泉,也是判断该领域在未来时间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对时代精神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基础分析,可以探究该研究领域是否存在核心作者与核心研究机构,作者之间、机构之间是否有合作及其合作强度的大小。
研究作者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的基础力量,更是保障该领域深入推进、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作者概况包括以下内容:“该研究领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作者群”“研究作者的发文数量”“研究作者的发文时间”“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通过对1742条有效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学术界对时代精神的研究虽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但目前核心作者群以及作者间的合作均有较大上升空间。
笔者从研究数量、时间和合作情况三方面对学术界时代精神的研究作者概况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研究数量的视角看,在高产作者群中,发文最多的为孙正聿,共计11篇;其次是郭道晖,发文5篇;孙富林、韩振峰、曹典顺、张立文、黄蓉生和陆杰荣6人均发文4篇,并列第三。第二,从研究时间的视角看,对时代精神进行持续性研究的作者并不多。孙正聿是研究时代精神持续时间最长的学者,郭道晖、陆杰荣次之。最先进行研究的学者是郭道晖,也是1992—1996年最高产的作者;而最近一个时间段即2017—2020年的高产学者为关保英。第三,从作者的合作情况看,高产作者较为独立,其他作者存在少数合作的情况,但合作强度较低。
从图1可以了解到核心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发文时间、合作情况等信息。
第一,从机构发文数量看,发文最多的为南开大学哲学系(10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机构发文量并列第二(9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发文量位于第五(8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发文量并列第六(7篇);北京大学哲学系和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发文量并列第八(6篇);武汉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九个研究机构发文量并列第十(4篇)。
图1 时代精神研究机构图谱
第二,从机构发文时间看,最早进行研究的机构有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等。由此可见,最先抓住“时代精神”研究主题的为国内几所顶尖学府的哲学系。近年来,学界对时代精神主题的研究较多,后来者居上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跨度较长(对时代精神主题一直较为关注)的机构有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第三,从机构整体合作数量和强度看,各机构之间合作数量和强度并不高,只有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和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存在合作关系。
关键词的中心度和频次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中心性数值表示影响力,频次代表热度。将1992—2020年的1742条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时间切片(Time Slice)设置为5,节点类型(Node Type)选择Keyword,阈值设置为Top50,其他参数保持系统默认值,在工程界面进行运行,可视化绘制出图2。
在图2中,每一个节点为一个关键词,节点圆半径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的共现关系,连线粗则共现关系强度大。依据图2可以看出,时代精神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相对集中,存在多领域交叉研究现象。首先,从节点的大小看,不同节点的大小相差较大,说明时代精神研究相应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方向频率差异较大,研究热点较为集中。在图2中,节点较为突出的两个高频词为“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然后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爱国主义”等,即这些主题的研究较受学界关注。其次,在CiteSpace中,中心性数值代表关键词的影响力,当中心性数值大于0.1,表示该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是不同研究热点联结的重要拐点。在时代精神研究中,中心性数值大于0.1的关键词有“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创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即这些关键词相应的主题在时代精神研究中有较大影响力。最后,时代精神关键词各节点之间普遍存在或粗或细的连线,表示主题之间存在交叉研究。
图2 时代精神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在CiteSpace研究中,Modularity代表聚类模块值,即Q值;Silhouette代表聚类平均轮廓值,即S值。一般认为,Q>0.3意味聚类结构显著;S>0.5意味聚类是合理的,S>0.7则意味聚类是令人信服的。在图2的基础上,依据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及其强度,采取聚类算法,找出最适合的聚类词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将Top值设置为15%,系统共筛选出86个被引参考文献节点和108条节点连线,自动识别出10个聚类(见图3)。其中,Q值为0.6546>0.3,S值为0.8234>0.7。因此,我们可以说图3中的聚类结果是显著且令人信服的。
从图3可以看到,时代精神关键词的聚类结果共有10种,分别是“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核心价值体系”“新时代”“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文艺创作”“毛泽东和哲学”。上述10种聚类的顺序是0到9,其中数字越小的聚类,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对聚类结果归纳总结,当前学术界对时代精神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时代精神学理、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时代精神与教育发展、时代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
1.时代精神学理探究
这里对时代精神的探究主要围绕时代精神本身的基本内涵、意蕴、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第一,很多学者尝试对时代精神进行概括。刘建军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内容对时代精神进行新概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统筹协调、绿色低碳、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时代精神。[5]邢云文认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6]赵永富认为,我们需要构筑的是创造、进取、勤劳、勇敢、正义的时代精神。[7]
图3 时代精神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第二,有学者围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关系进行探究。高艳杰认为,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超越。[8]温静认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彼此独立,保持各自的差异性;相互作用,在双向运动中施加影响;互相交融,成为对方的一部分。[9]韩迎春和刘灵主张推进二者融合发展。[10]
第三,有学者对时代精神的现状、价值、意义及实现路径进行探究。李恺等基于274名新生代农民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新生代农民工时代精神现状及其影响因素。[11]杨豹认为,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12]刘加洪等认为,充分挖掘中华民族蕴涵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13]刘静等对时代精神的培育路径进行讨论。[14]张圯姣等倡导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新媒体传播平台。[15]
2.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
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体现时代精神,是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最重要的表现。伟大理论都是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创造出来的。一些学者对时代精神的探究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相关理论成果开展。龚云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精神的精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发展的新境界。[16]吴世彩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影响力、生命力再次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17]郑镇表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品格,是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深刻变化的把握和反映。[18]吴倬认为,邓小平的价值观体系包括实事求是、义利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人民服务等内容,是我国新时期时代精神的核心。[19]龚志宏对时代精神的探讨主要围绕“八荣八耻”展开。[20]
3.时代精神与教育发展
