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
摘要:略读课文被“略读”二字标签化及其“文质兼美”的事实引发教者“难舍化”的博弈一直并存,略过的教者有略过的理由,精上的教者有精上的本意。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忽略与过于重视都是一种虐心,过于忽略是对教材的虐视,过于重视则是教学行为的肆虐。前者达不到教学要求,后者拉慢了教学进度,均不可取。因此,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要做到适度教学,略而不虐。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略读课文;策略探究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不断增加略读课文占比,六年级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篇数已在伯仲之间。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喻的,教师教好略读课文更是尤为重要的。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统编语文教材,除了精读课文,在每册书中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各单元的最后一课。略读课文被“略读”二字标签化及其“文质兼美”的事实引发教者“难舍化”的博弈一直并存,略过的教者有略过的理由,精上的教者有精上的本意。
叶圣陶先生曾就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于教学的作用有过相当精当的论述,他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老先生进一步指出:“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从方法论角度,精读课文的教学为学生略读课文的学习提供方法;从实践论角度来说,学生对于略读课文的学习即是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的运用实践。从阅读方法习得层面,略读课文具有必然的巩固迁移之效;从阅读内容累积层面,略读课文是对精读课文必要的拓展延伸。
二、略读课文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是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序。不能一枝一叶总关情,侧重主次拎不清。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用习得的阅读方式快速感知课文、抓文眼、理脉络、知其意、悟其文,从而丰厚知识、拓宽眼界、巩固方法、内化提质。教师要在关键处教给学生删繁就简、沙里淘金、避轻就重、简明扼要的方法,营造“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略读课文阅读引领氛围。
二是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度。不能一仰一俯凭生意,甘做旁观局外人。略读课文不是只靠学生自读,教师要抛其言、导其行、给方法、善引领,要在学生愤悱之处,适时启发;要在学生困顿之时,予以点拨。
三是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方。要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其地位,领略其精髓,既作为精读课文之补充,又要拓宽其外延,由一篇文导读一类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恰是学生主体阅读能力发生量质变化的关键,不可忽略。但也不可难以割舍,要会在舍中求得,让学生的阅读水平、知识积累走向纵深。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精读学法,略读练法,习作用法。这三者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是一脉相承的。精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钻研学习,学到一种方法,这是基础。略读,就是要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出来,自主学习,巩固对所学方法的认知,然后练习所学的方法。习作,便是运用所学到的方法。精读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能否弄懂学会,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教学。当精读的问题解决了,略读也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一)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
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铺垫,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语文要素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略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略读课文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引导他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比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前三篇课文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应该从何处问?怎样提问?如何整理问题清单,如何解决所提的问题?最后一篇略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自己进行归纳梳理,老师只做引导点拨和补充即可。
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长大后巴迪又是如何看待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阅读提示有三个问题,第一、二问题指向文章的内容,第三个问题指向表达。在第三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的是小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尽量学习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
教学略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特别关注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它是教学这一课的方向和指南,既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也是学习方法。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单元的第三课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课前导读是这样的“默读课文,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是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当中呈现出来的。”其实,这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情节,细化情节中人物的表现“语言和心理”。这也正是前面两篇精读课文要教给学生的“法”。教学时,可以先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再到文中找找依据。学生势必就会找出对话和心理的句子,因为这是最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的依据。当学生找出一些关键的句子后,再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要让学生继续交流“这样的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文中还有一些這样的描写,找一找,在旁边写下批注,让老班长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不要总想着面面俱到,而是要能有所舍弃,紧紧围绕阅读提示的要求作文章,练方法,形成能力,真正做到做到适度教学,略而不虐。并能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探寻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万小兵.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特点、价值及其教学理念[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年04期.
[2]吴婵.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年15期.