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初探

2022-04-22 12:50谢志娟马丽云杜晓君张海燕
湖北植保 2022年2期
关键词:酰胺纹枯病悬浮剂

王 律 谢志娟 马丽云 杜晓君 张海燕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靖江 214500)

靖江市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7万hm2左右,水稻产量直接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纹枯病是靖江市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多年来呈中等发生。该病害从秧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年份可减产1%~5%,严重爆发危害时造成30%~50%的损失[1]。近年来,由于播种量加大、偏施重施氮肥、水肥管理不到位及秸秆还田等因素影响,田间菌源充足,水稻纹枯病呈逐年加重趋势。因生产中缺乏有效的高抗水稻品种,药剂防治仍然是水稻纹枯病防控的主要措施[2]。为探明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选取市场上常见的五种药剂进行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高效药剂,经济有效防控该病,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江苏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拜耳作物科学股份公司);25%噻呋·氟环唑悬浮剂(佛山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浙江天丰生物科学有限公司);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江苏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在靖城街道光明村进行,水稻品种为南梗5055(晚粳类型),感纹枯病。试验田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为油沙土,肥力中等,田间管理水平较好。

1.3 试验设计与实施

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处理小区面积609m2,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间筑小田埂隔离,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各药剂处理均在水稻纹枯病发生初期(8月8日)用药,每667m2采用弥雾机对水30kg常规喷雾。试验过程中,各处理均未施用其他杀菌剂,田间其他各项管理措施均一致。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1.4 气象资料

试验开始至结束,此阶段平均最高气温为30.4℃,平均最低温度为24.1℃,平均温度为26.7℃,平均相对湿度为87.6%,其中降雨日7d,累计降雨量81mm。

1.5 安全性及防效调查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不定期目测各处理区水稻生长状况,查看有无叶片发黄、枯死等药害症状。

防效调查:每小区对角线取5点,每点固定50株。于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药后7d、14d调查各小区发病情况,记载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

纹枯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

1级:基部叶片、叶鞘发病;

2级:倒第三叶以下各叶叶鞘或叶片发病;

3级:倒第二叶以下各叶叶鞘或叶片发病;

4级:剑叶叶鞘或叶片发病;

5级:全株发病枯死。

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药后3d、5d和7d目测,各试验药剂处理下,水稻无生长缓慢、叶片变黄等药害症状,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区别,说明各处理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生长安全。

2.2 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药后7d,240g/L噻呋酰胺SC(30mL/667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最高,达73.26%,27%噻呋·戊唑醇SC(30mL/667m2)的防效次之,为72.94%。25%噻呋·氟环唑SC 25mL/667m2和35mL/667m2的防效仅37.09%、47.8%,效果不太理想,而30mL/667m2用量下防效较好,为69.4%,比75%肟菌·戊唑醇WG(10g/667m2)和23%醚菌·氟环唑SC(40mL/667m2)分别高出20.37%、17.22%。

表2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

药后14d,各药剂处理病情指数较药后7d均呈下降趋势,仅25%噻呋·氟环唑SC(25mL/667m2)防效为63.18%,其余均在72%以上。240g/L噻呋酰胺SC(30mL/667m2)的防效最高为86.42%,27%噻呋·戊唑醇SC(30mL/667m2)的防效次之,为83.89%。

3 讨论

从本试验可看出,各供试药剂对纹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240g/L噻呋酰胺SC(30mL/667m2)和27%噻呋·戊唑醇SC(30mL/667m2)在药后7d、14d表现突出,防效均远高于其他药剂。在25%噻呋·氟环唑SC各用量梯度中,30mL用量下防效高于25mL和35mL的处理,其中25mL的防效最低。75%肟菌·戊唑醇WG(10g/667m2)和23%醚菌·氟环唑SC(40mL/667m2)的防效则相对一般。

对于病虫害防治而言,高效对口药剂的选择很重要,但防治适期的把握更为关键。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水稻纹枯病防治适期指标的研究中大多以病穴率为标准。2011年以前,江苏省水稻纹枯病在病穴率达20%时首次用药,一般田块需施药3~4次,重病田则需5~6次[3]。2011年以后,据朱凤等研究,发现同一药剂不同时期施用,防效差异大,在发病初期(病穴率5%)首次用药,防效显著高于发病盛期、发病高峰期的用药效果,随着用药时间推迟,防效呈下降趋势[1]。2018年,朱凤等将防治适期前移到水稻移栽后7d(未见病时),发现此时用药对整个生育期内纹枯病有优良的控制效果[4]。何东兵等采用24%噻呋酰胺SC40mL、60 mL进行拌种,结果显示拌种后90d左右对纹枯病控制效果在80%~90%,且在菌碟接种条件下,药剂拌种的病株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显著优于统防统治的喷雾处理[5]。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防治时期对纹枯病防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大面积防治时,可把握在发病初期(病穴率5%),选用240g/L噻呋酰胺SC(30mL/667m2)或27%噻呋·戊唑醇SC(40mL/667m2)进行防治。或者尝试将防治关口前移,采用药剂拌种等方式预防纹枯病。

猜你喜欢
酰胺纹枯病悬浮剂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含壳聚糖氨基酸肥料与悬浮剂混合使用下悬浮率的研究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N-(1’-苯乙基)-吩嗪-1-酰胺对H129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草酰胺缓释氮肥的特性分析及建议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提取净化对水产品四种酰胺类农药残留的分离影响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问药效试验
The Effect of Three New Fungicides against Rice Sheath Blight in Field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