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香(教授/高级会计师)徐文静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在全球经济陷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大,为维持正常运转,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方式缩减开支,而税收支出占企业支出的比重很大,故企业有动机通过税收规避尽量减少或延迟这部分支出。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差异、信息不对称以及政策执行不够有效等原因,给企业避税提供了操作空间,使避税具有了可行性。税收规避一般是指以非违法方式减少或递延纳税义务,该行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若避税超过一定限度,被认定为逃税,则企业要受到打击和严惩,违背了税收规避是为企业或股东价值最大化服务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在安排避税活动时,有必要了解各种因素对税收规避的影响,以避免企业涉嫌非法避税。鉴于此,本文回顾整理了税收规避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以期更深层次地理解企业避税行为差异的内在影响因素,为企业保持适当避税水平提供参考。
在两权分离的企业中,公司治理可以缓解代理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是税收规避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公司治理与企业避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的避税行为,降低避税风险。因此,国内外学者从公司治理角度,深入细化研究了各种治理因素对税收规避程度的影响,以期减轻企业非法避税的规模与程度,缓解避税带来的负面经济后果(孙瀛,2020)。为更清晰明了地理解、分析各种治理因素与税收规避的逻辑关系,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视角和公司外部治理视角将现有文献分为两大类,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建立基本分析框架,深入探究各种治理机制对税收规避程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最后通过对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的文献进行整理与总结,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有:第一,现有研究很少从公司治理角度对税收规避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鉴于此,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的相关文献。第二,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公司内外部治理角度提出具体的未来研究展望,希望拓宽公司治理与税收规避的研究思路与方向。第三,本文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股权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等公司治理因素方面为规范企业税收规避行为提供了依据,针对已有研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以提高企业涉税行为的合规性,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Cai and Liu(2009)认为税收规避能减少企业的应纳税额,为企业留存更多的自由现金流,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提高企业投资效率。Graham(2011)认为即使缺乏较好的投资项目,企业也可以把税收规避节省的现金进行分配或留存备用,因此,管理层和股东往往倾向于实施尽可能多的避税活动。但是,也有相反观点认为税收规避行为具有一定风险,会削弱契约的有效性,正常薪酬无法补偿避税带来的风险,会恶化委托代理问题(Desai,2006),并且企业进行税收规避,需要设计复杂、模糊的经济往来支撑其避税安排,导致企业信息透明度降低,加大了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管难度,管理层出于对自身利益或声誉等因素的考虑,不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安排税收规避活动,导致企业没能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多缴税款,或做出过于激进的避税策略。参考李维安(2010)、Denis(2001)和白重恩(2005)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主要围绕缓解股东和管理层以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公司内部治理主要通过激励和约束股东和管理层影响企业税收规避行为,公司外部治理主要通过监督评估企业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税收规避行为,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公司治理与税收规避的分析框架
内部治理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目标是建立内部责权利相匹配的机制。现有关于公司内部治理与税收规避的研究主要包括董事会财务成熟度和独立性的属性,高级管理层的性格、年龄等个人特质、过度自信等心理和行为偏差、专业能力以及相关背景,高级管理层激励机制的薪酬激励、晋升激励以及股权激励、CEO权力大小、高管变更(刘磊,2019),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是解决代理冲突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现有文献大多聚焦于高级管理层的激励机制,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性元素,目前主要从“量(股权集中度)”和“质(股权构成)”等方面展开论述。
