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斌 李程巧 黄贤夫
(温岭市植保耕肥能源总站 浙江台州 317500)
黄毛鼠(Rattus losea)又称罗赛鼠,是我国南方农田主要害鼠,多在稻田水沟旁、田坎及小溪旁挖洞穴居,国内许多学者对其种群数量变化和繁殖特点曾有过研究[1,2]。为探究黄毛鼠种群数量动态和繁殖变化规律,笔者根据浙江省温岭市2013-2020年鼠害监测系统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本地区黄毛鼠的繁殖生态学特性,探讨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今后浙江省温岭市黄毛鼠监测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地点设在温岭市泽国镇联树村和新河镇岸头村,这两个村均以种植水稻和甘蔗作物为主,海拔2m,面积926hm2。
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3],放置120mm×65mm的中型铁夹(慈溪市亚细亚卫生杀虫药械厂)。
农田生境类型地:每月上旬(5-10日),选择晴天或阴天,避开雨天,每夹相距5m,每行相距50m以上,每村安置150个鼠夹。住宅区生境类型地:每季度放一次,每户放置5个鼠夹,每次固定放置20户,一个房间最多放置2个,每次安置100个鼠夹。傍晚放夹、次日清晨收夹,以生花生仁作为鼠的诱饵。
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性别鉴定,每只分别称取体重、胴体重,测量体长、尾长和后足长、耳高等指标,同时解剖观察其繁殖情况,分别统计捕获率、种群组成、种群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统计子宫内肉眼可见的胚胎数)和繁殖指数等[4]。
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
2013—2020年在浙江温岭住宅、农田两种生境类型地共调查128个月,其中农田96个月,住宅32个月,布夹31700个,捕获鼠类标本共859只,平均捕获率为2.71%。经分类鉴定,常见鼠种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及黄胸鼠;其中黄毛鼠168只,平均捕获率为0.53%,占总捕获率总数的19.56%,为该地农区常见鼠害之一(表1)。
表1 黄毛鼠种群密度及组成
统计有形态测量记载的168只黄毛鼠,体重为8.60~106.82g,平均为(48.04±19.57)g,最低只有8.60g,最高为106.82g,相差12.42倍,个体重集中在30.00~59.99g的共有100只,占59.52%,平均体重雄性大于雌性,但最重个体还是雌鼠,雌、雄体重分布不均匀,呈常态分布;胴体重为7.00~88.74g,平均为(34.51±14.36)g;体长为63~165mm,平均为(118.57±19.95)mm,最小为63mm,最大为181mm,体长集中在100.00~139.90mm,共有112只,占66.67%,平均体长雄性大于雌性,但最长个体还是雌鼠;尾长为70~148mm,平均为(115.24±18.94)mm,尾均长和最长个体都是雌鼠,尾长为体长的97.19%;耳高为10~27mm,平均为(15.19±2.28)mm,耳高平均和最长个体都是雌鼠;后足长15~37mm,平均为(24.94±3.71)mm,后足均长和最长个体都是雌鼠。经t测验,雌雄两性的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后足长差异显著,但未达极显著水平(表2)。
表2 黄毛鼠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
2.3.1 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
2013—2020年温岭市黄毛鼠不同年度之间种群数量显著性t检验表明其差异显著,种群数量总体偏低,呈上升趋势,年均捕获率为(0.53±0.99)%,各年度之间除2013年最低捕获率为0.30%,其他年份均在0.50%~0.60%(图1)。
图1 温岭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
2.3.2 种群数量的月度变化
从图2可知,2013—2020年不同月度之间种群数量显著性t检验表明其差异显著,最高月捕获率1.75%(2017年和2020年1月),全年种群数量出现两个高峰,分别是1月和11月,平均捕获率为1.25%和0.88%;6月最低,平均捕获率只有0.13%,月度之间相差达到9.6倍。上、下半年比较发现,上半年捕获率0.59%高于下半年的0.49%,但差异不大。
图2 温岭黄毛鼠种群数量的月度变化
2.3.3 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
从图3看出,2013—2020年黄毛鼠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显著性t检验表明其存在差异显著。以冬季(12-2月)为全年最高捕获率,为0.70%,夏季(6-8月)捕获率最低,只有0.33%,两季之间种群数量相差2.1倍,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平均捕获率为0.61%和0.48%。
图3 温岭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
2013—2020年住宅和稻田耕作区共捕获黄毛鼠168只;其中,雌性103只,雄性65只,种群总性比1.58,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黄毛鼠有4个月未见怀孕个体,分别是1月和7-9月;繁殖期主要集中在10-12月,平均怀孕率为11.65%;胎仔数2~8只,平均为(6.00±1.77)只,以怀孕5只、6只和8只较多,占总怀孕个体数的78.57%,平均繁殖指数为0.54(图4)。从图4可知,不同月份之间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差异明显,怀孕率季节波动明显,呈现出双峰型。
图4 温岭黄毛鼠的母怀孕率的月份变化
从表3可知,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变化也很明显,怀孕率以秋季最高(9-11月),为29.17%,冬季最低,为5.26%;说明秋季是黄毛鼠的主要繁殖季节。
表3 黄毛鼠不同季节的种群繁殖统计
黄毛鼠是温岭主要鼠种之一,占总鼠数的19.56%,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是当地防治和监测的主要对象。4月和10月是黄毛鼠的主要繁殖期。稻田区平均捕获率明显高于住宅区,在每年的1月和11月出现2次种群数量高峰。笔者认为,温岭市鼠害防治应着重于稻田区,根据其迁移规律和种群繁殖特征,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每年3月和9月,即在繁殖高峰前集中歼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控对策应从防控鼠害的整体性、持效性、安全性入手。化学防治是温岭市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应交替使用灭鼠药物和毒饵饵料,以利于保持和提高鼠类适口性,同时要大力推广应用 “毒饵站 ”灭鼠技术,开展科学灭鼠,从而达到高效、经济、安全灭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