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江 陈 璐 王镜添 王友权 雷迎春 易艺华 鲍继武
(1.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枝江 443200;2.枝江市仙女农业服务中心 湖北枝江 443200;3.枝江市顾家店农业服务中心 湖北枝江 443200;4.枝江市安福寺农业服务中心 湖北枝江 443200)
劳氏粘虫(Leucanialoreyi(Duponchel))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为害的“暴发性”害虫。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2020年9月15日,劳氏粘虫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近几年来在湖北枝江市小麦、玉米等作物局部聚集性发生为害较大,玉米苗期为害导致缺苗断垄甚至毁田补种,小麦灌浆期功能叶被啃食殆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为做好劳氏粘虫监测预报工作,提高精准测报水平,笔者开展了劳氏粘虫性诱监测试验。
劳氏粘虫性信息素诱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北京禾乐仁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根据枝江市种植模式结合劳氏粘虫发生动态选择试验地。4月14日-7月30日,试验地点为枝江市董市镇平湖村(30.421°N,111.681°E)(该村种植模式较复杂,小麦、春夏玉米混种面积较大);7月30日-9月26日,试验地迁至枝江市仙女镇烟墩包村(30.48°N,111.743°E)高粱地(6月中旬播种,成片面积为133.3hm2)。
试验田中放置3个性诱捕器。诱捕器在小麦田中呈三角形放置,于4月14日安置;5月中旬小麦黄熟后,诱捕器呈三角形放置在临近春玉米田中,春玉米成株期呈直线排列放置在田埂上;7月30日,性诱捕器移至高粱田,诱捕器呈直线排列放置在田埂上。性诱捕器均间距30m以上,一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诱芯,逐日或间隔2-3d记录捕获劳氏粘虫及其它昆虫数量。
试验期间共诱集352头劳氏粘虫。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枝江地区劳氏粘虫有3个成虫高峰(图1)。4月28日至5月12日(15d),共诱集113头劳氏粘虫;6月25日至7月5日(11d),共诱集86头劳氏粘虫;8月3日至8月19日(17d),共诱集152头劳氏粘虫。8月27日后未诱集到劳氏粘虫。
图1 劳氏粘虫诱芯监测动态
在本试验期条件下,自5月28日至9月24日期间,该诱芯共诱集了非靶标害虫305头,其中草地贪夜蛾292头、其它害虫13头。杂虫诱集时段主要集中在8月3日至9月24日,共诱集了300头杂虫(图1)。表明该劳氏粘虫诱芯专一性不强,尤其对同属夜蛾科草地贪夜蛾选择性无差异。
湖北枝江市地处长江中游,是粮食生产农业大县,常年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种植面积近5.4万hm2,种植模式极复杂,处于迁飞性害虫“北迁南回”过渡区。迁飞性害虫劳氏粘虫在该地区发生较为常见,局部聚集成片突发性爆发为害损失较大。到目前为止,对其监测手段较滞后,仅靠县级技术人员撒网式全市大田普查,调查任务重且极易漏查漏报,易造成局部爆发成灾。近几年该地区普查发现,该幼虫为害高峰期为5月中旬(主要为害小麦、玉米)与7月上中旬(主要为害玉米、早稻、高粱)两个时段。本研究发现,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北京禾乐仁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性诱芯诱蛾试验,该地区的劳氏粘虫发蛾高峰有3个,与之前人工调查的幼虫动态吻合,表明在该地区利用该诱芯可以监测劳氏粘虫成虫发生动态。该诱芯作为监测手段,值得在该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在生产中,通过合理设置劳氏粘虫性诱监测点,能够避免普查盲目性,减轻工作强度,及时有针对性组织应急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