关于时代精神与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引导与教育、高校建设与时代精神、思政课与时代精神等内容。
第一,有学者围绕高校教育理念以及师德建设进行探究。郭峰表示,时代精神制约大学精神的铸就,同时大学精神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21]程志敏提出“教育与时代精神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的观点。[22]
第二,有学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究。朱志明和林静华表示,在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科学选择时代精神的教育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时代精神。[23]黄延敏围绕教育教学,提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24]
第三,有学者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论述。罗丽琳表示,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25]
第四,有学者围绕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引导与培养进行探究。何玉静和潘俊英对时代精神的探讨主要围绕培育学生创造精神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26-27]赵扬等从实证角度进行调研,表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和践行情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应更加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其学会爱国激情的理性表达,注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其精神世界。[28]
4.时代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
时代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是当前学术界对时代精神探究的另一重要内容,包含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文艺创作等内容。
第一,一些学者较为关注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文化自信相关议题。李勤认为,先进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29]郑海祥和阚道远表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气质。[30]
第二,一些学者围绕时代精神对书法、绘画、音乐等文艺创作的理论指导进行研究。陈友军从电视剧创作出发,围绕网络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时代精神”表达的美学路径。[31]张清民认为,作家只有站在时代精神的前沿,理解和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32]丁国旗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和宣传时要把弘扬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作为己任。[33]
第三,一些学者围绕某一个具体精神进行探究。裴泽庆、王素和张忠仁论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意义和巨大作用。[34]安应民和安常福从7个方面论述了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现实要求,指出了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35]吕挺琳论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36]
利用CiteSpace的突变检测功能对时代精神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检测,筛选出排名前12位的关键词(见图4)。
图4 时代精神关键词突变图谱
由图4可以发现:第一,12个突变值较高的关键词大部分的突变时间持续5年左右,且持续时间相对集中在三个时间段:1992—1998年,2006—2012年,2013—2018年。
第二,较早出现且突变时间持续最长的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突变值高达11.6209。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突变值最高的关键词,为54.7823,其突变时间也较长,从2007年到2012年,持续6年。
第四,2006—2012年,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14.3426)、“社会主义荣辱观”(7.1002),“大学生”(8.446)突变值也较高,且在这几个关键词中持续时间最久。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0253)和“中国梦”(6.9521)是2013—2018年突现值相对突出的关键词,可见这一时间段对时代精神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展开。
第六,“新时代”(7.5722)和“时代精神”(18.1932)是2018—2020年突现值最高的关键词,可见这几年学术界对时代精神的相关研究已由“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转移到“新时代”和“时代精神”。
综上,由图4可以得到:第一,时代精神相关研究热点具有高强度的时效性和政治性。它与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与政策的导向紧密相关,如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7]这一时间段时代精神研究热点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等。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这一时间开始至2018年的研究热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由此可推断出后来几年的研究热点将会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时代精神研究热点具有较高的理论性。由图4可知,突变持续时间较长的关键词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精神”等。哲学研究是较为抽象、思辨和具有理论性质的,哲学领域对时代精神的研究具有高度的理论性。
第三,学界对时代精神的研究较为关注其教育性。由图4可以看到,关键词“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地位。相较于其他较为抽象和宏观的关键词,“大学生”具有鲜活性、主体性和实践性。时代精神是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内容,大学生群体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人才库和后备军。加强时代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和教育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内容。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对来自CNKI总库中的1742条有效文献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进一步了解了时代精神的研究轨迹、核心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等内容。时代精神的发展虽已取得不俗成就,但仍有很大进步空间。未来学术界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推进对时代精神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时代精神的研究处于徘徊巩固期,是否要提高相应基金和课题投入增加对相关核心队伍的培养及研究机构的建设值得探讨。由上文可知,时代精神的核心研究作者来自哲学、法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彼此合作较少;核心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国内较知名的几所高校的哲学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太涉及党校、社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其他类型研究机构,并且核心研究机构也较为独立。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因此,学术界可以适当加强时代精神研究的队伍建设,为取得高质量的合作、跨学科的融合奠定人才基础。
当前学术界对时代精神的研究在两个方面较为突出:一是对时代精神哲学领域的学理性探究,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等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理念和政策的探究。如何把握时代精神理论性和政治性的度,即前者的学理性探究如何不晦涩枯燥,后者的理论深度如何加深,都值得学术界思考。此外,当前对时代精神的政策解读较为普遍,但内在层次的理论研究仍欠缺深度。民族精神的具体表述已经有了官方的表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38],但时代精神的凝练和概括并未获得一致的认可,学术界应加速对其具体表达的凝练概括。依据图4,我们总结出时代精神研究具有时效性、政治性、理论性和教育性等特点。因此,基于其时效性和政治性,学者们要思考如何促进时代精神理论的衔接传承;基于其理论性和教育性,学者们要思考如何提高时代精神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
推动时代精神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是学术界当前的又一重任。时代精神的研究范式仍较多地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拘泥于传统的学理性探究。如今,我们处于大数据时代,科学与技术是否为我所用、如何为我所用已成为文科领域不能回避的问题。实证调研和科学计量等方法的运用是学术界今后进行时代精神研究的新手段和新方向:可以在时代精神探究中增加归纳演绎法,对鲜活的单一时代精神探究后,再进行综合或对比探究。例如,在对女排精神、奥运精神等单个时代精神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探究这些精神共有的特点与价值。此外,加大时代精神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是推动时代精神研究范式多元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