外部治理一般包括产品市场竞争、机构投资者、法律制度、审计监督、控制权市场和媒体监督(李维安,2010)。现有关于公司外部治理对税收规避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产品市场竞争的行业间竞争程度和行业内企业市场势力或地位(刘晓华,2016),机构投资者持股和调研,法律制度、审计监督等重要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展开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基于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以探究公司治理对税收规避的影响,并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对我国公司内外部治理与企业避税行为的逻辑关系和主流观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大致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公司治理机制对税收规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更深刻、清晰地分析各治理因素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两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此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及企业具体实践提供参考。
表1 公司治理视角下税收规避的影响因素
影响税收规避的因素有很多,公司治理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公司治理对税收规避影响的文献,主要是从内部治理的董事会特征、高级管理层及其激励机制和股权结构以及外部治理的产品市场竞争、机构投资者、法律环境和审计监督的视角研究公司治理对税收规避的程度以及经济后果的影响。
1.董事会特征。董事会一般被认为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对企业的重要决策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董事会对企业纳税行为起到调节与监督的作用,李维安(2005)采取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研究董事会的两个重要属性:财务成熟度(权衡避税的成本和收益的财务知识)和独立性(监督高级管理层避税的能力和动机)。董事会的财务专业知识和独立性与低避税水平的避税正相关,与高避税水平的避税负相关(Armstrong,2015)。例如:当董事会成员有外籍背景人士(受外资股东派遣的外籍执行董事和有着更强独立性的外籍独立董事)时,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经历与成长环境,会对企业的税收规避起到负向作用,但是行业审计师专长能调节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谭雪,2015);具有教授背景的独立董事,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有能力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对企业避税起到抑制作用,且在市场化水平高与法律环境好的区域更明显(孔文泰,2016)。有学者补充董事会与CEO存在内部联结(独立董事与CEO在学历、工作经历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方面有相似特征)会降低董事会的独立性,对税收规避起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随避税程度的增加而减弱,若避税程度过高,独立董事会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并对这种高程度税收规避行为持反对态度,以防止其损害公司价值(李成,2016)。
2.高级管理层特征。目前对管理层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由于管理层个人特质所形成的性格、年龄、性别、教育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有研究发现,管理层的自利动机和寻租欲望越强,企业实施的税收规避行为越多(Desai,2006)。除了自利倾向,其心理和行为偏差也会影响企业税收规避程度(Malmendier,2005),例如:在民营企业中,太过自信的管理层往往会高估自身判断能力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高估企业未来盈利而忽略失败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将促使其做出非理性决策,实施更为激进的税收筹划决策,提高企业的税收规避程度(王娜,2013);女性管理者比男性管理者更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厌恶风险,其所在企业的税收规避激进程度更低(代彬,2017);高管年龄与所在企业的避税程度负相关(孔文泰,2017)。“关联审计师高管”比“非关联审计师高管”更了解相关税务知识和事务所工作流程,并且与现任审计组成员是前同事,有很好的关系网,双方能更好交流,减少冲突,因此,对避税水平的正向影响更强(刘继红,2018)。除了专业能力以及相关背景外,CEO权力作为管理层特征的综合体现,权力大小对避税也有影响,CEO权力越大,越有空间进行避税行为,企业的避税水平越高(谢盛纹,2014)。
3.高级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国外学者认为基于税后收益考核管理层的企业,实际税率较低(Desai,2006)。吕伟(2012)基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从税务决策的角度,研究发现高级管理层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程度越大,其对避税风险的容忍度越高,企业往往通过避税节约现金流以提高企业价值,实际税率越低,但是外部监管压力会削弱该效应。超额薪酬能有效降低管理层出于自利动机做出的避税决策,进而减少企业激进的避税行为(桂向国,2018)。高管薪酬激励的有效性还受到外部公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同行业可比企业的高管薪酬以及高管对于薪酬公平性的主观感受会影响高管薪酬的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会促使其通过避税获取更多在职消费,提高企业避税程度(罗宏,2018)。股权激励对税收规避程度的影响目前存在两种竞争性结论:一种如Phillips(2003)通过实证检验得出股权激励与避税程度负相关。另一种认为股权激励使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目标保持一致,如董烘霞(2018)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当企业避税水平较低时,股权激励正向显著影响企业避税行为,当避税水平较高时,这种影响便会减弱。但是,孙改霞(2019)发现当公司治理环境较差时,股权激励使管理层和股东利益趋同,降低了管理层避税寻租的动机,股权激励负向显著影响企业的税收规避程度。晋升激励能够很好地弥补薪酬激励等显性激励方式的不足,使通过考核的高管获得更高的薪酬以及声誉和地位,从而抑制高管实施具有风险的税收规避行为,转而通过积极有效的税务筹划为企业留存资金以提高企业价值(刘霞,2020)。
4.股权结构。由于避税活动可能给企业带来高成本处罚,当企业股权集中度较高时,所有权和控制权更集中,风险规避型管理层更倾向于规避高风险避税决策(Bad⁃ertscher,2013)。从股权性质来看,我国企业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面临着更高的税务筹划财务报告成本,且国有企业的属性也削弱了企业的避税动机,再加上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税收优惠,避税程度更低(郑红霞,2008)。即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民营企业低,但其承担的税负率高于民企(蔡昌,2017),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实际税率正相关(吴联生,2009)。
目前关于公司治理机制对税收规避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内部治理方面,外部治理近年来才获得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产品市场竞争、机构投资者、法律环境和审计监督。
1.产品市场竞争。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约束机制,当行业间产品竞争激烈时,会降低企业利润率,增加融资困难度,企业为满足自由现金流需求,往往会采取避税行为,在经济上行期,国家放宽对非国企的管制,这种现象更明显(钟海燕,2017)。另外,产品市场竞争能缓解避税给融资需求较低企业带来的代理成本风险,强化避税对融资需求较高企业的资金缓解效应(胡晓,2017)。行业内各企业之间也存在资源和市场的竞争,竞争程度用产品市场势力衡量,产品市场势力是企业的一道保护屏障,即使避税失败,也很少会动摇企业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的产品市场势力和税收规避激进度正相关,这种正向关系在竞争度较激烈的行业或者国企中更显著(彭效冉,2016)。曹越(2017)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进一步研究发现产品市场势力的增长对税收规避程度较低或较高的企业影响都较大,且投资者对具有产品市场势力企业的避税行为持正面评价,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避税决策,能够提高企业价值。
2.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时,对企业避税寻租的治理作用减弱,从而导致名义税率的敏感度降低,即没有税收优惠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避税程度负相关,且机构投资者和外部税收监管在抑制税收规避程度上具有互补作用(陈冬,2013)。考虑到这种负相关可能是由于没有控制内生性导致的,蔡宏标(2015)选取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的空间距离为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影响,检验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另外,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加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降低企业高管自利动机的避税行为,即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程度,从而降低企业的税收规避程度,这种抑制作用在没有绝对控股股东的企业中更明显(李昊洋,2018),并且只有勤勉尽职的机构投资者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税赋开展实地调研才能发挥抑制作用(丁方飞,2019)。
3.法律环境。有学者认为税率下调会引发企业实施以税收规避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但在税率上调时不会引发,且低税率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减少应纳税额,能够引起积极的外部评价,增加企业财富。李增福(2011)对王跃堂(2009)的结论提供了校正性补充,认为未来税率的升高或降低均会促使上市公司实施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根据未来税率的变化对利润作出调整。除了税率变化外,税收优惠政策也会对企业的避税程度产生影响,从我国税收优惠的“法定优惠”和“管理优惠”出发,对民营企业而言,金字塔层级数和总公司的税率正相关,而复杂的金字塔股权结构为企业集团避税提供了路径,使之避税程度提高(李成,2016)。另外,由于政府出台新的经济政策,企业将面临未来融资以及收入、成本的不确定性,这种政策不确定性也会促使企业通过税收规避为自身留存更多的自由现金流,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地方政府税收征管强度较低的地区更突出(陈德球,2016)。
4.审计监督。审计监督主要通过审计财务报告的制约作用、税务筹划和咨询服务的助长作用以及企业高管通过共同审计师与其他企业高管建立联系产生的外溢效应对企业避税起作用(曾姝,2016)。金鑫(2011)认为审计师为了降低被审计对象自身复杂性所带来的审计风险,会出具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从而抑制企业的税收规避程度。但是,也有少量文献认为审计师行业特长与被审计企业税收规避程度正相关,原因是审计师可能利用其专长帮助企业避税(魏春燕,2014)。此外,审计过程存在的系统性偏差可能降低审计师对税收规避行为的监督效用,并且这种现象会传导给其他客户(曾姝,2016)。
内部公司治理中董事会财务成熟度和独立性对低避税程度的避税起正向作用,对高避税程度的避税起负向作用;过度自信高管、关联审计师高管、CEO权利以及自利动机和寻租欲望正向影响税收规避程度,高级管理层年龄负向影响企业税收规避程度,女性比男性更厌恶避税风险;以税后收益作为高管考核指标以及薪酬激励强度能够提高企业的避税程度,薪酬激励外部公平和超额薪酬会抑制企业的避税程度,对于股权激励对避税程度的作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股权激励正向影响避税程度,但随着避税程度的提高,正向影响减弱,另一种观点是股权激励负向影响治理环境较差企业的税收规避行为;股权集中度和税收规避程度负相关,国有企业税收规避程度低于民营企业。外部公司治理中产品市场竞争对税收规避程度起正向促进作用,且与作用强度呈U形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机构投资者持股和调研会抑制税收规避行为;税率变化、征管强度、优惠政策均会影响企业避税决策。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第一,合理避税是公司治理调节税收规避的最终目标。各种治理机制无论是对高避税水平的抑制作用,还是对低避税水平的促进作用,都是为了使企业避税程度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减少税收监管处罚以及管理层自利行为,提升企业价值。对企业实际经营者的性别和年龄等的研究,可以使公司治理机制的各个部分根据企业管理层的具体个人特质以及相关背景等信息对企业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公司治理机制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从而提高企业价值。第二,管理层是公司治理对税收规避影响的主要中介。由上述文献综述可以发现,管理层作为企业实际经营者,内部各治理机制主要通过激励和约束管理层避税和自利行为发挥作用。外部各治理机制主要通过监督评估管理层安排的各项经济活动影响税收规避程度。第三,管理层个人特质以及相关背景等信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两权分离和信息不对称为背景考虑,企业进行税收规避行为,需要设计复杂、模糊的经济往来支撑其避税安排,导致企业信息透明度降低,加大了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管难度,而管理层是企业税收规避程度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研究公司治理对避税程度的影响,需要参考管理层个人特质和相关背景。
基于上述文献综述,本文提出以调节为基调的综合性建议,即把上述公司治理机制中正向和负向影响税收规避的因素进行组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税收规避行为,使企业的避税安排更加合理合法。
第一,优化薪酬激励机制。首先,可以基于税后收益考核管理层,并加大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强度,改善管理层未能充分安排避税活动的状况,当然,为避免管理层通过避税寻租,需要建立专门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其次,根据企业家市场以及治理机制决定高管薪酬,提高薪酬激励的客观公平性,缩小与同行业可比企业高管薪酬之间的差距,结合高管主观感受制定本企业高管薪酬水平,减少高管自利动因的税收规避行为,高管薪酬的调整需要走正规程序,由董事会给出决定意见。最后,完善企业的培养体系和晋升发展渠道。
第二,完善企业管理决策层的遴选机制。根据上述文献可以发现,管理决策层的个人特质以及心理行为等偏差均会对避税程度造成影响。首先,制定一套完善的性格测评机制,并结合高管以前的项目经历,对管理层进行初步筛选。其次,保证管理决策层男女比例均衡,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激进的税收规避策略,女性更谨慎小心,两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使避税决策更高效客观。另外,引入年轻高管,组建年轻化高管团队,因为年轻高管更希望做出业绩,对风险容忍度更大,正向影响企业避税,对于年龄较大的应聘者,侧重考察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等经验性的品质是否和企业现状匹配。最后,考虑管理决策层的个人背景和社会关系。由于具有相关经历,此类高管做出的避税安排可行性更高,且因其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使其能更好地与相关者沟通交流,减少冲突,对税收规避有积极作用。
第三,建立健全董事会治理机制。定期对董事会成员针对财务知识进行培训,提高其财务成熟度,使其更好地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在保证董事会规模的同时,提高不同背景独立董事的比例,例如:具有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及具有审计经历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抑制企业激进的避税行为。
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传统的管理层与股东的委托代理冲突,其他的代理冲突对公司治理与税收规避关系影响的研究不够全面。另外,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公司治理中一些传统的治理因素对避税程度的影响,对于企业文化或媒体监督等因素的研究不够完善。
从税收种类来看,对于税收规避的研究从国外开始,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都是以所得税为主,很少对税种进行区分,因此,对于规划流转税的影响因素及对企业避税行为的作用途径有待补充。且我国企业分为国有与非国有,因此,对于我国企业的研究,需要贴合实际情况,根据产权性质分别进行研究,结果才能更加准确,更具指导意义。
从研究对象来看,已有研究大多取的是全行业样本,对于具体行业中企业的避税行为而言针对性不够;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企业微观层面,关于税收监管、制度环境以及经济政策等宏观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未来可以对宏观因素进行补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